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杂谈 |
分类: 有感而发 |
1,
因为总统大选,大批侨居海外的同胞回到台湾,在3.22那天投下手中神圣的一票。很多失联多年的老同事,老同学也都回来了。这段期间,经常在电话里听到久违了的,却依然熟悉亲切的声音;也忙着与老相好,旧相知聚会,慨叹着一个原本欣欣向荣的社会怎会退化至此.....好在,结果符合大多数人的期盼,一位朴实无华的 Gentleman 将带领台湾走向理性的未来。
聚会中,除了股市行情,政治八卦,我们这些五,六0后的聊得最多的,还是属于我们那个年代的歌曲,咸认风靡于七,八0年代的西洋歌曲无论歌词和旋律,比流行于现今的要深刻,动听得多。一首又一首的歌曲从我们的记忆中浮现,在我们的谈话中复活;每一首都深入到我们的集体意识,唤回当年的情境和氛围。如果没有这些歌曲牵着挂着,许多甜酸苦辣的回忆怕早就分崩离析,不知散荡到哪里去了。
有一位老同学,曾经到过我曾经的博客,他最喜欢的部分,就是播放器中的老歌。其中有几首,听在他的耳中,简直就是“Yesterday once more”,仿佛我对他的私密倾诉,胜过千言万语。
他说对了!我向来以为,音乐尽管抽象,那看不见摸不着的流淌,却是如此的具体而微,其表情表意的功能,强过文字何止万倍。选歌的时候,心头总会浮现出与歌曲牵连的人和事,也期盼着这些歌曲除了“旧雨”,也能招徕“新知”,共享心弦的振动。
老同学长居内地,在东莞经营着颇为成功的事业,居然无意间在电视上瞟到了“偷石榴”,他说:你的声音从前多么清越啊,怎么现在粗嘎得像老鸦噪!我snap
back: 你现在肥得跟猪似的,谁又会相信你当年是班上最高杆的舞王呢?!
事实上,“当年”和“当下”,中间隔着30年的悠悠岁月,容颜和体态上的变化,还真容不得我们不认这个帐;当年的“舞林教头”再无可能灵蛇出洞般,回旋在班上偷偷摸摸举行的地下Party(那时开舞会是严重违反校规的);而我的嗓子,经过25年烟瘾的摧残,从“清越悠扬”江河日下到如今的“老鸦呱噪”,好像也没什么好狡辩的。
30年过去了,不变的是我们对那个时代许多许多歌曲的回味和喜爱;每次聚会,酒足饭饱之余总要到“钱柜”报个道,把年少的欢乐时光在蒼哑的歌声里回锅重温一番。拜数码科技之赐,KTV里,几乎能点到所有我们想唱的歌,其中有几首,我猜想,恐怕冷门到从未被人点唱过。
当年听这些歌时,都是单纯的学生,除了爱它的旋律,歌词的意思多半不甚了了;经过几十年人事的阅历,在事业和情感的漩涡里颠扑挣扎,伤过人,也受过伤;沉沦过,也超越过;如今,歌中的况味真正了然于胸,让我们悸动了,可和老同学们在一块扯着嗓子大唱特唱时,那心境却还是和做学生时一样的简单,仿佛从未经历过人世间诸般乌烟瘴气,百孔千疮......。
阿坤同学,是班上的西洋歌曲达人,但凡在排行榜上挂过字号的歌,他无不通晓。70年代中,美军自台湾撤防后,留下了一个英语电台叫ICRT(台北国际社区电台),每日不间断地播放英语新闻及西洋流行歌曲。阿坤的书桌上的收音机,就锁住这个电台,没日没夜放送着。一个寝室窝着六个室友,但没人抱怨,因为阿坤把音量调得正正好,并不妨碍他人的交谈和学习。我有幸与阿坤做过两年室友,耳濡目染也听熟了许多英语歌曲,有的喜欢,有的极厌恶---对此我有一个小领悟: 那些讨厌的歌,尽管听起来逆耳又煎熬,却发现自己时常在不经意间哼唱起来,另有番自虐的快意。这种感觉让我牢牢地记住一个英语单词--haunting.
像播放器里这首“Got to be real”,初听时难受死了,至今也弄不明白,这么贱声贱气,泼辣呱噪的歌,怎么会蝉联好几周Billboard的榜首?害我也跟着受了几个礼拜的洋罪!可听到后来,居然也习惯了,还会在某个段落捏起嗓子跟着该死的演唱者real, real, real.....个不停。记得入伍时抽签分派军种,抽到了梦寐以求的空军部队,当时就大喊一声:GOT TO BE REAL! real,real,real.....
2,
对歌曲的欣赏,每个人的趣味都不太相同。我喜欢的歌,大都节奏明快,旋律悦人;重金属也偶尔听听,但入耳的就那么不多的几首,“Queen”,“aerosmith”
在那些浸淫甚深的发烧友眼中,我的欣赏旨趣尚处于待开发的初级阶段。[阿坤]就十分怜恤我的音乐观,认为我的taste颇不入流,
可有那么几首歌,无论“师奶”,“达人”或“发烧友”,同学们有志一同,琅琅上口,成为某一时期的班歌。
像这首“
3,
有老同学看了这篇博文,来电提醒,还有许多的国语歌曲,也是引发我们陷入怀旧情绪的触媒,不可不提!
其实我有这个想法的,只是播放器里遍寻不着。有些歌实在是太老了,而且,除了对我们这些老家伙有极个人的,另类的意义,大概从来也未曾真正流行过;也有那风光一时的,曾经家喻户晓,漫延在大街小巷,传唱个不休,但不知什么原因,终未能成为“经典”,几十年下来,被时光无情地埋葬。
不过,经过一番搜寻,还是找到了一些。遗憾的是,有几首不是原唱。翻唱的版本无论编曲,配器还是录音技术,都比原唱的更好更强大,却无论如何失却了那个时代的味儿,拨动不来心里头那根怀旧的,松弛又颓靡的弦。
其实,有几首在几十年前大行其道的歌曲,初听时简直被雷得七荤八素,恶心得不行,但经过重复,持续的疲劳轰炸,根据在我身上大行其道的
93年末,在校友柴智屏的撮哄和诱骗下,我向老天借来胆子,以十分业余的姿态,客串主持过一季歌唱节目“周末摄影棚”(柴智屏近年来制作的偶像剧如《流星花园》,非常轰动,其实当年她已是台湾首屈一指,也是最美丽的综艺节目制作人)。节目中,我放射粉丝的热情,访问了好几位心仪已久的歌手。当我诚心向偶像们倾诉私衷时,他(她)们都很诧异,对我的音乐味觉不能苟同。因为那些对我个人有特殊意义的歌曲,尽管录制时他们也用心唱了,却都不是自觉满意的,多半是为了迎合时下潮流,被制作人逼着唱的!
做了这么些年演员,我也明白这个道理了。经常我自己满意的作品,并不为“市场”所认可,而那些表现不佳,让我深以为耻的,反倒获得不少观众的喜爱。悠悠天心,难解难参,造化,造化~~~
啥都别想那么多,一切顺其自然,放松心情,尽己所能才是王道!
现在播放器里有两个专辑了,一英一中。若是想听怀旧英语歌曲,就切换到“Handy
听一位精于占卜的朋友说,港台的“命理界”都有这样一个共识---流通于台湾的法定货币“新台币”,将会在2012年前后从历史上消失~~~不知这意味着什么?明知这只是耳语流言,当不得真,但还是情不自禁地好奇着......且先在这儿记下,看来日能应验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