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抑郁症出现低龄化倾向

(2011-01-24 10:52:07)
标签:

少儿

抑郁症

兴趣

自我评价

分数

生活能力

主体性

教育

分类: 学生

    新疆精神卫生中心日前发布消息说,目前抑郁症患者当中约有1/4是青少年。近几年,抑郁症患者数量呈上升趋势,而且年纪越来越低,多为14~30岁的青少年,甚至还有8、9岁的孩子。

    天津市安定医院的调查显示,天津8岁至15岁的中小学生人群中有抑郁心境的占15.1%,其中男孩比例高于女孩,而处于12岁和15岁小学、初中毕业班的孩子比例最高,分别达到25.8%和22.2%。

    看到这个令人焦虑的消息,我心中也很郁闷。问题发生的原因何在呢?我看,责任并不在青少年。病因要从他们所处的环境来分析。

 

    抑郁症是情感性疾病,它以深重的忧郁为特征。三个主要症状是:情绪低落、思维迟缓和运动抑制。患者的心情极度沉重,郁郁寡欢。常用“精神崩溃”、“情感麻木”、“泄气的皮球”来描述自己的状况。最常见的具体表现是兴趣丧失,自我评价过低。

    花季少年怎么会如此呢?

   

    首要的是学习、考试的压力过大,难以承受,难以从中获得乐趣。学校关注升学率,家长期望成龙成凤,同学之间也在进行着竞争攀比。四面八方的压力滚滚而来,全不顾孩子个人的感受。在心理学中,把过重的课业负担(过度学习),称之为“认知超负荷”。一旦超过150%,就不会有任何学习效果,只能造成知识消化不良,造成心理负担,导致恐惧、烦躁、怵学、厌学。

      
   其次是生活内容单一、枯燥,学习、考试之外少有其他活动。老师和家长所关心的主要是考试分数,而忽视了他们精神健康、生活情趣和生活能力的培养。“全面发展”是挂在嘴上的,实际上很少有孩子得到了全面关心,得到了全面发展的机会。

    最后,老师和家长不善于平等的与孩子进行沟通,孩子又缺少群体活动,所以心中有苦无处诉说,遇到困难得不到帮助,而且常因考试成绩不佳或其他行为不当,受到各方的谴责、惩罚。日久天长,外界的消极评价转化成为孩子的自我评价。自我评价过低,对生活失去热爱,对未来失去信心,形成强烈的自责内疚、无用感和无助感,这些负面情绪的积累就可能形成抑郁心境。

 

    应该说,青少年是不会轻易患抑郁症的。因为他们的思想情绪尚不稳定,尚未定型,发生波动本是正常现象。这时如能接受一些积极影响,就可能拨开云雾,重见光明。如今问题就出在这样的“及时雨”太少了,甚至于在情感荒芜已经达到极限时,依然无人知晓。本可以救活的幼苗,终于枯萎了。有人统计,青少年自杀者当中,有30%是由抑郁症引发的。

    孩子们中间流传着这样的说法:“分,分,是命根。”“妈妈关心分数更甚于关心我”。“我为分数而活着”。当无力提升分数之时,为分数而死就是难免的了!

 

    家长常说,严格要求是对孩子的关心爱护,是恨铁不成钢。此话并不确切。这里忽略了一个基本前提,爱是主客体双向的和谐共振,真正的关心和爱护必须符合孩子的需要,必须尊重孩子的主体性,有助于孩子自主成长。严格要求的内容,是否也应该包括独立生活能力的培养呢?我看,这是绝不可以忽略的!

 有人说,严格要求为了孩子能考上大学。这话也没有说完全。中学是学生心理素质形成的关键时期。心理脆弱能力差的学生即使升入大学,面临更多样的生活压力,也是很难应对的。2006年12月,北京团市委和学联共同推出的《首都大学生发展报告》显示,北京地区大学生抑郁症患病率达到了23.66%。我国似乎有一种“拧麻花”式的教育模式,小时候以各种名义忽略了生活能力的培养,长大之后又要求孩子去迎接挑战。这怎么可能成功呢?说是不能输在起跑线上,结果恰好相反。因为没有搞清楚要往哪儿跑。

    我国的传统观念中,极少有尊重孩子主体性的意识。所以习惯于认为,爱是单向的,是可以自上而下的恩赐、强制的,甚至硬是想要把铁压成钢,让孩子成为实现成人的理想的工具,这种做法违背了事物发展规律,结果必然是事与愿违。

 

    记得一位小同学说过:“因为我是菊花,所以请别让我在夏天开花;因为我是白杨,所以不要指望从我身上摘下松子。”他说得多么深刻啊!多听听孩子的心声,我们才能与孩子和谐相处,共同成长;出现问题也能得到及时解决。教育得法,抑郁症是可防可治的。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