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2008中考文言文阅读之写景散文类2

(2009-03-03 21:37:56)
标签:

方法

复习

语文

试题

中考

训练

杂谈

分类: 古文加油站
 [甲]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隔篁竹,闻水声,如鸣珮环,心乐之。伐竹取道,下见小潭,水尤清冽。全石以为底,近岸,卷石底以出,为坻,为屿,为嵁,为岩。青树翠蔓,蒙络摇缀,参差披拂。

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节选自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选贤与能,讲信修睦。故人不独亲其亲,不独子其子,使老有所终,壮有所用,幼有所长,矜、寡、孤、独、废疾者皆有所养,男有分,女有归。货恶其弃于地也,不必藏于己;力恶其不出于身也,不必为己。是故谋闭而不兴,盗窃乱贼而不作,故外户而不闭,是谓大同。                                                                             

(选自《礼记·礼运》)

1.解释下列句子中加点的字词。

①潭中鱼可百许头

②佁然不动

2.用现代汉语翻译下列句子。

①水尤清冽

 

②选贤与能,讲信修睦

 

3.柳宗元在《小石潭记》中描写了永州山水的自然美,《大道之行也》则描绘了大同社会的人文美。结合两文,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理想中的生活环境是怎样的。

 

   1.①大约  ②呆呆的样子  2.①水格外清凉。  ②把品德高尚的人、能干的人选拔出来,讲求诚信,培养和睦(气氛)。  3.此题答案多元化,能把山水的自然美和社会的人文美(或“大同社会、天下为公”)两者结合起来,表达通顺即可。

 

 

   

观  月(有删改)

张孝祥

①月极明于中秋,观中秋之月,临水胜;临水之观,宜独往;独往之地,去人远者又胜也。……今余之游金沙堆(1),其具是四美者与?

②盖余以八月之望过洞庭,天无纤云,月白如昼。沙当洞庭青草之中,其高十仞,四环之水,近者犹数百里。余系船其下,尽却(2)童隶(3)而登焉。沙之色正黄(4),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阆风、瑶台、广寒之宫,虽未尝身至其地,当亦如是而止耳。盖中秋之月,临水之观,独往而远人,于是为备。书以为金沙堆观月记。

[注释](1)金沙堆:在洞庭湖与青草湖之间,是由湖沙堆积而成的小岛。  (2)尽却:全部退去。  (3)童隶:书僮仆役。  (4)正黄:纯黄。

1.写出“天无纤云,月白如昼”的大意。

 

 

2.解释文中加点的“宜”和“是”的意思。

 

3.作者所说的“四美”具体指什么?请用第②段中的原话回答。

 

 

4.文中有一个四字词与“中秋”的意思完全相同,请写出这个词。

 

   )1.天上没有一点云彩,月光明亮如同白昼。  2.宜:适合  是:此 、这  3.沙之色正黄,与月相夺;水如玉盘,沙如金积;光采激射,体寒目眩。  4.八月之望

 

(   

予观夫巴陵胜状,在洞庭一湖。衔远山,吞长江,浩浩汤汤,横无际涯;朝晖夕阴,气象万千。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前人之述备矣。然则北通巫峡,南极潇湘,迁客骚人,多会于此,览物之情,得无异乎?

若夫淫雨霏霏,连月不开,阴风怒号,浊浪排空;日星隐曜,山岳潜形;商旅不行,樯倾楫摧;薄暮冥冥,虎啸猿啼。登斯楼也,则有去国怀乡,忧谗畏讥,满目萧然,感极而悲者矣。

至若春和景明,波澜不惊,上下天光,一碧万顷;沙鸥翔集,锦鳞游泳;岸芷汀兰,郁郁青青。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偕忘,把酒临风,其喜洋洋者矣。

嗟夫!予尝求古仁人之心,或异二者之为,何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是进亦忧,退亦忧。然则何时而乐耶?其必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乎。噫!微斯人,吾谁与归?

1.解释下列加点的字。

①薄暮冥冥

②多会于此

③春和景明

④不以物喜

2.将下列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①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②微斯人,吾谁与归?

 

3.《岳阳楼记》中有很多脍炙人口的成语,譬如形容景色和事物多种多样,非常壮观的                   ;形容心境开阔,精神愉快的                  

4.请根据上句,联系《醉翁亭记》《桃花源记》《小石潭记》中的一篇所描写的景物特点写出下句,使之成为一组对偶句。

上句:岳阳楼壮美雄奇    

下句:                 

5.请对下面的句子进行赏析。

而或长烟一空,皓月千里,浮光跃金,静影沉璧,渔歌互答,此乐何极!

 

 

5.下则链接材料与《岳阳楼记》所表现的胸怀抱负有什么内在联系?

【相关链接】范仲淹二岁而孤,家贫无依。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己任,发愤苦读,或夜昏怠,辄以水沃面;食不给,啖粥而读。既仕,每慷慨论天下事,奋不顾身。乃至被谗受贬,由参知政事谪守邓州。仲淹刻苦自励,食不重肉,妻子衣食仅自足而已。

 

(    )①迫近  ②在,到  ③日光  ④因,因为  2.①这就是岳阳楼的雄伟景象。    ②(如果)没有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或“除了这种人,我和谁一道呢?”)  3.气象万千   心旷神怡  4.示例:醉翁亭清幽秀美  桃花源恬静优美  小石潭凄清幽邃(抓住景物特点,符合对联的基本要求即可)  5.示例:这个句子动静统一,视听结合,采用对偶、比喻的修辞方法,写出了月光下洞庭湖天水空阔,光影灵动,渔歌悠长,优美和乐的景象,形象丰富而生动,情景交融,富有诗情画意。(言之成理,语言流畅即可)  6.范仲淹能有“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胸襟和“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抱负,是与他“少有大志,每以天下为已任”“刻苦自励”分不开的。

 

   )

[甲]        湖心亭看雪  张岱

崇祯五年十二月,余住西湖。大雪三日,湖中人鸟声俱绝。

是日,更定矣,余拏一小舟,拥毳衣炉火,独往湖心亭看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长堤一痕,湖心亭一点,与余舟一芥,舟中人两三粒而已。

到亭上,有两人铺毡对坐,一童子烧酒,炉正沸。见余,大喜曰:“湖中焉得更有此人!”拉余同饮。余强饮三大白而别,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及下船,舟子喃喃曰:“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乙]      满井游记  袁宏道

燕地寒,花朝节后,余寒犹厉。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局促一室之内,欲出不得。每冒风驰行,未百步辄返。

廿二日天稍和,偕数友出东直,至满井。高柳夹堤,土膏微润,一望空阔,若脱笼之鹄。于时冰皮始解,波色乍明,鳞浪层层,清澈见底,晶晶然如镜之新开而冷光之乍出于匣也。山峦为晴雪所洗,娟然如拭,鲜妍明媚,如倩女之靧面而髻鬟之始掠也。柳条将舒未舒,柔梢披风。麦田浅鬣寸许。游人虽未盛,泉而茗者,罍而歌者,红装而蹇者,亦时时有。风力虽尚劲,然徒步则汗出浃背。凡曝沙之鸟,呷浪之鳞,悠然自得,毛羽鳞鬣之间皆有喜气。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夫不能以游堕事,潇然于山石草木之间者,惟此官也。而此地适与余近,余之游将自始,恶能无纪?己亥之二月也。

1.解释下列句中加点的词。

①问其姓氏,是金陵人,客此

②是日,更定矣

③冻风时作,作则飞砂走砾

④而此地适与余近

2.将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白话文。

①莫说相公痴,更有痴似相公者。

 

②始知郊田之外未始无春,而城居者未之知也。

 

3.这两篇写景散文皆情景交融,自然成章,毫无雕琢之感。甲文写出了雪后西湖之景的                       特点;乙文则表现了满井早春                 的特点。

4.甲、乙两文在写景的同时,都抒发了作者独特的感受。说说你从这两篇文章中分别读出了作者怎样的心境。

 

 

    )①客居 ②这  ③起,兴起  ④刚好,恰巧  2.①别说相公您痴,还有比您更痴的人。 ②这才知道郊外田野未尝没有春天,只是城里居住的人不知道有这样的变化啊。  3.凝静清绝(开阔辽远、纯洁静谧、清新淡雅)  生机勃勃(春意盎然、万物复苏、乍暖还寒)  4.答案要点:甲文①表达了作者闲适恬静、远离世俗的雅趣。 ②含蓄表达了作者对故国的怀念。 ③表达了作者幽深的眷恋和感伤的情怀。 ④寄托了作者对人生渺茫的深沉慨叹。  乙文①表达了作者热爱自然,寄情于山水的情怀。  ②表现作者淡泊名利,注重亲近大自然的愉悦心情。 ③表现了作者对都市官场生活的厌倦之情。  ④表现了作者不因官小职闲而懊丧,反而庆幸自己有游乐时间的达观个性。(答对其中1点即可)

 

[例题剖析]

    例1  阅读下面的两段文字,完成文后的问题。

[甲]潭中鱼可百许头,皆若空游无所依。日光下澈,影布石上。佁然不动,俶尔远逝,往来翕忽。似与游者相乐。

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明灭可见。其岸势犬牙差互,不可知其源。

坐潭上,四面竹树环合,寂寥无人,凄神寒骨,悄怆幽邃。以其境过清,不可久居,乃记之而去。

    ——柳宗元《小石潭记》

[乙]州城西百余步,有小溪。南流数十步,合营溪。水抵两岸,悉皆怪石,欹(qī)嵌盘屈,不可名状。清流触石,洄悬激注。佳木异竹,垂阴相荫。此溪若在山野,则宜逸民退士之所游处;在人间,则可为都邑之胜境,静者之林亭。而置州以来,无人赏爱;徘徊溪上,为之怅然!

 ——元结《右溪记》

1.解释下列加点的词。

①以其境过清

②不可名状

2.翻译下列句子。

①斗折蛇行,明灭可见。

②佳木异竹,垂阴相荫。

3.甲乙两文各从什么角度写出了水怎样的特点?

甲文:

乙文:

4.甲乙两文在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点?试举一例说明。

2008年山东省中考语文试题)

解析:在2008年的中考试题中,写景散文的考查终于突破近年很少涉足的局面而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并且设题形式吸纳了文言哲理寓言类和写人散文类的诸多“设题点”,为考查写景散文指明了一条路子。

这里采用“比较阅读”的形式,把课内文言文和课外文言文放在一块来设计题目,选文都是“借景抒情”的,可读性很强,实在是写景散文考查中的“精品”试题。第1题是对常用文言词语的考查,选取的两个词语一个是实词,一个是虚词,很有代表性,其中的“名”又是实词中的词类活用。第2题考查对文言句子的翻译,这是文言文考查中的“常规戏”,也是最能体现学生文言文阅读水平的题目,命题人选的两个句子都是四字句,呈现出整齐之美。第3题实际上考查的是两则材料的“不同点”,第4题考查的则是两则材料的“相同点”。关于描写的“角度”和写景散文经常运用的写法这又是学生必须掌握的,不偏不怪,紧扣学习重点,具有很好的导向作用。

答案:1.①因为  ②说出(意思对即可)  2.①看到溪水像北斗星那样曲折,像蛇那样蜿蜒前行,时隐时现。  ②美好的树木与奇异的山竹投下的阴影,互相遮映。(意思对即可)

3.甲文:侧面(间接)描写 清澈透明  乙文:正面(直接)描写  水流湍急(意思对即可)

4.借景抒情  例如甲文借描写小石潭的幽美、凄寒,表达了作者孤寂悲凉的心境。(意思对即可)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