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吴永和《虞姬》赏析

(2007-06-23 10:37:27)
标签:

虞姬

项羽

司马迁

垓下

文学

咏怀

赏析

 

虞姬

 

虞姬(?—公元前202年),秦末人,史称名虞,一说姓虞,今沭阳县颜集乡人。为西楚霸王项羽爱姬,常随项羽出征。公元前202年,项羽被汉军围困垓下(今安徽省灵璧县南),兵少粮尽,夜闻四面楚歌,哀大势已去,面对虞姬,在营帐中酌酒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随侍在侧的虞姬,怆然拔剑起舞,并以歌和之:“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歌罢自刎,以断项羽后顾之私情,激发项羽的奋战意志。

 

虞   

永和

 

大王真英雄,姬亦奇女子

惜哉太史公,不纪美人死!

 

〔题解〕

这首诗高度赞扬了项羽和虞姬,对司马迁在《史记》中没有记载虞姬的死而表示遗憾,表达了诗人对虞姬的敬仰之情。

〔作者〕

吴永和,清代诗人,生卒年不详,字文璧,江苏武进人,董玉苍之妻。《清诗别裁》录其诗。

〔旅游〕

虞姬故里:虞姬出生于沭阳县颜集乡。该乡境内有虞姬沟蜿蜒半境,此沟因人得名,沟畔有胭脂井、霸王桥、九龙口、点将台、项宅等史迹。明崇祯年间,虞姬故乡人民在颜集镇西首建立虞姬庙,以祭祀这位巾帼英烈。清乾隆年间,乡人吴九龄、叶祥麟等又为该庙建中殿、后殿,庙貌巍峨,正殿供奉虞姬戎装塑像,显示家乡人民对虞姬的高度崇敬之情。清代著名文学家、诗人袁枚,曾任沭阳知县,离任43年后重游沭阳时,特地再到颜集乡凭吊虞姬,作《过虞沟游虞姬庙》诗,并自注:“相传虞故沭人也。”其诗云:“为欠虞姬一首诗,白头重到古灵祠。三军已散佳人在,六国空亡烈女谁?死竟成神重桑梓,魂犹舞草湿胭脂。座旁合塑乌骓像,好访君王月下骑。”民国期间,曾对虞姬庙进行修建。

虞姬墓:在今安徽省灵壁县城东15华里,即当时垓下战场的一隅,宿(县)泗(县)公路南侧,东濒鹿鸣,阴陵诸山,南接垓下古战场,北临古汴河。虞姬为项羽的宠妾,当年项羽四面楚歌,虞姬自刎,项羽突围,仓皇出走,途中筑冢葬此。虞姬墓前,两株桃树枝繁叶茂、花团锦簇,白色的花瓣随着柔和的春风飘零满地。几株葱郁的松柏拥抱着桃树,像是迎接久别的新娘。“桃开白花世间稀,松桃拥抱是一奇”。墓前石碑刻有“虞兮奈何,自古红颜多薄命;姬耶安在,独留青冢向黄昏”的对联。墓旁的陈列室里,有虞姬和项羽的黑色雕像,虞美人静卧在大王的怀中,手中依然握着那自刎的龙泉宝剑。

〔诗品〕

司马迁在《史记·项羽本纪》中写道:“项王军壁垓下,兵少粮尽。汉军及诸侯兵围之数重。夜闻汉军四面皆楚歌,项王乃大惊曰:‘汉皆已得楚乎?是何楚人之多也!’项王则夜起,饮帐中。有美人名虞,常幸从;骏马名骓,常骑之。于是项王乃悲歌慷慨,自为诗曰:‘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歌数阕,美人和之。项王泣数行下,左右皆泣,莫能仰视。”司马迁在记载这段历史史实时,忽略了一个重要内容,就是没有记载虞姬是怎么死的,一千多年后,女诗人吴永和很有感触的写下了这首诗。

“大王真英雄,姬亦奇女子。”这两句是对项羽和虞姬的充分肯定,用“真英雄”来赞扬项羽,用“奇女子”来肯定虞姬。在诗人看来,英雄有真有假,项羽是一位真正的英雄,是一位顶天立地的英雄!而虞姬是一位另人称奇的女中豪杰。那么,项羽和虞姬的“真”和“奇”表现在什么地方?诗人只字未提。这和北宋女诗人李清照歌咏项羽如出一辙。李清照的诗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至今思项羽,不肯过江东。”李清照赞扬的是项羽不肯苟且偷生的英雄行为,而吴永和赞扬项羽和虞姬的什么呢?诗人将项羽和虞姬对举,而诗题为《虞姬》,从中可以看出,诗人赞扬的是豪情万丈的项羽也柔情万种,在四面楚歌,陷入绝境,随时都有身首异处危险的情况下,项羽心中挂念的是名马和爱姬。项羽夜饮帐中,面对宠妾虞姬、骏马乌骓,慷慨悲歌:“力拔山兮气盖世,时不利兮骓不逝,骓不逝兮可奈何,虞兮虞兮奈若何!”称得上是盖世英雄的项羽,在这种情况下,面对心爱的宠姬,不知道该怎么办,此时此刻,他想得很多:自己即使战死沙场,也无所畏惧,而虞姬怎么办呢,也许她为我殉情;也许她死于乱军之中;也许她落入敌手之手,受尽凌辱;也许她逃出重围,改名换姓,了却残生。无情未必真英雄!作为女性的诗人,对项羽的这种行为,产生了崇拜的心情。诗人称奇虞姬,虞姬奇在哪里呢?可能在诗人眼中觉得有三奇:一奇是虞姬跟随项羽戎马倥偬,出没于腥风血雨的战场之中,全然不顾自己的性命安危;二奇是虞姬是一个极有文化修养的女子,在楚汉战争的四面楚歌,人心惶惶不安的情况下,能够吟出极有思想意义和文学水准的诗来;三是虞姬性格刚烈果敢,以自杀来激励项羽的斗志,不愧是女中豪杰。

“惜哉太史公,不纪美人死!”“太史公,即司马迁”这两句感叹司马迁所著的《史记》中没有写虞姬是怎么死的,留下了令人遗憾的历史空白。诗人为什么感叹呢,是一时疏忽,还是有意为之?在《史记》中,司马迁对名人之死,还是比较注意的,如对黄帝,写“黄帝死,葬桥山”,历史上对黄帝死的一些穿凿附会之言,不攻而破。而虞姬的死,司马迁没有记载,后人是怎么记载她的死呢?一是自杀,二是项羽所杀。唐代张守节《正义》引《楚汉春秋》记录虞姬所和的歌是“汉兵已略地,四方楚歌声。大王意气尽,贱妾何聊生”。和诗一出,虞姬不但刚烈美丽,还变成了一位才女,诗中“贱妾何聊生”句透露出虞姬仿佛有自杀的打算。而《太平寰宇记》卷一二八“濠州钟离县”条说,“虞姬冢在县南六十里,高六丈,即项羽败,杀姬葬此。”一九三七年,张爱玲创作小说《霸王别姬》,说:“虞姬微笑。她很迅速地把小刀抽出了鞘,只一刺,就深深地刺进了胸膛。”一九四〇年,齐如山为杨小楼、梅兰芳编出京剧《霸王别姬》。据黄裳《旧戏新谈·别姬》云:“一片美丽的场面,美人步月,四面楚歌,英雄的悲哀,把乌骓牵了来发了一顿牢骚,又是饮酒消愁,美人的最末的舞剑,‘最后的晚餐’,胡琴——这大漠风沙中的乐器——奏起了‘夜深沉’,夹杂了鼓声,虞姬的悲哀不胜的舞步,更急促更急促,终于戛然而止了,伏剑而死。”虞姬到底是怎么死的呢?自杀?他(项羽)杀?还是根本就没有死?即便在《楚汉春秋》中,对虞姬自杀也只是一种暗示,但后世虞姬自刎别霸王的悲壮故事却从此出,并被演绎得丰富多彩。但我们在各种诗文和戏剧中看到的虞姬,可能跟历史上真实的虞姬,根本就不是一个人了。这种现象,透露了传统的对女性生命的轻视,为了某种社会价值取向,可以毫不犹豫的让她死去。一个弱女子,虽然贵为楚霸王的“家人”,但也无法掌握自己的命运,当时是死得不明不白。后人为之而困惑。诗人吴永和的这一可惜和发问,充分说明虞姬的死具有非同寻常的意义,同时也流露了诗人对史家不重视妇女的历史地位的不满。

这首诗明白如话,诗人娓娓道来,全由感慨出之,孕育着诗人强烈的情感,这种感情,有对虞姬的崇敬,有对项羽的歌赞,也有惋惜,更多的是透露了诗人对虞姬的忠实于项羽的肯定以及为虞姬死得不明不白而悲伤不已。清朝诗人何浦《虞美人》云﹕“遗恨江东应未消,芳魂零乱任风飘。八千子弟同归汉,不负军恩是楚腰(虞姬)。”认为八千楚军被迫投降刘邦,没有一人像虞姬那样坚贞。可与这首诗参看。

2007年6月23日星期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