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

(2013-11-28 16:23:02)
标签:

教育

分类: 诗联鉴品廊

 古代诗歌的形象、语言与表达技巧

一、形象

概括地讲,形象包括人物形象、景物形象、事物形象。人物形象既可以是作者本人,也可以是诗中所描写的主人公。常见的有:

1.忧国忧民、青衫泪湿的形象。

2.戍守边陲、建功立业的形象。

3.豪放洒脱、怀才不遇的形象。

4.归隐田园、钟情山水的形象。

5.友人送别、思念故乡的形象。

6.独守闺房、心怀凄婉的形象。

景物形象是指松竹梅菊等自然景物;事物形象指人们在生活中使用或常见的东西,如琴、画等。有时

二者也可笼统地说成是自然形象。我们常说的意象也就是体现了诗人情感的自然形象,人物形象虽然也属于意象,但在古诗中最常用的还是这些自然类的意象。常见的有:

1.送别诗常见意象:柳、船、长亭短亭、南浦等。

2.爱情诗常见意象:青鸟、鸿雁、燕子、红豆等。

3.边塞诗常见意象:边关、羌笛、胡人、明月、阴山等。

4.山水田园诗常见意象:清风、农家、菊花、酒等。

5.行旅诗常见意象:驿道、征铎、杜鹃、浮萍、雁等。

2009年全国卷、宁夏卷、天津卷等多地高考试题就此设题考查。考试中常见的设问方式有:

1.词的上阕(或下阕)描绘了什么景象?请简要描述。

2.这首诗描绘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是由哪些景物构成的?请简要叙述。

3.请简单描述一下诗中的景物。这样一幅画面呈现出什么样的气氛?

4“……”一句描写了怎样的景色?有何作用?

5.两首诗中的……形象有什么不同?

二、语言

鉴赏诗歌的语言,就是品读诗歌的语言意蕴,体味诗歌的语言风格和语言魅力。古诗词语言鉴赏部分所包含的内容较多,主要涉及遣词造句、语体色彩、语言风格等方面。常见设问形式有:

    1.诗中最传神的是哪个字,请作简要分析。

2.某诗中的某字,有的版本作某字,你认为哪个更好,为什么?

3.请赏析……一句。

三、表达技巧

它的含义非常广泛,既可以包括各种修辞手法、表达方式的使用,也包括各类表现手法和艺术构思上的巧妙使用。对表达技巧的鉴赏,就是辨识诗歌中所使用的修辞手法、表达方式、表现手法或艺术构思,分析其本身的艺术效果,评价其对表现诗人的思想感情所起到的作用。2009年江苏、浙江、湖北、辽宁、福建、安徽等大多数省区市都专门设题考查。应做为重点备考。

    1.修辞手法。古典诗词中常用的修辞手法有:比喻、拟人、夸张、对比、对偶、反问、设问、反复、互文等。对修辞手法的鉴赏,就是要明确辨识和判断修辞手法是什么,掌握和了解各种修辞手法的特点,分析和评价它们对于塑造形象、表现情感和体现主旨的作用。

    2.表达方式。古典诗词中常用的表达方式有:叙述、议论、抒情、描写。考查的重点是抒情和描写。其中,抒情可分直抒胸臆(直接抒情)、间接抒情(手法常是借景抒情、情景交融、托物言志等)

    3.表现手法。诗歌中常用的表现手法有:对照、衬托、渲染、烘托、用典、铺垫、象征、动静结合、虚实相生、借景抒情、情景交融、借古抒怀、借古讽今、托物言志、以乐景写哀情、以哀景写乐情等。

 在高考中,常见设问方式有:

1.这首诗()最突出的表现手法是什么?请分别结合上阕和下阕作简要分析。

2.第……联是怎样写景的?请简要分析。

3.请从 的角度,赏析本诗的……联。

怎样分析诗词中的自然形象

  阅读下面的宋词,回答问题。

忆王孙·春词

李重元

萋萋芳草忆王孙,柳外楼高空断魂,杜宇声声不忍闻。欲黄昏,雨打梨花深闭门。

【注】 ①王孙:本指贵族公子,此处指主人公的丈夫。

作者精心选取了哪些意象?这些意象营造了什么样的氛围?

【解析】 ①用名词性短语概括。如果问有哪些意象,从诗中提炼概括即可,一般应是名词性的偏正短语,如本题中的萋萋芳草等。如不好组织,也可用主谓或动宾短语。

      ②用形容词性短语概括。有的时候问是一种什么样的形象,实际上就是让考生找出其定语,而定语主要是由形容词性短语来充当。如诗中描绘了高洁、孤傲的梅花形象。如问到自然性意象的作用,一般可从烘托人物心情,塑造人物形象,突出主旨,渲染氛围等角度来作答。

    【答案】 作者精心选取了萋萋芳草、青青杨柳、悲啼杜宇、雨打梨花等四种意象。这些意象的组合营造出暮春时节令人伤感的氛围。

   

 怎样分析诗词中的人物形象

     分析人物的形象,从本质上讲还是分析人物的情感、志向、追求等。解答时首先从相关诗句中确定诗人或主人公的心情基调,然后结合注解、题目、时代背景、相关诗句来确定忧愁或快乐的原因。最后用一句话来整合答案。

                   阅读下面的唐诗,概括诗人的形象特征。

登幽州台歌

陈子昂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  

  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

【注】 幽州台:即蓟北楼、燕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

 

【解析】 ①先定位人物的情感,看有关诗句独怆然而涕下,人物心情基调是忧愁、孤寂。②结合注解等找原因,所登幽州台是燕昭王招纳贤才之地,由此可断定是无人赏识重用自己而涕下。除此之外还要抓住题目、时代特点、情感寄托物、诗人身世性格等因素来概括。

【答案】 这首诗描绘了一位忧国忧民、胸怀大志、孤独的、怀才不遇的封建士大夫形象。

          

命题中说诗句中的某字用得巧妙、精彩、传神,怎样对此加以分析鉴赏

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淮中晚泊犊头

苏舜钦

春阴垂野草青青,时有幽花一树明。

晚泊孤舟古祠下,满川风雨看潮生。

 

             前人评价说:时有幽花一树明字用得极妙。请结合前两句诗说明字妙在何处。

问题

【解析】 所谓用词巧妙就是指对某物的某种特征或状态不直接加以描述,而是从侧面进行交待。作答此类题有三步:第一步是要解释该词在诗中的具体意思,描述其所反映的情景或场景。

第二步指出正是这个词语的使用从侧面把某个特定的状态、感觉、情景、细节、心理、情感等生动传神地表达出来,因此使用巧妙、精彩。第三步,如果这个词语使用了某种手法,要对这种手法加以赞美,说出其好处。

【答案】 意为闪亮,它把作者在春雨欲来、阴云低垂的阴暗氛围中行舟时,突然发现岸边野花不时闪现,那明丽的色彩打破沉闷的气氛,让人眼前一亮,顿觉怡然的情景描绘得生动逼真。同时,也十分巧妙地暗写出船在水中前行的动态。

 

命题中说某句或某词是该诗的关键或诗眼、点睛之笔,如何对此加以分析鉴赏

所谓的关键多数是从结构上而言,有领起内容、推进情节、转折过渡作用,此类的句子或词语就起到了关键作用。所谓的点睛或诗眼主要是从照应题目、点明主旨、揭示中心的角度而言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寄全椒山中道士

韦应物

今朝郡斋冷,忽念山中客。

  涧底束荆薪,归来煮白石

  欲持一瓢酒,远慰风雨夕。

  落叶满空山,何处寻行迹。

 

【注】 ①郡斋:滁州刺史衙署的斋舍。②煮白石:道家有煮五石英法,在斋戒后的农历 九月九日,将薤白、黑芝麻、白蜜、山泉水和白石英放进锅里煮。

          字是全诗写景叙事抒情的关键,试结合全诗加以分析。

【解析】 从情节推进的角度来分析其作用,同时可从情感的表达角度来思考。根据不同内容,要从领起内容、推进情节、转折过渡等角度来说明其关键地位或作用。

问题

【答案】 首句写郡斋天气的冷,联想到山中天气的冷;由天气的冷,联想到在山中艰苦修炼的朋友的孤独、凄冷。于是诗人欲送一瓢酒去,好让他在这秋风冷雨之夜,得到一点友情的慰藉。通过一个字,虚实结合,把诗人对山中朋友的想念很巧妙地表达了出来。

此类题有些是两可的,即说哪一个版本好都可,只要能自圆其说即可。有些答案是唯一的,即只能说其中的一个版本好,标准有以下几方面:

1主题

从全诗的主题或诗人情感意向来看,哪个版本切合,哪个就好。反之就不好。

另一版本中的某一词或某一句与此版本不同,问哪一个更好,如何回答

2形象性和想像性

诗歌的最大特点在于其形象与引人想像,哪个版本在这方面好,就应肯定此版本。有的写得太实,太直,这样的就缺乏想像性,因此就不好。

    3对偶与押韵

如果能与其对应句对仗工整,韵脚与全诗相合,哪个就好。由于古今读音有变,所以有些韵脚是否相合,不一定好判断,但对偶的工整程度是可以来作为一个标准的。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出 关

徐 兰

凭山俯海古边州,旆影风翻见戍楼。

  马后桃花马前雪,出关争得不回头?

【注】 ①关:指居庸关。②旆(pèi):旌旗。

 

      诗的前两句,有版本作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与本诗相比你更喜欢哪一种?请简要说明理由。

问题

【解析】 答案就是从形象性和是否切合主旨两个角度来分析作答的。此处因为两个版本韵脚都吻合,故不用再做比较。

【答案】 更喜欢本诗。本诗前两句点出居庸关的雄壮气势,景物描写鲜明生动,为后面抒情作了铺垫。将军两句缺乏形象感,并且与全诗思乡的情感内容不相称。(考生回答喜欢将军此去必封侯,士卒何心肯逗留二句,言之成理亦可)

 

如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诗词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

1比喻

先指出是比喻,然后指出喻体与本体,并说出这种比喻的作用与好处,主要从形态与情态两方面作答。简单地说,就是使事物的某方面的特征更易突出,更形象,更易感知,富于动态化等等。

2拟人

把物人格化,可以使描绘的事物生动形象,突出某种感情。答题时,要答出是用什么手段来拟人的。

3对比、衬托

运用对比,可以把不同的人物,不同的生活现象,不同的思想感情,区别得更加鲜明。使美者更美,丑者更丑。解题时,要具体指出对比的双方,然后指出对比的作用,作用既有主旨方面的,也有情感方面的。衬托与对比有所区别,衬托有主次之分,对比没有,但答题方法是相同的。也是用什么衬托什么,有何作用。

4夸张

夸张的目的是引人注目,烘托气氛,增强联想,给人启示,突出情感。答题时,关键要答出这种夸张突出了什么情感,强化了什么主旨。

5谐音、双关

把语义双关的内涵说明白,表面何义实际何义。谐音双关,用什么音表示什么音,表的何义,交待清楚,此类题即可成功解答。

 

抒情手法有哪些?如何结合诗歌内容分析鉴赏

抒情手法有直接抒情和间接抒情,直接抒情很少考到,重点是间接抒情。间接抒情主要有两类:一是借景或物来抒情,二是借人与事来抒情。

1借景抒情

即诗人把自身所要抒发的情感、表达的思想寄寓在景物之中,通过描写景物予以抒发。有时也可以叫即景生情、触景生情等 ,就是说看到了一种景就引发了自己的一种情感,并把这种情感利用这种景物引出来。解题要领:借何景抒何情。注意有时以乐景抒乐情,但有时也会以乐景抒哀情,这样会使哀情更突出,更强烈。

    2寄情于景

它与借景抒情不同,它不把情说出来,而是以一种景物替代自己要说的情,让读者从此种景物中去体会自己的情感。有时也叫以景衬情,此种手法写情更为含蓄,更为艺术性和想像性。解题要领:主要是答出作者为什么要写出这样的景,为什么不说出自己的情,用这样的景来表现情有何好处。

   3以景结情

所谓以景结情,就是指诗词在主体部分写了大量的情,在最后一联或一句,不再写情,而是以景作结。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别房太尉墓

杜 甫

他乡复行役,驻马别孤坟。
近泪无干土,低空有断云。
对棋陪谢傅,把剑觅徐君
唯见林花落,莺啼送客闻。

【注】 ①谢傅:晋代名将谢安。他在征讨苻坚所率百万大军时,还在与谢玄下围棋,从容击退了敌兵。②徐君:此句喻两人的交情生死如一,不忘知遇之恩。典出《说苑》:吴季札聘晋,过徐,心知徐君爱其宝剑。及还,徐君已殁,遂解剑系其冢树而去。

   请简析尾联的艺术手法。

【解析】 此类写法,可用一个公式来作答:诗的前半部分已直接抒发了情感,此处以景作结,起到了以有限之景抒无限之情的作用。作者借……之景表达了……之情,这样写,既用笔经济,又含蓄深沉,同时又引发读者想像,让人回味无穷。

问题

【答案】 诗的前面已抒发了对房太尉的浓厚的怀念之情,最后一联以景作结,起到了以有限之景抒无限之情的作用,作者借写飘落的林花、送客的啼莺表达了对房太尉的痛悼之情,这样写,既用笔经济,又含蓄深沉,同时又引发读者想像,让人回味无穷。

4移情于物,以物观我

诗人不直接说自己喜欢某景物,而说某景物喜欢留恋他,这在表面上看是拟人,实际上诗人是借拟人的手法来表达自己的情感,即以物观我,以景物来表现诗人的情感。

这样表达的好处既使情感显得含蓄,也把物写活了,使其富有动感、情趣,同时在表达艺术上也显得新奇生动。在怀人诗方面也有这样的例子,不直接说自己思念家人,而说家人在思念他,这也是移情于人,借他人写自己。

                 阅读下面这首诗,回答问题。

富阳至严陵山水甚佳

纪 昀

浓似春云淡似烟,参差绿到大江边。

斜阳流水推蓬坐,翠色随人欲上船。

 

        翠色随人欲上船一句新奇生动,请结合第三句,试做赏析。

【解析】 此句诗即上文所说的移情于物,借拟人来表现自己的情感。分析时,要指出是何情,移到何物上,有何表达效果。

问题

【答案】 诗人推开窗蓬,坐在了夕辉里,抬眼一望,波光荡漾。粼粼的绿光似乎要跃上船舷,扑向人来。诗人运用拟人的手法,移情于物,以景观我,既赋于景物以动感与情趣,写出了富川一带景物的美丽,也巧妙地表达了欣喜的心情和独特的感受。

5托物言志

解题要领:以何物托何志。但诗人所托之志,考生不一定一眼看出,要结合诗歌的意象并考虑诗人的人生特点及时代背景做判断。

6借古讽今

即借助古代的反面教训来警示现在的统治者,这种警示表达得比较含蓄,多数是借古代遗迹的荒凉衰败来感叹历史教训,警示当代统治者不要重蹈覆辙。作答时,要指出作者是用借助什么来抒发自己的感叹的,对统治者提出了怎样的警告。

7借人叹己

如苏东坡在《念奴娇·赤壁怀古》中赞叹周瑜年少得志,事业爱情双丰收,其实意是在感伤自己年事已长,却一事无成,无人赏识重用,仕途坎坷。作答时,要讲明白,是借他人的什么事来感叹自己的什么心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