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莫妄图占有爱

(2008-08-14 22:11:46)
标签:

杂谈

分类: 书缘不灭

拍戏期间,不太敢看大部头的书,只怕一开卷就收不住,占用太多的时间,以至散气走神,严重影响表演时的状态。得闲时,只随兴翻看些十数分钟内即可阅毕的小文章,聊解书瘾发作时的饥渴。

 

莫妄图占有爱

曾昭旭,广东大埔县人。国家文学博士,现任台湾高雄师范学院国文研究所所长。

著有《王传山哲学》,《性情与文化》,《论语的人格世界》,《且听一首樵歌》 

《在爱中成长》等等......

 

在《对手》这部戏里,我扮演的角色叫“文为均”。不知作者在为他取名时,是否就存心在“为均”这两个字上,埋伏下性格的暗示?~~就我的理解,这人物还真是人如其名,四平八稳,凡事中庸,鲜见突梯冒进,失格失分寸之举。

 

我喜欢这个人物。生活中,和这样的人相处,必也是舒坦宜人,如沐春风的吧?

 

从文为均身上,七弯八拐联想到多年前读过的一篇文章--“莫妄图占有爱”。这篇文章虽然和戏剧有关,其内容却和《对手》的题旨大异其趣,因此这联想打哪儿来的,我也莫名其妙~~总之,这几日,我把辑录这篇文章的散文集取了出来,又重新翻看了几篇~~回想起二十多年前初看之时,那少不更事的,似懂非懂的感动~~~现在的领悟虽多了些(还是没完全看明白),那感动却历久弥新,数十年如一日......

 

 

莫妄图占有“爱”-- 《奇迹》观后感

 

作者:曾昭旭

 

1975年12月13日, 因偶然的机缘,去看了这一部片子--近一两年来,我对电影常有着深深的感动。因着它们色相以外的隐喻,我每每体会到人生某一角落的微意,而深感到好的文学艺术作品,乃是一桩桩公开的秘密,固可以让人看到形色的热闹,亦可以引领人进入寥阔的形上境域。

 

这是一部宗教片子。桃丝莉是西班牙某修道院里,一名尚未宣誓的见习修女;却尘心未净,常常偷看《罗密欧与茱丽叶》。其时,正值拿破仑侵扰欧洲的末期。某日,一位英国骑兵上尉麦可率队经过,在修道院前的喷水池小停饮马。两人隔着栅门相望,一缕情思就此系上了。

 

然后麦可出发作战。桃丝莉情不由己地在圣母像前祈祷圣母护佑英军,“特别是那位年轻的上尉”。果然,麦可肺部中弹,竟能不死。伤兵后送,就借用修道院为医护所。在疗伤与侍病期中,两人爱苗滋长。到麦可伤愈出院,临别正式向桃丝莉求婚之时,压抑久久的桃丝莉终于不能自禁。当夜,她心中狂乱,独自来到圣母像前,求圣母的宽恕。然后,她卸下了圣洁的白袍,决然离院去找麦可了。

 

而此时,神迹出现,圣洁的圣母像自座上冉冉下降,化身为桃丝莉。其肉身披上桃丝莉遗下的白袍,以桃丝莉的形貌留在修道院;其精神则已随着真的桃丝莉飘泊于人间。而当桃丝莉离开修道院之夕--也就是圣母下降凡尘之际--狂风诡异地卷起,象征着无限超越庄严的圣灵,要从此蒙垢。

 

桃丝莉不顾一切地到某城找寻麦可。而彼处已为法军攻占。在一片火海与兵荒马乱中,桃丝莉只能无望地随一批以劫掠为生的吉普赛人逃亡。这时一名吉普赛人得着了一只检自一具尸体身旁的怀表,赫然就是麦可的遗物。桃丝莉误以为麦可已经战死,凄然唱出了心底的哀歌。而此歌声原来自天籁,乃是一切有生命之灵的人都会感动的啊!以是触动了首领的长子真诚热烈的求爱,而原秉赋着圣母之博爱的桃丝莉,亦感于长子的真诚而应允了婚约。然而“婚约”的独占性却无可避免地刺伤了首领次子的心,使他在妒恨中引来了法军,将身有赏格的长子射杀了。桃丝莉遂被视为灾星而见逐。

 

桃丝莉因随着一吉普赛人流浪到马德里,遇见了一位一见她而倾心的名斗牛士,提拔她成为一位出色的歌者。然而桃丝莉已不敢再接受他的爱了,虽然斗牛士对她说:“你是我的幸福。” 是的,没有了爱---要知道这爱,乃是从上苍圣灵处来的啊--- 一切胜利的冠冕与世俗的荣华又算得了什么?斗牛士是以终生不笑,而说:“只有当你说你爱我的时候,我才会笑。” 但桃丝莉是再不敢应允了,深恐又因此而招来不幸。

 

然而,爱是不可掩藏的。在斗牛士的最后一场斗牛中,桃丝莉忘情地向他欢呼。这忘情透露了她无言的应允,直感到斗牛士的心中。斗牛士笑靥如花。而也就在这首次展露的爱之笑中,斗牛士被忽然挣扎而起的垂死之牛,触身而死。

 

桃丝莉又一次谛视手上所染的鲜血,深感到自己的罪恶。遂亦斩绝了另一位爵士真诚的爱慕,离开了马德里,再度流浪,到处鬻歌;虽然是声华日上,然而既锢闭了爱之灵泉,则她内在的真生命毕竟了无归宿。

 

终于,在布鲁塞尔的街上,桃丝莉遇到一队凯旋的英国骑兵,而麦可赫然在其中。他们终于重逢。原来在当年的事件中,麦可并没有死,死的只是偷了他的金表逃亡的传令兵。其后麦可自俘虏营逃出,艰辛地逃到修道院寻桃丝莉,才发现由圣母化为肉身的桃丝莉已宣誓为修女了。麦可失望地重回部队作战,在威灵顿将军的麾下,如今已积功升为上校。

 

在甜蜜的欢畅中,麦可提到了结婚,又一度触到了桃丝莉的隐痛。一霎时她洁白的肌肤映现出一种透明的微红---谁知道那是圣母圣灵之光的透显呢?抑或只是麦可鲜红的制服,在夕阳下的反映?沉酣在欢愉中的爱人,亦无暇深究了。

 

在当夜舞会的欢愉方酣之际,麦可又一次奉召匆匆出征了。由于深深地被不幸的预感笼罩,桃丝莉终于在她最爱的人亦可能遭逢不幸的畏惧下,为了最深的爱,而超越了这爱。她终于深深悔悟,决定离开。告别了飘泊流浪,告别了私情,而回到她原来的地方,重新作一位圣洁的,博大无私的修女,以奉献给上帝。

 

当她回到修道院,发现在她离去的四年里,此地没有下过雨,田地都干裂了,人民失去了幸福与安乐,因为圣母遗弃了他们。是的,圣母是博爱的,上帝是无私的;他怎可以将此普世之爱抽回,而单注在一个人身上呢?单注在一个人身上,这乃是上帝的堕落,圣母的蒙尘。而凡人们啊!你们尽可以真诚地仰望上帝,爱慕圣母;然而谁有资格妄求占有上帝全部的爱?你只能占有一个凡人的身躯,你怎能占有“爱”?你要圣母遗弃普属于万民的爱来专爱你,这乃是对圣母的冒渎,而难怪要受天谴了。

 

于是桃丝莉回到圣母的座前,俯伏,为此地的人民祈祷。超越庄严的爱复自她心中升起,上达于天听,俯注于万民。此时,天油然作云,沛然下雨,欢笑复现于人民的脸上。而也就在她的俯伏中,圣母冉冉回归座上。众修女感拜圣灵,同声诵唱。桃丝莉脸上映现着无限圣洁的光辉,她已与圣母同在。

 

幕落,我无限感动。我虽不是基督徒,但对上帝超越无限的爱,却感怀甚深。这爱正因它不通过世俗的男女,而特别彰显其超绝与庄严,纯净而无暇。这乃是爱之纯值,而为一切宗教与哲学所不可否认的。一切世俗之爱,都必得通过这纯爱之质才得以完成。所以在基督教下,人必须通过上帝以结合。

 

而儒家的结婚之义,也本来要人超越两人间的私爱,透到众生,透到无限的天地之仁,然后才算是仁心推广的极致。是则儒家之教,又何尝与基督之教相外?只是儒家要在平凡中见伟大,要示人以常道而已;此所以基督不婚,释迦弃婚,而孔子独要结婚也;然而超越的精神,遂亦易于被平凡所掩,遂不如上帝之爱,直显其超绝伟大,而令人当下洗雪了污秽,涤除了罪孽,得庄严之提撕,兴无限之感发也。

 

由此,我们乃知何以上帝与圣母不能下凡,上帝与圣母之爱亦不能依附在任何固定的形式之上。为了彰显其超绝庄严之纯质,即已是将他离析而独居于形上界了。于是我们便亦可知,何以凡人本质上不能具备上帝之性,而唯有借上帝圣母的恩赐以得到荣耀与幸福。所以上帝是主,人民只是仆;所以当圣母遗弃了他的仆人,仆人只能无告地受苦。这不是仆人之过,而是上帝与圣母之过啊!所以等圣母自尘凡的流浪归位,人民便重新有了欢欣。

 

而因人本质上的有限性,人亦是只能仰望无限的上帝圣母,而不能直与上帝圣母同位的。处于人的份位,人必当有这一份永远的谦卑。

 

说来,吉普赛人,斗牛士与公爵(麦可更不待言)之爱桃丝莉,也未尝不真诚,亦正是他们的灵慧,能识得真爱。所以粗悍的吉普赛人,见面即为桃丝莉爱之悲情所感。斗牛士也说:“你是我的幸福。” 公爵也说他在街头追寻几十年,不辞年华老去,才终于找到她。这都表示人人心中,都有一找寻真爱,仰慕上帝的善源啊!他们之过,乃在只仿佛认得真爱的形貌,而不确切识得真爱的价值与份位---其价值乃在无限之爱人,其份位乃在形上绝对的界域---于是他们之仰慕真爱,乃只是凭着气质的生命,本能地,盲目地,不知其然地去仰慕;因此也只知就形而下的份位去独占。他们毕竟是凡人之心而非上帝之心啊!他们是以不能与圣母相配,因为他们本质上原不能真心去爱人而只能被爱之故。然而他们不知而妄求了,这遂构成他们自己的罪孽,而非同纯朴的人民之纯仰赖于上帝的恩赐,不任其功,亦不任其罪。而如实以言,他们才是你,我,众生真实的写照:拥有一份人所独异于动物,然而并不彻底的灵慧;遂一面丢失了动物的纯朴,而又不及上帝的无限;人乃上不在天,下不在田了。

 

于是,我们乃知道在儒家的结婚,其意义为如何了。那就是要两个人都伸张他们的灵慧,都超越了凡人之身,都是上帝之心,圣母之爱的内在,都能自由主动地发出圣洁之光去爱人。由是乃可以洗脱了独占的妄心,盲目的企慕,而直能透过对方,更普施其爱于众生。如此,结婚遂才不是爱的委屈,圣母的堕落;而更是即以圣母圣灵的化身,示人以超凡入圣的常道;而毕竟解脱众生的凡性,使众生终能有一日不必仰仗上帝的庇荫而自立。这乃是儒家之道的更深的爱。所以虽不如基督之爱的直显其超绝伟大,却更能深深细细,绵绵远远,浸润涵泳,直达人心的内在而不隔。

 

``````````````````````````````````````````````````````````````````````````````````````````````

 

续完这篇文章,看到大家的评论,并不惊讶。

 

记得自己初看这篇文章时,莫名的感动之外,那方方面面的疑问也不断地冒出来,一些也不比诸位少~~甚至也曾颇为“冒犯”地猜测--作者写到后来莫非写昏头了?那一套套夹缠难解的大道理,真的和这部电影有关系吗?

 

好在我看文章,有一个得过且过的“好”习惯。但凡有看不懂的地方,既不急着肯定自己的无知,也不怨怪文义的艰涩,更不会一气之下将整篇文章的价值全盘否定~~总相信,假以时日,待我有了更更丰富的阅历,更更广博的知识,嘿嘿,等着吧!~~所有的答案都将与我狭路相逢,一个个曾经的疑问都将化为学问,悉数收入囊中,牢牢攒在我的人生宝库里!

 

可既然对这篇文章的疑问那么多,表示我也昏了,那“莫名的感动”,又是从何而来呢?

 

* 有事,必须离开几天,无法上网,回来再续~~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