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英国人


标签:
杂谈 |
分类: 书缘不灭 |
庆祝2008北京奥运圆满闭幕,展望2012的伦敦,特发此文助兴~~
理想的坚持与困境之超越--《火战车》观后
摘自[从电影看人生]~~
作者:曾昭旭
真正的英国人
《火战车》(Chariots of Fire)获得了今年(1982)奥斯卡的最佳影片,似乎颇出人意料。但这实在是一部美国人拍不出来的片子--并不是在电影技术上美国人做不到,而是在影片中所透露出来的那一份历史文化之感,非只有两百年传统的美国所能呈现。
这一部片子在奥斯卡竞赛中只得到最佳影片一个大奖(其他三项是最佳配乐,最佳服装和最佳原著剧本),而没有得到任何主配角奖是很合理的,因为这部片子的主角乃是英国,或说英国人。片中有一首歌极具暗示性,叫做“我们是真正的英国人”。真的,当年日不落国的光荣帝国如今似乎是没落了,在世界事务上样样都得让美国小老弟占先,美国后面还有法国,西德(博主:哈!那个柏林围墙还兀自耸立的年代.....),日本,甚至还有北欧,还有阿拉伯,甚至连阿根廷都不把大英帝国放在眼里了。至于自家子民,则除了迷你裙,摇滚乐上风骚一时之外,真似乎再无甚表现。则“真正的英国人”何在?有自尊心有文化传统的英国人焉能不为此油然兴招魂之想?
片中的[亚伯拉罕]就是在蹭蹬中的英国的象征。他祖籍犹太,原是上帝的选民,却缘何失落了内在的安宁与自信?面对环境中若无若有的不友善气氛,他只有凭刚毅的意志,将对手一一击倒,才能护卫他高傲的灵魂,重证他尘封的自尊。
上帝的荣宠
然而在众多对手中却有一个是他永远击不倒的,那就是[艾力.吕道]。为什么?乃因吕道根本不是一个竞争中的对手。他心中并无胜负之念,他之跑乃是为荣耀上帝而跑。所以他在奥运决赛时会向同场竞赛的其他选手致意,而不若亚伯拉罕之虎视眈眈。因为何止是他,一切人之跑不都应是为了荣耀上帝吗?然则谁赢谁输又有何相干?人只要尽力了,便都能邀上帝之荣宠的。吕道因此心无虚妄,意无旁骛,尽力抒发,酣畅淋漓,一种来自真理来自“道”的悦乐充满了他,遂使他浑不在意地胜过所有的选手了。
我们若从隐喻的角度去探讨,或者可以说别人之无法赢他,便是差在心有妄情,不如他之精纯洁净。亚伯拉罕之曾输给他即是为此。教练在为亚伯拉罕分析两位美国顶尖选手之高下时曾说:“因为他斜眼看了对手一眼,使他落于第二。”
真的,亚伯拉罕陷身于不良的环境中固然是事实,他之努力奋斗以求超越也是为人应有之义。但如果他心中不能去除自卑,去除抑人以扬己的私念,他就永远不能超越到一绝对自足的光明悦乐之境,不能重新获得上帝的眷爱。
成长的辛酸
当然,仅有良心的纯净,对上帝的虔诚,而疏于面对现实以累积力量,冲破困阻,仍是不够的。而且,面对现实的困厄与自我的不完美而付出的努力奋斗,超越提升,事实上也是永远做不完的。人生就是朝向完美无限逼近的历程,所谓“仁以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此之谓成长。亚伯拉罕在跑输给吕道之后,非常沮丧,问他的女友说:“我怎么办?”他女友明慧的鼓励正是:“赶快长大。”
是的,“长大”,这便是为人的应有之义。至于“战胜”,则不过是这长大的历程中,偶然出现的表象,姑用来激励人之奋斗罢了,又哪里真是人生意义之所寄呢!
所以亚伯拉罕于苦练之后得到金牌,却未曾激起他的骄傲与狂欢,他似乎宁可与教练在酒店里一起品味成长历程中的辛酸安慰。他回到英国,也不会有英雄式的欢迎的,车站只贴了一张小海报,笼统地写着:“欢迎我们的子弟凯旋”之类的话语。而真正足以与他分享成长的滋味的,除了教练,也只有他的女友吧?
那么除了辛酸之外,他成长的报酬在哪里呢?
我想只能是依真理,依上帝的无上命令去做人去成长之后,所感受到的重新被真理,被上帝接纳的悦乐。这悦乐就表现在吕道的身上。
所以,吕道与亚伯拉罕是这部片子的双主角,一个真正的英国人应有的品质就分别表现在他们两个人身上。吕道所表现的,是一份来自于理想之召唤的力量;亚伯拉罕所表现的,则是一份来自于现实之激励的力量。理想的崇奉以纯净不杂,坚定无疑为要义,吕道之不在安息日出赛,乃至坦言与王子相抗,便是他在片中最重要的情节。这使得原来深为他担心的女友(担心他被世俗的虚荣所染而违反了上帝)也到此疑虑冰消,亲自到场为他加油。而现实的面对以刚毅勇敢,契而不舍为要义,则亚伯拉罕从头至尾的表现已有目共睹。这二人所代表的人格品质融为一体,便应是电影作者的命意所在吧!
当然,一个理想而完整的人格,除了这两大端之外,还会有其他成分。同样,玉成这部影片的也还有极可爱的其他配角。如林西便代表英国贵族的优雅风姿,他之练跑不为理想,不为现实,而纯为表现运动本身的优美(他要求跨栏动作之完美,至不晃动一杯搁在栏上的水),因之他也具有英国人幽默,灵敏的那一面气质。其实若非他适时提议由吕道代替他出赛周四的四百公尺,吕道的问题还真不好解决哩!
其次,片中的一些老头,特别是剑桥那两位校长级的人物,也是极有分量的,他们便代表英国的历史传统。别小看这种传统而误之为顽固,事实上这是一种历经千锤百炼后凝成的稳定力量。这使我想起威尔杜兰“哲学趣味”一书所指出的老人与青年的不同责任。他说青年是专负责提出改革方案的,而老年人则专负责反对。这原来是一种考验,因为如果稍遇批评便心浮气躁,正表示这年轻人的不成熟,则万千生灵如何能随便供你的方案做儿戏牺牲?他正要你面对有理乃至无理的反对仍能做合理的反省与坚持,然后才付出他的赞许的啊!因此,面对老校长的挑剔,亚伯拉罕才有机会反省并宣示他对母校与国家的永远效忠,决不会因一己之私而有所违背。也因此,老校长早就预知亚伯拉罕的成功。博厚的文化传统之衣被人,原在人不自知之处。
一点感慨
末了,我的感慨是:我们中华民族与英国人是有一些相类似的。我们与美国人之不同正如英国人与美国人之不同。我们没有美国式的开朗轻快(试听美国国歌),却有着英国式的沉郁坚韧。这乃是属于历史文化传统的沉郁坚韧啊!固然其中也有诸多破旧阴暗,如伦敦的建筑与天气,但为什么我们就不能费心去从其中提炼出一些精华呢?如这一部火战车所表现的,便是英国人生命人格中的精华,乃是在顽固古怪之外,在优越感与帝国主义以外的文化真血脉。而我们更丰美悠长的精华与血脉呢?几时也能如此清晰地呈现眼前?这应是全体中国人的共同盼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