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老的盐井
古老的盐田,以其千年不变的形态和模样,传承着历史,记录着辉煌!
澜沧江畔,一段古老的工艺在传承着,传承的不仅仅是远古的技艺,更是一段鲜活的历史和历史中的辉煌。人类的生存在大山之中创造着奇迹,而奇迹的延续所带来视觉冲击力却令我们五味杂陈、感慨万端!
西藏芒康县盐井是世界上独一无二的人文景观,位于澜沧江畔,川滇藏三省交界处。盐井的全称为“西藏自治区芒康县盐井纳西民族乡”,这个名称告诉我们盐井,一:归属藏区,二:产盐,三:纳西族居住地。除此之外,还应该特别指出的是,盐井还是天主教教区,是西藏境内惟一有天主教教堂的地方,纳西族的东巴教、藏族的藏传佛教和十九世纪传入的天主教在这里和谐共存。
盐井是汉语的称谓,这个名字最早出现在十八世纪初,康熙六十年时云贵总督来过这里,曾提到了“盐井”地名。在西藏,盐井被称之为:“察卡洛”,“察”是食盐,“卡”是洞眼,意味着产盐是此地民生的主业。
在中国,盐业发展历史非常悠久,自古就有“夙沙氏煮海为盐”之说,可见中国在远古时代就有开发和使用盐的记录。最早在中国历史的洪荒时代,中国人就开发并生产出海盐,三皇五帝时发现了池盐,战国时又发现了井盐。在西藏,利用和开发盐业的历史也非常早,芒康县盐井的历史非常悠久,其盐业生产可追溯到吐蕃王朝之前。当时西藏部落各据一方,有“朵康六岗”之说,所谓的“六岗”是当时西藏实力强大和经济发达的部落领地,芒康岗就是其中之一。当时的芒康岗主要产盐,是六岗中地位比较重要,名气比较大的一支。也就是说,其产盐历史应该接近两千年时间。盐井曾经是茶马古道中的一个重要节点,公元七世纪后,这里曾经是吐蕃通往南邵国的要道。传说格萨尔王与纳西王为争夺食盐发生“羌岭之战”,最终纳西王俯首称臣,格萨尔控制了盐井。从唐代以后芒康一直属于吐蕃的领地,到了明代曾经被纳西族人占领,成为了纳西木氏土司的管辖范围。纳西族学者认为木氏第五代土司木嵚派兵占领此地,带来了纳西人的制盐技艺。
井盐的井盐形成经历了比较复杂的地质过程。从地质学角度而言,井盐形成应具备两个重要条件,一是河湖相,即地质年代中存在大面积河湖水体,河湖相是沉积盐壳的必要条件。二是要有地热资源,温泉的存在是形成盐泉的媒介,盐井具备了上述两个重要条件。具体而言,伴随着青藏高原逐渐隆起,高原的湖泊水分不断蒸发,盐分在地表不断积累和浓缩,形成了盐壳。再经过地质变化,岩层扭曲,盐壳被深埋地下。随着岩层进一步断裂和扭曲,地下温泉溶解了地层中的盐并涌上地面,这就是井盐形成原理,盐井的井盐就是在上述原理作用下形成的。据专业人员实地测量,这里的盐水大约在四十度左右,阳离子中钠、钾的成分很高,阴离子中氯离子的含量也非常高。
我们所看到的盐矿主要由盐井、盐池和盐田三部分组成。盐井多沿江边开凿,盐民们用十字镐和锄头等原始工具凿井,井深大约在几十厘米到十米之间。现有盐井将近百口,不断渗出的卤水为当地井盐生产提供了充足的原料。每天盐民通过陡峭的梯子下到盐井取水,然后倒入盐池中进行第一道晾晒。盐池即储卤池,一般是用石块垒砌起来的池子,大多位于盐田的下方。从盐井汲取出来的盐水先倒入盐池中,经过风吹日晒自然浓缩卤水,浓缩好的卤水在放入盐田晾晒。盐田即晒盐的晒台,晒台多根据地形用木架架设,再在晒台上涂上泥巴,用工具夯实,然后分割成一个个方块。从盐池中将浓缩的卤水放入盐田中晾晒,最终获得成盐。每年的春夏风高日烈,一般一两天就可以晒好。冬日风寒日薄,晒盐需要四到五天。晒好的盐,用刮刀把盐粒刮起,扫到一堆,沥干后就可以装袋贩卖了。先刮下的盐比较干净,供人食用,后刮下的盐含泥土较多,共牲畜食用。
盐井所产的盐被藏族同胞称之为“藏盐巴”,这里的盐巴有红、白两种颜色,红色的盐巴被称作“桃花盐”,白色的盐巴叫做“雪花盐”。白色的盐品质较好,价格高,用于做酥油茶、化妆品、牙膏、沐浴液等。红盐价格较低,用于喂牲口、做藏香,据说牲口吃了当地的盐身上不会生虱子。在盐井从事晒盐作业的多为女性,而男性主要从事运输和其他劳动。盐业的生产一般要经历背水、晒盐、打盐、扫盐、收盐几个环节,由于电力的普及,盐农开始使用抽水机汲水,大大降低了劳动强度。盐业收入一般占当地家庭收入的三分之一,另外三分之二是挖虫草、野生菌和旅游等。
世界上最古老、独一无二的产盐方式存留至今,即是一种幸运,也是历史存在的必然。大山之中的守候,令我们感受到亘古不变的忠诚和不弃,感受到了对自然的敬重、敬畏和感恩。洁白的盐巴串联起了历史,串联起了世世代代居住在高原大山之中的种族和部落。面对两山挟持中一带碧绿的江水,一连串诸如勤劳、淳朴、善良等等词汇都显得苍白和生涩。令人过目不忘的人文景观,令人唏嘘不已的艰苦劳动环境和作业方式,极具视觉冲击力。层层叠叠的盐田,躬身在盐田上作业的盐农以及不变的生产方式,不仅在中国盐业史上留下了重重的一笔,还充分诠释了井盐生产“活化石”的称号,具有极高的文物价值和人文景观价值。
据说当地政府有计划大资金投入,并已开启了“申遗”的筹备工作。不知道这样的扶持和改变会给盐井这种古老的制盐工艺带来什么?会给当地藏族、纳西族同胞带来什么?会给抱着朝圣心态来此观光的行者带来什么?提请相关部门,一定不要把这片古老的土地变成一方利益剧团的摇钱树,更不要试图改变盐农们赖以生存的原始环境。对此我们拭目以待!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