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批评学生的语言艺术(第九讲)

(2009-11-19 17:06:21)
标签:

杂谈

分类: 教艺百花园

(一)批评不忘鼓励

班主任对学生的批评要实事求是,态度要诚恳,要及时肯定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决不能因为犯了错误就把学生说的一无是处。不能只盯着学生的缺点而忘了闪光点。对犯了错误的学生所取得的成绩和进步更应及时予以肯定和鼓励。因为鼓励和赞许会使学生,尤其是经常挨批评的学生树立信心,重塑自我。因此,在对学生批评时,不要忘了对学生的肯定和鼓励,班主任不要吝啬对学生鼓励和肯定的话语,使他们始终在“老师还信任我,我还有希望”的心态中成长,使他们始终相信“我能行!”。

<案例>:

有位后进生,学习不努力,经常翻墙逃学,虽经班主任教育,但转变很小。一天他翻墙进校被校领导发现送到班里,同学们议论纷纷。班主任了解是他来校迟到,当时校门口正统计各班迟到人数,他怕影响班级荣誉,又怕耽误上课,就翻墙了。知道了情况,班主任便对全班同学说:“过去王××翻墙,今天又翻墙,是不对的。但这并不是简单地重复错误。过去他是向外翻,是逃避上课去玩;今天他是向里翻,是为了学习,这中间有进步。试想,这样下去,我们大家谁能不相信他一定会成为好学生?”

老师的话使他激动得流下了眼泪,以后果然表现越来越好。

    (二)批评讲求语言的委婉

“直言不讳”,常常被认为是一个人的优点,但“直言”并非处处适用,事事可行。古时“乐妻劝婆”的故事颇耐人寻味。乐羊子外出求学,7年未归,婆媳相依为命,家境艰难。一日,婆婆嘴馋,偷杀了邻居的鸡,乐妻知道后,并未恼怒。当婆婆端着香喷喷的鸡肉上桌时,媳妇却不动筷子,婆婆忙问何故,乐妻伤心地说:“媳妇无能,没有伺候好婆婆,使得饭桌上有了不是自家的鸡。”说着,潸然泪下。婆婆羞愧难当,心悦诚服地接受了乐妻的婉劝。这个故事对班主任如何驾驭批评语言很有启示。

在师生沟通中,班主任有些话虽然完全正确,但学生却可能难以接受,这时,直言不讳效果一般就不太好。同样的内容,变换一下表达方式,使用委婉的技巧,采用学生更加容易接受的语言,效果也许更好。使语言缓和的方法很多,词语的变换、句式的变换及语气、语调的改变等,可根据表达的内容随时调整、组织。例如一位班主任在听取班委有关春游活动的组织计划汇报时插话问:“为什么每个同学的经费预算这么高呢?能否再节约一点呢?”这种以询问的语气来表达自己的意见就显得温和而不强加于人。又如,把“我认为你这样做非常不好!”改为“我不认为你这样做是好的。”

就能把同样的意思表达得不那么咄咄逼人。再如,班上发生了失窃现象,尽管已经查明,但班主任找盗窃东西的同学谈话时,往往把“偷”字换成“拿”字,以便于对方更易于接受一些。当然,委婉也不是通行的,要对症下药,因人而异。

(三)适当运用激将法

激将法是用反面的话刺激学生,使其自尊心从自我压抑中解脱出来奋发向上的方法。儿童心理学家比阿切说过:激将法是促进感情和智能成长的一个重要动力。运用激将法要慎重,要看准时机,注意分寸。班主任批评中如果能适当运用激将法,可以收到很好的效果。

<案例>:

王××是个独生女,学习成绩优异,就是有点娇气。有一次班里组织爬山活动,许多同学都跃跃欲试,她却犹豫不决,想与身体有病的同学一起坐缆车上山。班主任赵老师见状,走到她跟前,对开朗的王××说:“××,老师本来想给你一个任务,看你望山畏惧,就换别人吧!”“老师,什么任务呀?”“这个任务只能让爬山爬得最快、最能吃苦的同学完成,山都把你吓倒了,算了吧。”“老师,我能行,我一定能克服困难,最快爬到山顶,完成任务。”“真行?”“真行!”“好,那么你参加尖兵团,给同学们开路,是英雄是好汉,爬上山顶比比看!”赵老师运用激将法,激发了王××不服输的战斗热情,引导到了老师所希望的方向,使王××由惧怕爬山到勇敢爬山,激将法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引自杨吉星主编《语言表达技能训练指导》,中国林业出版社2001年版。)

(四)批评巧用幽默

提起批评人们总认为是件严肃的事,却忘了幽默可以成为批评者和受批评者之间的润滑剂,巧用幽默,有时可收到意想不到的良好效果。德国一位著名演讲家说:“用幽默的方式说出严肃的真理,比直截了当的提出更能为人接受。”说话风趣幽默的鲁迅先生,批评学生也别具一格。他的学生川岛把大部分时间花在谈情说爱上了,他批评起来诙谐得如同相声一般,还有诗歌的韵味和意境。鲁迅先生在送给他的《中国小说史略》扉页上写道:请你/从“情人的怀抱里”/暂时伸出一只手来,/接受这干燥无味的/《中国小说史略》。……鲁迅先生的批评让人忍俊不禁,又深受教育。

<案例一>:

班里有位同学,一上课就睡觉,谁说他,他就和谁顶。可唯独上一位老师的课不睡觉。也不是他不敢,而是他喜欢上那位老师的课。比如说吧,有时他打瞌睡,那位老师看见了,便笑呵呵地走过去用手敲敲他的桌子说:“别睡觉,别睡觉,再睡觉我就该在你耳边唱《霍元甲》的主题歌了。”说完他还真的唱了起来:“‘睁开眼吧!小心看吧’对不对?有这词儿吧?”大家都被他逗笑了,连那个打瞌睡的同学也来了精神。

<案例二>:

涂改液风靡校园时,面对斑斑点点的作业本,老师留言到:希望你的作业下次不要再“星星点灯”,有的同学不爱惜作业本,不到二个月,作业本的封面封底全没了。老师在批语中写道:我都替你的作业本叫屈——让它既丢“面子”,又掉“底子”,太没形象了。

<案例三>:有一次,一位调皮的同学在保证今后上课不讲小话后,又加了一句:“但老师,不能全怪我,一个巴掌拍不响。”班主任心平气和地回答道:“当然,你甭去找另外一个巴掌拍不就行了。”

(五)不妨正话反说

正话反说,即口头说出的意思和自己的真实意图恰恰相反,却反而能成功。有时,批评的话,学生往往听不进去。因此变换说话的方式,正话反说,使他们能够听下去,然后自己思考,也是一种较好的批评方式。

<案例>:

班上有不少男生最近开始迷上了抽烟,深谙教育心理的老师知道这是许多男生在发育期间追求“成人化”的表现,横加指责只会造成师生对立。因此,在一次班会上,老师并不点吸烟学生的名,只是说了这样一席话:“今天我给大家讲讲吸烟的好处。”一句妙语开场,如石击水,反响鲜明。老师接着说:“吸烟的第一大好处是引起咳嗽,夜半尤剧,这样小偷不敢来偷你的东西;第二大好处是咳嗽导致驼背,可以节省布料;第三大好处是可以演包公,从小开始吸烟,长大后脸色黄中带黑,演包公不用化妆;第四,永远不老,吸烟的历史越长,寿命越短,当然永远别想老了。”这种诙谐的反语暗示了吸烟的害处,使学生在笑声中感受和理解了老师的用意。

(引自王晓平主编《教师的语言艺术》)

(六)用沉默增强教育效果

在批评过程中,班主任可以通过适当的沉默增强教育效果。

第一,在师生交谈过程中,如果学生表现出心不在焉,注意力不够集中,班主任的沉默能起到一种提醒的作用,使学生集中注意力认真参与。

第二,班主任在做学生工作时,如果只自顾自滔滔不绝地讲,效果未必好,可适当保持短暂的沉默,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以更好地理解老师所讲的道理。

第三,心理学研究表明,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如果一方适时沉默不语,另一方得不到对方的任何信息,另一方就会被对方的沉默所慑服,从而顺从对方的意志。班主任在批评教育过程中恰当运用这一原理,可以增强威慑力,减少师生冲突,这时班主任再因势利导,促使学生认识并改正缺点和错误。[5]

四 班主任批评语言的禁忌

    班主任的批评语言,只有真诚、宽容、体贴,只有晓之以理,动之以情,循循善诱,谆谆教导,才能够取得理想的教育成效,而类似压制、恐吓、挖苦等语言是应该禁忌避免的。

 (一)居高临下式语言

在学生面前永远不要摆出教师爷的架势,居高临下地摆起面孔训人:“你怎么还听不懂!”“你看你这副模样!”“你能不能给我专心一些?”“你到底是怎么回事?”这种居高临下、盛气凌人的训话很容易引起学生的厌恶和反感。这样讲话,无形之中就在自己和学生之间划了一道鸿沟,互相间的沟通和理解根本就无从谈起。

(二)庸俗鄙陋的语言

对教师来说,任何污言秽语都是绝不能出口的,那些庸俗鄙陋的话也是要禁止的。班主任经常和学生在一起,难免会遇到一些令人生气甚至难以忍受的事情,有的学生惹是生非,有的学生不遵守纪律,有的学生恶作剧,有的学生甚至冲撞老师……在这些情况下,班主任感情冲动,大发雷霆,说出一些过激的话语,非但不能解决任何问题,反而可能使学生在人格和感情上受到伤害,造成学生的抵触情绪,也降低班主任自己在学生心目中的威信。这是需要认真地引以为戒的。

(三)记帐、告状式语言

“你这样做是第几次了?我都给你记着呢,到时候咱们老帐新帐一起算!”“现在我不跟你罗嗦了,开家长会时再说吧。”

“你不听?好,跟我到校长办公室去!”“看来我是管不住你,你父母总该能镇住你吧!”

等等诸如此记帐告状的话语,说的越多,学生越不睬你,相反还会起到不好的作用,学生可能会索性破罐子破摔,自暴自弃,这类话语还容易引起学生对你的鄙视与忌恨。

(四)挖苦类语言

“你的脸皮真比城墙还厚,不知道害臊!”“你除了会上课说话,你还会做什么?”“你比老师还厉害?应该你来当老师啊!”“我看你是完了,没希望了。” “说嘛!哑巴了还是咋的?——就你这样还想上大学,我看趁早回家上坷垃大学吧!”

这种讽刺挖苦的话是对学生的羞辱,只会引起学生对你的恼怒与不满,而决不会接受你的教育。

(五)挑战式语言

“今天要是治不好你,我就不当老师了!”“看看到底你说了算,还是我说了算!”

学生对班主任的信赖与尊敬是建立在师生情感相通、相容的基础上的。师生间的亲切感越强,班主任语言的力量也越强。反之,如果班主任用挑战的口吻向学生显示自己的权威,结果可能会反而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失去学生的信任。

(六)驱逐类语言。

“你不想听课,可以出去,不要影响其他同学。”

“你给我出去,我再也不想看到你这个学生!”

这种话的后果往往很严重,学生如果真的负气出去,后果很难设想。曾经发生类似的事,一位班主任因学生与自己顶牛,大发雷霆,怒喝学生滚出去,学生一气之下跑出教室,没有在校内,也没有回家,失踪了!学校和家庭因此慌张了好几天。费了许多周折,才在朋友家找到那名学生,并且他从此与班主任有了明显的对立情绪。按照教育法规,任何一位教师也没权利驱逐学生。

(七)揭短类语言。

一学生偷偷把一条豆虫带进教室,放在同桌女同学的书包内。上课了,那位女同学掀开书包掏书,摸到软呼呼的豆虫,便“嗷”地尖叫了一声,并象触电一样跳了起来。当老师弄清是那位五官先天不端正的学生干的以后,气得脸色铁青,用手指着那个学生狠狠地说:“瞧你那样子,嘴歪眼斜心不正,净出坏点子……”

一言既出,严重刺伤了那位同学的自尊心,一赌气离开教室,对老师痛恨之极,成绩也愈来愈差。

班主任在批评学生时,切忌触及学生的短处,尤其是学生的生理缺陷。更不要拿短处开骂,而应尽量避免揭短。

(八)孤立、排斥式语言

   “同学们,大家说说他这是什么行为?”“宝贵的时间被他占了十分钟,同学们说咋办?”“以后大家都不要和这号学生在一起。”

    通过孤立与“离间”,动员全班学生的力量来对付犯了错误的学生,其实没什么效果。对于被批评的学生,这样一来有可能增强他的对老师的逆反心理,对于其他学生,这种方法只会降低班主任在他们心目中的威信。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