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2018-06-13 21:34:37)
标签:

杂谈

旅游

图片

怒江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翻过业拉山垭口,视野一下子开阔了许多,眼前一座座大山几乎与视线平行。再向前行不远路边出现了一座观景台,业拉山山体上“之”字形公路出现在眼前,这是川藏线上最荡气回肠的一段,被称之为“怒江七十二道拐”。七十二道拐堪称“中国公路的奇迹”,有人说是九十九道拐,还有人说是一百零八道拐,据说有的人甚至数到了二百多道拐。我想,多少道拐不重要,仅仅是数字的区别,不同的人、不同的标准,自然会出现数字上的差异。我曾尝试数了一下,数到十几拐就已经无法继续了,因此如果觉得数字表达不准确可以称其为“业拉山盘山公路”。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72道拐位于业拉山(也称怒江山)山体的一侧,是川藏线(318国道)上的必经之路。上世纪中叶以前,西藏交通运输非常落后,没有一条真正意义上的公路,生产和生活物资的运输全靠人背畜驮,依然保持着千年茶马古道始运输方式。1950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十八军奉命入藏,高海拔、没有路,甚至连一张像样的地图都没有。当时,毛泽东指示十八军将士要“一面前进,一面修路”。而当铁军艰苦挺进到业拉山时,发现“山有千盘之显,路无百步之平,乱石纵横,人马路绝”,战士们用铁锤、钢钎、铁锹、铁镐等最原始、最简陋的工具找路和筑路。经过艰苦卓绝的奋战,修通了这段险峻的道路,为大军和战略物资顺利通过提供了基本交通条件。由于条件所限,当时所修的路不可能长期使用,仅仅算是临时性的战备公路。为了解决入藏物资运输需求,1954年修通了川藏北线,1958年修通了川藏南线。于此同时,青藏线也如期贯通,彻底改变了西藏无公路的历史。早期这里全部是砂石路面,道路颠簸,落石遍布,晴时尘土飞扬,雨时道路湿滑,重大交通事故经常出现。 2011年国家对72道拐路面进行了彻底改造升级,加宽了路面并铺装了高等级沥青路面,使得交通状况得到很大的改善。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七十二道拐如巨龙盘旋,深邃幽长,垂直落差超过一千五百米。行走在其间,一步一景,永远不知道下一步是怎样的风景。刚刚似乎走到了路的尽头,嶙峋的远山与陡峭的山谷为邻,转过弯后又看到了原来身后的苍茫山体和曲曲折折的山路。车辆不断下降,看到路边的小村庄,桃花也盛开了。下到了峡谷的中间部位,两侧的山峰非仰视不得见,已经记不清我们走了多少道拐,但是曲曲折折的道路还在延续中。弯道似乎少了,尽管还处于下降中,但已经少了晕眩的感觉。陡然间,在我们面前出现了一条大河,翠绿色的水流奔腾着、咆哮着,这就是怒江。意味着我们已经深入到世界三大峡谷之一的怒江大峡谷的谷底,七十二道拐就此结束。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滇藏行之五:天路72道拐


       七十二道拐,平整的柏油路使得行车荡气回肠、酣畅淋漓,人类伟大杰作所呈现的立体感和层次感令人叹为观止。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