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梅县化解县城择校难题纪实
(2010-11-10 11:46:58)
标签:
教育 |
分类: 校务资料夹 |
突围新政
——黄梅县化解县城择校难题纪实
◎
2010年7月1日,黄梅县县委办公室、县政府办公室联合出台《关于做好黄梅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及学生分流工作的实施意见》。随着这项引领黄梅县城区走出择校困境的新政出台,“整合”“收购”“划转”“交流”“分流”等改革的关键词,开始高频率地出现在教育系统干部职工和城区百姓的茶余饭后。
黄梅县教育局局长何兰田在改革之初说:“此次改革成功与否有两个显性标志:一是改革后的城区小学不再有超过50人的班级;二是教育和社会秩序和谐稳定。”这场实际发轫于2009年10月底,涉及黄梅县城区12所学校调整、4000多名学生分流、300多名教师交流、20万市民关注的教育改革,在2010年9月1日交出了一份满意的答卷——城区中小学平稳穿越“雷区”,10个月的改革波澜不惊,消灭了超级大班和超级大校,目前黄梅县城人数最多的班级小学为50人、初中为54人,学生人数最多的小学为2400人,规模最小的黄梅第五小学为600人(明年扩建,规模为1800人)。
城区择校: 教育均衡发展的“地雷阵”
3个月前,黄梅县城区两所老品牌学校——黄梅第一小学和黄梅实验小学依旧保持着黄梅县城区人口密度最大的记录。本来只能容纳50人的教室里,却挤了80多人,最多的达到95人。黄梅第一小学校长卢登雄说:“学生太多,我们十分担心学生安全和教育质量,唯一不用担心的是学生驼背,因为课桌的行间距精确到刚好只能让学生坐下的程度,学生无法弯腰。老师在讲台上传道授业,不能到学生桌前辅导。学生更是失去演板的机会。教师难教,学生难学。”即使学校教学环境如此,两所学校的校长依旧被各种各样的关系包围着。只要得知哪一间教室里还能放下一张桌子,就有人托人情、写条子、打电话,学校应接不暇。对校长来说,接收与不接收都是难题。
与城区招生火爆的两所小学相比,位于城郊的几所小学则显得格外冷清。今年上半年,黄梅第一小学有学生3500人,黄梅实验小学有学生3200人。同处城区的竹林小学学生只有717人、沙岭小学学生605人、西河小学学生52人、城乡小学学生54人、蔡枫树小学学生183人、东禅小学学生90人、潘湖小学学生112人, 7所学校的学生总和不及实验小学一所学校。
这种“一冷一热”的场景每年都在重复上演。在黄梅实验小学工作了30多年的王老师说,止于今年9月1日的黄梅城区择校现象可追溯到数十年前。老百姓对优质教育资源的“热捧”,使本来优质的教育资源因为超负荷运转在悄悄发生“霉变”。
超负荷运转的学校,教师忙得筋疲力尽,日常的教学管理工作疲于应付,不堪重负,教学管理创新无从谈起,校长为学生安全问题惴惴不安。而“吃不饱”的学校,教师感觉工作缺乏挑战性,失去激情,责任心淡化,职业倦怠现象严重。校长同样缺乏激情和办学理想,时刻担心学校被撤并,无心谋求学校发展,造成了教育资源的巨大浪费。学生苦不堪言,家长怨声载道,社会反响强烈。
城区学校发展不均衡而引发择校,各方将矛头都指向了黄梅县教育局。孩子进了名校,家长责怪教育局管理不力,让学校无限膨胀;孩子没有进名校,家长说教育局招生不讲原则,暗箱操作。名校说教育局的投入跟不上学校发展的步伐,普通学校说教育局对他们的关心不够。黄梅县教育局左右为难。
历史原因形成的城区教育不均衡的陈疾积重难返,城区学校复杂的人际关系和利益关系让生源和师源变得复杂,很多学生和教师都是通过多种途径,想了很多办法才进了校门,让他们再走出校门极其困难。曾在黄梅县政府办公室工作的黄梅县教育局副局长方向明说:“为解决黄梅县城的择校问题,黄梅县政府曾几次提出新建黄梅第三小学的方案,但都无疾而终。”城区学校的独特性和复杂性增加了推进城区学校均衡发展的难度,谁去碰择校问题,谁便无疑如闯进了“地雷阵”。
突围之策: 重构城区教育的新格局
解决城区择校难题,黄梅县政府有多种选择:全省仅有枝江市等地改革成功的先例,“择校热”在绝大多数城市高烧难退。黄梅可以伺机而动,静观其变;可以采用围魏救赵之计,通过实现城乡教育均衡,枯竭农村学生进城择校的渠道,达到慢慢缓解择校热的目的;可以局部改革,加大优质学校对周边薄弱学校的辐射力度,缓解压力。采用这些措施,也能局部或暂时缓解供求矛盾,但都不是治本之策。
黄梅县一中校长出身的教育局局长何兰田,上任前就对这种情况非常了解。上任后,经过4个月的走访调研、核查数据,他更是感到问题严重,也感到身上责任重大。必须采取特殊措施,从根本上解决城区学校择校热问题。他向县政府领导力荐一条“引火烧身”的突围之策——将城区义务教育均衡发展作为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关键环节,重构城区义务教育布局,重建城区义务教育发展新秩序。具体思路是:城区学校与城郊学校统筹规划,纳入规划的镇管学校收归县管,学校干部和教师重新统一均衡调配、办学条件按同一标准统一改善,学生按重新划定的区域统一就近入学。实验中学和八角亭中学分别位于县城一北一南,布局合理,实力相当,只需加大建设,教师适当交流,坚持划片招生即可;9所小学,根据区位特点,合并、调整为5所小学,分别招收重新划分的新片区内的学生。
2010年4月,一份解决黄梅城区择校难题的方案放到了分管教育的副县长唐志红的办公桌上。唐志红对教育局提出的城区学校调整方案的主要内容表示赞同,但就教育局提出的“将城郊7所小学和八角亭中学全部纳入到此次调整中来”提出了质疑。城郊的7所小学和八角亭中学隶属于黄梅镇中心学校管理,城区的布局调整尚且前途未卜,又统筹黄梅镇的学校。新生老生一起动,一次性分流到位,涉及面太大,很容易造成社会的不稳定,建议采用稍微温和的方案,逐步改革。
唐志红的疑问让何兰田重新评估方案的可行性。教育局组织干部再一次展开密集性调研,逐一摸清每所学校的具体情况。调研结果不出所料,唐县长的忧虑不无道理:黄梅镇政府投入资金150万建设竹林小学和沙岭小学,准备将这两所学校建成品牌学校,此时作出调整,不仅黄梅镇镇委、镇政府不愿意,黄梅镇的老百姓也不会答应。
黄梅镇是黄梅县的一个局部,把黄梅镇的部分学校划归县教育局直管,就像把池塘的鱼抓到大湖里去养,鱼儿才能养得更好。改革如果只面向今秋入学的新生,不仅彻底解决择校和大班额问题需要再等五年,而且这种不彻底的改革会成为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障碍。做通了各方面工作,教育局将修改后的方案正式提交到县长办公会讨论。
城区学校的布局调整迅速上升为黄梅县政府重点解决的民生工程。城区学校的布局调整不只是条件改善、教师调配、学生分流等校园内的改革,还包括修路、水电、环境整治、闲置资产的利用等校园外的工作。黄梅县县长余建堂带领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何永红,副县长唐志红,副县长叶春生和20多个部门主要负责人针对此次布局调整深入到教育系统调研。在调研总结会上,与会人员一致认为,城区学校的布局调整的方案对城区学校教育资源是一次彻底的、均衡的、科学的分配,为推进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奠定了基础,符合老百姓当前和长远利益。
方案被提交到县委常委会上时,常委会的各位领导意见高度统一,布局调整是一项系统工程,政府各部门应该全力配合。会议确定了以县委常委、常务副县长何永红为组长,以县人大副主任陈学明、副县长唐志红、县政协副主席马卫国为副组长,县政府20多个职能部门的负责人为成员的布局调整领导小组,并明确了各部门的工作职责。原县委书记吴海涛要求所有干部全力支持改革,不打招呼,身体力行。县长余建堂要求本次城区布局调整不能从乡镇调教师进城,所有教师在城区内调剂。
推行新政: 使用穿越“雷区”的杀手锏
如果把一场成功的改革方案看作战略的话,那么,方案中的每一个步骤便可以看作战术。县委、县政府运筹帷幄,完成了城区学校布局调整战略上的决策,黄梅县教育局及各部门、各学校开始了战术上的研究,把握关键环节,充分估计困难,稳步推进改革。“地雷阵”无法阻挡黄梅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步伐。
改善条件:撤并有序, 全面改造
8月10日,记者驱车来到黄梅县城。暑期的黄梅城区学校变成了建筑工地。城区布局调整中保留的2所初中和5所小学到处是一片繁忙的景象,学生宿舍、教学楼和综合楼的新建、改建和扩建工程如火如荼。
黄梅县教育局计财股股长雷定国谈起暑期城区学校的建设项目如数家珍。黄梅第一小学办学条件较好,投资50万元维修;黄梅第二小学(黄梅实验小学)办学条件较好,仅做局部维修;黄梅第四小学投资300万元新建和改造教学楼;黄梅第五小学征地10多亩,为明年扩建奠定基础。县政府投资2800万元新建的黄梅第三小学一期工程已近尾声,建筑工人正在清扫建筑垃圾,他们告诉记者,8月28日投入使用。
改造和建设学校的钱从哪里来?除了县政府投入、国家专项资金外,还充分利用了黄梅县政府对撤销学校资产运作所得经费。黄梅县政府将黄梅镇竹林小学、沙岭小学划为县教育局直管,分别更名为黄梅第四小学和黄梅第五小学,将撤并后的城乡小学、西河小学、潘湖小学、东禅小学、蔡枫树小学的土地由县政府城投公司进行收购,再公开拍卖,拍卖所得资金用于城乡小学、西河小学、潘湖小学、东禅小学、蔡枫树小学的收购,竹林小学、沙岭小学的资产划转和解决黄梅第四小学、黄梅第五小学的部分建设资金。记者采访时,资产运作正紧锣密鼓地进行,据唐志红副县长介绍,初步预计,此举可为城区学校建设提供数百万元资金。
学校热火朝天的建设场面就是无声的宣传。周围居民看到暑期学校面貌的巨大变化,情不自禁地说:“看来教育局承诺的把城区所有学校办得一样好是动真格的。”
调配师资:“三个圈”的智慧
此次改革的关键和难点在如何从黄梅第一小学和黄梅实验小学两所群众公认的品牌学校把学生分流出来、把教师调整出来。按方案设定的目标,这两所学校至少要分流学生3400人,调出教师90人。教师不流动,学生的分流将举步维艰。
究竟谁走谁留?十分棘手。常规做法是考试或者考核,采用末位淘汰制。黄梅县教育局党组书记汪李荣认为,这一规则会让被淘汰的教师产生强烈的挫败感,他们会在家属、亲戚、朋友面前没有尊严。将这些老师交流到别的学校,很显然有悖于学校均衡发展的原则。
黄梅县教育局画出了第一个圈——圈定学校的领导班子。而在画这个圈之前,教育局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强中小学干部队伍建设的意见》,按照这一文件中规定的岗位、任职资格,教育局从严考核,均衡搭配,将城区7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的领导班子重新“洗牌”。 县教育局人事股股长卢国安组织召开原黄梅第一小学和实验小学领导班子会议时,大家对“大交流、大融合,整体优化”的方案十分赞同。大家觉得,县城的学校没有最好,只有更好,这样做才有利于共同提高。
看到昔日的校领导、主任离开了学校,老师们放心了。此时,黄梅县教育局画出了第二个圈——圈定调出学校的教职员工。“就近上班”的人性化原则被作为圈定调出学校教职员工的主要依据。教育局分别以黄梅第一小学和实验小学为中心,以街道为轨迹画同心圆,家在圆内的教师留在原校,男教师58岁、女教师53岁以上,重大病号,无房产而住在原学校宿舍的不交流。此举不仅规避了末位淘汰的尴尬,而且体现了以人为本的理念,巧妙地化解了教师调出学校的难题。县教育局7位干部的家属全部从黄梅第一小学或实验小学调出。县政府办公室副主任石胜的爱人在调整中,主动要求从实验小学交流到黄梅第三小学。县领导干部没有为一位要调动的老师说情。副县长唐志红笑着说:“这次调整,很多亲戚朋友都来找我,我全部都回绝了。为了这次教育改革,我认识的朋友给得罪完了。”而干部职工的理解与支持,则让这种智慧的改革锦上添花。
如何利用这次教师大交流、大融合的时机,解决城区各学校教师学科、性别、年龄等结构性矛盾问题,黄梅县教育局画出了第三个圈——圈定整合撤销学校留用的师资。黄梅镇8所学校或撤并,或收归县管,由于历史的原因,教师超编严重。教育局根据5所学校的教师结构需要,面向撤并学校的教师招考,富余人员,由黄梅镇统一调配安排。
“三个圈”涉及城区中小学教师总数的40%,完美地解决了城区5所小学教师结构不合理的问题,并且5所学校教师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学科结构和学历结构保持了基本一致。
分流学生:将顾虑消除在学生家中
黄梅县教育局副局长方向明告诉记者,黄梅县城区学生分流工作坚持的原则是“存量不动,规范增量;划定区域,就近入学;禁止择校,计划管理”,城区中小学招生工作坚持的原则是“划片、就近、免试”。
在城区小学班额控制在50人以内、初中班额控制在54人左右,学校办学规模一定的前提下,如何合理划分招生区域和范围,考验着黄梅县教育局管理者的智慧。
主抓学生分流工作的副局长方向明想方设法找到了黄梅县城区地图,拿着铅笔、盯着地图琢磨,终于找到科学的划片方法——画圈分流法,以每所学校为中心,以街道为轨迹,以分流的学生数为依据,画若干个同心圆,计算每一个同心圆内的学生数,将与办学额定规模最接近的数据所在的范围作为划定的该校服务的片区。
县教育局普教股股长商海燕告诉记者,学生分流方案经历了不下20次的修改。边模拟分流,边调整。最让他难忘的是6月20日,那一天是学生分流方案第一稿出台的最后期限。何兰田、方向明同普教股的干部、城区学校校长及黄梅镇中心学校校长一起工作到6月21日凌晨两点。
核准学生的家庭住址是一项非常关键的工作。教育局要求各个学校上门核实学生的准确信息,并要求学生家长在开学报名时根据个人的情况,提供相关的证件。县教育局副局长王曙说:“只有在方案实施前考虑得越周到,学生报名入学时出现的问题才会越少。”
由于准备工作细致周全,所有的信息都及时向社会公布,当学生分流的模拟方案公布后,城区并没有引起意料中的轰动。家长的咨询止于学校,极个别家长找到教育局,方局长通常都会问三个问题:“是50人的班好,还是90人的班好?是上学路途近好,还是路程远好?是愿意学校条件好,还是愿意学校条件差?”细致的利弊分析平息了家长们的不满。
8月8日,学生分流和教师交流的方案全部出台。县委、县政府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作用,制定了宣传方案。8月14日,黄梅县电视台开始滚动播报《关于我县城区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布局调整和招生分流工作的通告》,随后,播报唐志红副县长的专访。从8月14日到8月20日,黄梅电视台每天播放一条城区布局调整的新闻,让布局调整的政策深入到城区的家家户户。
而此时,由每所学校组成的教师家访活动已经结束。在短短的20天时间里,城区390多位教师分头走访了分流的4000多名学生的家庭,许多矛盾和误解,都被家访的教师消灭在萌芽状态。
扩大战果:力促全县教育的大均衡
2010年8月30日是学生报名的日子,黄梅第一小学和实验小学没有了几十年来一贯的拥挤与喧闹。学生人数少了,校园和教室一下子变大了许多。黄梅实验小学校长黄国华激动地说: “2007年,我在浙江余杭挂职锻炼1个月,看到教室里最多不过50人,我很羡慕,单从班额上看,黄梅教育至少落后20年。如今,20年的距离只用了2个月就走完了,这是学生之福、教师之福。”
黄梅第三小学、黄梅第四小学、黄梅第五小学面貌一新,崭新的面貌迎来了众多陌生的面孔,过去舍近求远上班的老师和舍近求远上学的学生都高兴地回到了条件一样优越的距离最近的学校。
开学前,教育局担心家长还不能完全认可由村小升格的黄梅第四小学,报名这天,教育局的担心变成了校长石红兵幸福的烦恼。学校计划招收1200名学生,却有1300多名学生家长拿着户口本前来报名。原来,黄梅县城区学校布局调整均衡办学的消息吸引了众多外流学生返城就读。黄梅第三小学二(6)班学生胡小美的家长感慨地说:“以前家长都想法择校到县城两所好学校。进不了的,有的随外出打工的父母在外就读,有的投亲靠友,选择优质学校。现在,城区的学校都像实验小学一样好,我们当然愿意将孩子转回来。”
均衡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实现了眼前的均衡,如果保持和推进教育均衡的后续措施没有跟上,将会使已经形成的均衡局面被重新打破。何兰田说,为了减轻学校的压力,黄梅县教育局将从加强学生学籍管理着手,收回学校接收学生的权力,严格落实划片招生政策,不让择校和大班额等教育的悲剧再次上演。
穿越城区学校布局调整的“雷区”,黄梅县还有了意外的收获。城区布局调整为各个乡镇的布局调整提供了样板,为全县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提供了有益的经验,形成的科学的标准化学校建设项目体系(即资金跟着项目走,项目跟着规划走,规划跟着布局调整走,布局调整跟着教育发展的形势走)成为教育系统学习和实践科学发展观的生动案例。黄梅县教育局按照这一体系,建立了包含273个项目的中小学校校舍建设项目库。目前已完成150个项目中急需建设的54个,投入资金4623万元,尚缺7380万元,只要资金到位,项目马上开工建设。据黄梅县教育局科学测算,再过两年,这些写在纸上的项目连同老百姓的期望将全部变成现实。
一条通往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和谐之路,正由黄梅城区向农村延伸开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