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何谓“学问”

(2022-03-19 19:40:40)
标签:

学习

质疑

思考

探究性学习

聪明

分类: 教育教学

“学问”这个词,真的很奇妙。“学”和“问”本来是两件事。《周易》中说:“君子学以聚之,问以辩之。”讲的是,学以积累知识,问以明辨真伪,两者紧密联系。后人索性把它俩组成一个词,寓意是两者相互促进,融于同一个学习过程之中。启示我们,学必有问,有问才有学。

明代思想家陈献章讲:“前辈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大意是说,学习要有质疑的精神,有疑问才能学有进步,疑问乃是觉醒领悟之基点。

明代心学的开启者是陈献章,后来集大成者是王阳明,两位思想家都善于治学。把“学疑论”与“知行合一论”结合起来,可以建构完美的学习观。

清代文人刘开著有《问说》一文,是专门研究“问”的。其中写道:“君子之学必好问”,“好学而不勤问,非真能好学者也。”他以是否好问、勤问,来检验是否真的好学,说的既简明又深刻。真学、假学由此立见分晓。

质疑不是消极的。科学家说,打开一切科学之门的钥匙是问号。李四光的名言:“不怀疑不能见真理。”

质疑也不等于否定。理解性质疑,意在了解是什么、为什么;评判性质疑,意在了解对不对、好不好;发展性质疑,意在了解能否改变、如何发展。

好学、会学,要从学会提问质疑入手,并养成习惯。这对于推进教改、提高学习的实效性具有重要意义。

有人调查发现,学生主动提问的很少。究其原因大概有四个方面,即情绪障碍,思维惰性,少有机会,缺乏指导。这里既有客观原因,又有主观因素。“无疑之学”的效果不佳,学不深入,乃是必然的。

“无疑之学”是如何形成的呢?它可能源于“无疑之教”,源于注入式、死记硬背教学法。所以,改革要从源头抓起。

要鼓励学习者提问。有一所学校,每周评选一次本班的最佳提问,奖励一朵小红花。这个小创新,意义可不小。以前有人认为,善于答问的是好学生,现在变了,善于提问才能受到表扬。学为主体的理念首先要落实到学生敢于提问上来。如果你很久未能提出高质量的问题,那就要加油啦!

要大力倡导探究性学习。指导学习者带着问题学,动脑又动手,相互切磋,进入“真学习”的积极状态。这不仅有助于深刻的掌握知识,而且有助于培养乐于探究的性格,善于探究的能力。打过几场“硬仗”的人,才有可能真正成才,成长为勇于攻坚克难的开拓者。

要大力开展学术活动。校园不同于公园,这里一定要有学术研究的风尚,让探索研究成为校园文化的主旋律。参与学术讨论,未必能得到标准答案,但发现未知更能激发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而且有助于培育科学精神。

总之,做学问,求真知,务必要开动脑筋,以疑启思,以问促学。这样才能学得好,学得深,而且能够越学越聪明——脑科学的研究成果表明,人脑也是用进废退的,神经通道具有可塑性。

从“少问”、“答问”到“好问”,再到“带着问题学”,我们渐渐打开了“学问”的智慧大门,但是,探宝之路依然很长。

到底什么是“学问”呢?我现在的学习体会是这样的:它不是一大堆知识,而是探索求知、开拓奋进的意识和能力,是永无止境的。这个表述是否确切,我也没把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