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上图:石头村清凉阁
下图:石头村村口
茫茫太行山如一道巨大的屏障横亘在华北平原和山西高原之间,它东部陡峭,百峰竞立。西部舒缓而平坦,峥嵘的山体深入到厚厚的黄土层之下,完全消失了山势的料峭和俊朗。绵延数百公里的太行山受到河水的切割,形成了很多料峭的山峰、陡崖和峡谷,这些峡谷地带就逐渐成了河北通往山西的通道,当地人称这些横跨数百公里的峡谷通道为“陉”。晋代的《述征记》记载:“太行山首始于河南,北至幽州,凡有八陉”。因此就有了“太行八陉”之说,太行八陉中的每一陉都是历史上重要的交通要冲。我们今天去的地方大约就位于被称之为“井陉”的深山之中,那个“藏在深山人未识”的古老村落。
沿途大山苍劲,暮春的大地还没有退去冬日的荒凉。天空灰蒙蒙的,没有温暖的阳光,但并不寒冷,摇下车窗清冷、新鲜的空气充溢整个车厢。车中一行人都兴奋异常,车载CD中播放着高亢的山歌,粗旷而雄浑的歌声与身边苍苍茫茫的景色相呼应,形成了了一种非常美妙的和谐。沿着路标我们进入了一条陡峭的山间小路,道路狭窄而崎岖。大约十分钟左右,车辆转过一个山包我们看到了一座人烟茂盛的村庄,这就是今天的目的地,于家石头村。
五百年前,“土木之变”后于谦被害,他的一个儿子死于发配途中,另一个儿子被家人保护送到了井陉南峪村隐居,他留有三子:于有道、于东道、于南道兄弟三人。明代成化年间,因生活所迫,于有道(于谦之长孙)携家眷数口秘密迁居于这旷野深山中隐居。当时这里荒无人烟,于家人“与木石居,与鹿逐游”,生活条件十分贫乏。后来凭借着于家族人顽强的精神,艰苦创业,终于开拓出一片生存空间。他们用石头搭房垒屋,造石具开荒种田,生活用品也都用石头打凿而成。春风秋雨,世事沧桑,于家人在这里依着漫山的石头,开一方乡土,繁衍生息,由几户人家,发展到一个石头村落。目前,这个石头村已有1600多口人,繁衍至今24代,村里人95%以上是于姓。
我们直接来到村民广场,购得门票后一位矮小、健壮的年轻妇女出来接待了我们(注:门票每人20元,导游费每批人30元,实在讲这样的价格还算公道)。她首先介绍说她是这个村中少数的异姓人,是嫁到这个村里的媳妇儿,在她的引导下我们开始参观。
首先进入我们脑海的是那首著名的《石灰吟》:“千锤万击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身碎骨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首诗是宋代著名的政治家,“民族英雄”于谦十六岁的作品,他借石灰喻己,诗文工整,寓意深刻。而他的后代们借助石灰和石头在深山之中建造了一个石头村并留存至今。我们被导游引领着进了一条完全石头的街巷,我们沿着石头阶梯渐次而下,两侧的一栋栋石头屋向我们展示了这个村落的真实景象。相信导游首先将这条街巷(石头巷)展示给游客也是匠心独运,经过了精心的设计,这的确是一条非常具有冲击力的街巷,石头所阐释冲击力非常令人震撼,让我们一下子进入到了奇幻无比的石头世界中。石头原本就是建房的好材料,依山而建的村庄就地取材的最好建房材料就是石头。我们在这里看到了很多石头房屋,或许在几百年前就地取材是一种最廉价的也是取之不尽的材料,石头墙体很厚,冬暖夏凉。
于家石头村,原本的名字就叫“于家村”。现在加上了“石头”两个字有商业炒作之嫌。“于家石头村”包括了两层意思:其一,这里是以于姓家族为主而组成的村落,而这个于姓又是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北宋爱国名臣于谦的后裔,这一点自然给这个山村平添了一些历史的厚重感和大众的认同感。其二,这里的特色是石头,石楼石阁,石房石院,石桌石凳,石磨石碾,石街石巷,石桥石栏,村路也是古老的石头铺就。石头是自然和本色的体现,不仅为这个深山中的村落增加独有的特色和韵律,也以石头的特质炫耀了村落的自然和浑然天成。
我们走街串巷,行走在于家村的石头路上。这里的建筑不仅令我们体验到了厚重的历史感,也让我们充分地感受到了石头的魅力。高高低低的街巷,就像一个迷宫,光滑的青石路面,两侧的高墙大院,以及不断变换的一座座门楼都给我们留下深刻印象。导游介绍,于家的先人们定居这里开山采石,并模仿京城里的四合院格局在这里筑屋居住。经过了一代代人的不懈努力,经过了岁月的不断延续,规模也不断扩大。逐渐形成一个社会体系完善,家族兴旺,功能齐全的村落。村子中有祭拜各路神仙的清凉阁,有观音阁,有真武庙,有戏楼,有学堂,还有代表着家族发展和子系繁衍的于氏宗祠。
现在的于家村,不仅仅是于谦后代生息繁衍的地方,还是一座不可多得的具有深厚文化积淀的村落。由于深藏在大山之中,很少被外界所知,现在于家的后人开始着手整理整个村子的文化和特色,并用一种最直接和最朴素的方式向外传播。这是一种非常有意义的工作,不仅发扬了于氏族人的历史足迹,也通过这种方式向外界介绍了生活在大山之中的一个族群的精彩生活。我们可以这样认为,在这里所看到一切都可以称得上是历史文化和人类生活的经典场景,在这里我们可以随手触摸到几百年前留下带来的一砖一瓦,也可以细细地品读其中的悠远和厚重的内涵。
于家石头村是我看到的最具乡土气息、最具文化底蕴的村落。这种感觉并不仅仅来自于石头的魅力,还来自于“于家”族人奋斗的经历以及石头和人们为之谋取生存空间所带来的一种令人回味的厚重感。是可谓“一方水土养一方人”,生活在大山之中的人并不都意味着生活贫穷和单调,当第一代于家村先祖到达这里的时候,他们望着茫茫大山回味着自己颠沛流离的生活,一定会非常痛苦,但是最终他们还是留了下来。远离城市使他们有了一种前所没有的安全感,这可能是他们最重要的选择条件之一。而留了下来就要生活,生活的艰苦又让他们更加的勤奋。见过世面的于家先祖知道什么样的房子更适合自己生活,他们使用石头建成了类似于官宅形制的四合院,并且让这种建筑形式一直沿用了几百年。我们看到的四合院形式极大的改变了深山之中人们的生活习惯,也让在这里生存的人们具有了不同寻常的、高尚的感觉。在这个山村中我们所看到的房屋形式除了四合院式形式外,还有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窑洞形式的房屋。于家先人们接纳了这样的筑屋形式,说明他们真正地融入了这片土地。
在于家村带给我们视觉冲击力的不仅仅来自于石头,还来自于石头所创造的一种独特文化。在大山之中“石灰吟”的志向没有泯灭,生生不息的家族延续令我们心存敬仰。但是进入现代后,这个原汁原味的石头村落也存在着隐忧。首先我们看到一些石头房屋已经破败不堪,荒弃一隅,人去屋空,显然房屋的主人已经离开了这个偏僻的山村和那些陪伴了他们多少代人的老屋。这些房子如果一味地任其破败下去,将对这个极具文化特色的山村造成负面影响。另一种隐忧截然相反,一些富裕村民在改建房屋,新的房屋石头概念已被淡化,而那些钢筋混凝土材料的运用无疑会让这个石头村落变得杂乱无章。
在夕阳淡淡的余辉中我们离开了于家村,回望着这个沉落在大山深处的山村,不知道她若干年后会变成什么样子?或许它会被打造成一个非常成熟和完善的旅游景点,商业化气氛浓郁;或许于家村会从此会更加富裕,但这里的村民会不再像现在这样的淳朴和原汁原味;或许……。人类是在不断地前行,在前行的道路上会有各种各样的演化和进步,我们无法阻止这种前行,更不能人为地设置障碍。但是我们认同这种变化是一种历史延续,而不是历史的改变,为此我们期待之!



石头村村口,弯弯曲曲的小路将村子分成两个部分
静谧而又真实的石头村就枕卧在群山环抱之中,石头是这里的主题,也是这里永远不变的特征
尽管房屋的建造并不精致,但是我们还是能够领会到这些石头所传递出来的厚重感


石磨和水井可能是我们能见到的极具乡土气息并最具有实用价值的工具
现在这样的工具已经不再使用了,但是他们的存在令我们感受到了一种生活的真实
这些伴随着人们生活的工具,经历了时间的考验,给人们的生存创造了条件



步入这个石头组成的小巷子,眼前的一切都是那样的原生态
狭窄的街道都是由石头铺就,两侧的房屋错落有致,建筑的构成非常经典





这是一户非常普通的民宅,小院内的所有房屋都是由石头建造成的
在屋里面我们看到几个老人在玩麻将牌,悠闲也非常友善,对于我们的造访表示非常欢迎
房子是窑洞式的,墙壁非常的厚实,一应家具也很朴实和实用


戏楼和观音阁遥相呼应,两个建筑之间有一个不大的空场
能够想像出每当重大节日或者丰收季节,这里会是一派热烈和欢乐的场景





一座座普通的民房是这里的最基本元素
很多民房已经有几百年的历史,正是由于石头这样的材质,才让它们更久远地流传下来
房屋的屋角处经常能看到这样的装饰品,表明了人们生活心态
两个院子有屋顶廊桥连接,邻里之间可以通过这个廊桥相互往来


很多房子的外墙上镶有拴马石环
尽管现在已经不常用了,但是这样的石环在这里还是经常能看到
门前两尊上马石说明了在农耕社会马是人们主要的交通工具
不论是什么样的家庭,这样的上马石比比皆是,尽管有些看上去比较粗糙,但是形状和功能都非常近似



石头村道路非常规范,东西为街,南北为巷,不通的为胡同。
全村共有六街七巷十八胡同,总长3700多米,街巷全是青石铺就。并且,其功能还兼具了排水需求
整个村子北高南低,这样大雨或者山洪可以非常顺畅地通过这些街巷排出去

一些房子已经颓败被荒弃
这些房子有的仅仅剩下残墙断壁,有的屋棂歪斜,看得出已经很长时间没有使用


清凉阁是石头村的标志性建筑,此阁建于万历九年
相传是力大无比的于喜春一人所建,计划要建八层,但是各种原因只建了三层,现在这里供奉着各路神仙
石头村是一个群山环绕的自然村落
我们站在全村的最高点清凉阁上,能够非常清晰地看到环绕着村庄的起伏的群山






人们的生活平静而祥和
还没有我们通常见到的旅游景点的商业味道,人们对于我们这些贸然闯入的造访者非常友好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