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宋词人物之蒋捷

(2008-11-22 15:36:29)
标签:

宋词

宋人

故事

杂谈

分类: 阅读指南针
蒋捷: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在“宋末四大词家”(周密、王沂孙、张炎和蒋捷)中,蒋捷最得我心。我尤其喜爱这首《一剪梅一片春愁待酒浇》,这是他乘舟路过吴江时,一路风雨萧瑟,乡愁日渐深浓,油然而生的人生浩叹:

“一片春愁待酒浇。

江上舟摇,楼上帘招。

秋娘渡与泰娘桥。风又飘飘,雨又萧萧。

何日归家洗客袍?

银字笙调,心字香烧。

流光容易把人抛。红了樱桃,绿了芭蕉。”

“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之句,节奏明快,色彩艳丽,读来朗朗上口,抒发“光阴易流逝、豆蔻弹指老”之叹,也很让我喜爱。

不过,数月前,我家七岁的小外甥却认真指出:这是“病句”!

小外甥一向调皮,终日热衷玩电子游戏和沉湎于欧美电视剧。出于“全盘西化、国将不国”的杞人忧天之虑,我自讨苦吃,硬要教他背些唐诗宋词之类的。为了启发他,在教这首词时,我特地准备了红樱桃等水果。小外甥非常心不在焉,一手抓起樱桃连核吞,一手还要剥香蕉。突然,他眼睛一亮,一拍脑袋,跳将起来,大声说:“错了,这里写错了!”

“不是芭蕉,是香蕉!”小家伙得意极了,双手举起樱桃香蕉,笑嘻嘻地嚷:“姨妈您看,明明就是‘红了樱桃,绿了香蕉’嘛!”他马上宣布不学“病句”,奔出门去,找小朋友玩乐去了。

我傻了眼,我应该想到,这个生长在钢筋水泥都市里的小孩是不认识“芭蕉”的。我双手一摊,只得随他去了。

我本将心照明月,奈何明月照沟渠啊,呵呵!

不过,不要紧!等他长大,自然会明白“红了樱桃,绿了芭蕉”背后的苍凉寂寥之美。

人在不同年龄、不同心情下,对事件的认识是不一样的。辛弃疾曾在《丑奴儿 书博山道中壁》中,记载自己少年和中年时期的登楼感受,说:

“少年不识愁滋味,

爱上层楼,爱上层楼,

为赋新词强说愁。

而今识尽愁滋味,

欲说还休,

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对蒋捷来说,这种“英雄所见略同”的忧愁,是从“听雨”中感受而来的。在《虞美人 听雨》中,他寄生在僧庐里,回顾“红烛罗帐”的少年、“客舟断雁”的中年和“鬓已星星”的老年时期,抒写不同的“听雨”感觉,身世家国之感痛彻心肺,有些万念俱灰、看破红尘的味道:

“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

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

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

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

在《词综偶评》中,著名学者许昂霄曾对“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高度评价,曰:“此种襟怀固不易到,亦不愿到。”

说的极是,芸芸众生,能有几人,做得到解脱一切荣辱而淡然自适?又可有人,愿意承受国破家亡、颠沛流离的悲痛经历呢?

关于蒋捷的生卒、事迹,正史和野史都很少记载。从残碎、零星的资料中,我大体得知,他生于南宋末年,与皇室沾亲带故,少年时享尽荣华富贵,宋度宗咸淳十年(1274年)进士。但还没来得及任职,元兵就攻破了临安,南宋灭亡,蒋捷只得辗转异乡,生活落魄,饱经忧患。

因此,蒋捷之词多为抒发故国之思、山河之恸,“故人思故国”,亡国之痛、破家之恨、乱世之叹,都在词作中真实地流露出来。他的小词造语新奇,色彩明丽,“语语纤巧,字字妍情”,“炼字精深,调音谐畅”,风格多样,但以沉郁悲清、萧瑟苍凉者为胜。

如《贺新郎 兵后寓吴》:

“深阁帘垂绣。

记家人、软语灯边,笑涡红透。

万叠城头哀怨角,吹落霜花满袖。

影厮伴、东奔西走。

望断乡关知何处?

羡寒鸦,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

相看只有山如旧。

叹浮云、本是无心,也成苍狗。

明日枯荷包冷饭,又过前头小阜。

趁末发、且尝村酒。

醉探枵囊毛锥在,问邻翁,要写牛经否?

翁不应,但摇手。”

南宋灭亡后,蒋捷失去了依附的故国,也失去了“深阁帘垂绣”的幸福家庭,变得一无所有,只得四处流浪,为生计东奔西走,足迹主要在苏州、余杭一带。这首词是他在元兵攻陷杭州后,流浪到苏州时所作。

在南宋时期,“上有天堂,下有苏杭”,苏州是南宋最繁华的都市之一,而经历元朝战乱之后,一切都是萧瑟混乱。蒋捷一路逃亡,生活窘迫,经常是“枯荷包冷饭”;忍受凄风苦雨,却没有盼头,回家无门,自觉还不如一只寒鸦,尚能“到着黄昏后,一点点,归杨柳”。结尾说自觉甚至想要为乡翁抄写牛经,以换口饭吃,结果也是“翁不应,但摇手”,亡国之哀毋庸多说,也有些嘲世又自嘲的味道。

这首《贺新郎 兵后寓吴》词,不仅是流浪诗人的哀歌,也是任何一个亡国时代的挽歌。

但蒋捷书写山河破碎、无处容身的悲哀,于落寞愁苦中寄寓感伤故国之情,虽充满着沉痛的故国之思,词中却无苦大愁深、壮怀激烈之气,有的只是一种对人生无常、世事转换的哀愁和惋叹。且他的小词,常常在低沉暗淡的情调之余,振起一笔,开扩意境,使这种忧愁苦闷不致于过分沉抑、悲凉。

如《梅花引 荆溪阻雪》,写哀伤忧愁而节奏明快,意境凄清高远,情趣洒脱而悠闲:

“白鸥问我泊孤舟,是身留,是心留?

心若留时,何事锁眉头?

风拍小帘灯晕舞,对闲影,冷清清,忆旧游。

旧游旧游今在否?花外楼,柳下舟。

梦也梦也梦不到,寒水空流。

漠漠黄云,湿透木绵裘。

都道无人愁似我。

今夜雪,有梅花,似我愁。”

《一剪梅  小巧楼台眼界宽》写于他夜宿龙游朱氏楼时,寄托的也是这种故国难回首、天涯无归路的淡淡哀愁:

“小巧楼台眼界宽。

朝卷帘看。暮卷帘看。

故乡一望一心酸。云又迷漫。水又迷漫。

天不教人客梦安。

昨夜春寒。今夜春寒。

梨花月底两眉攒。敲遍阑干。拍遍阑干。”

蒋捷沦落下层,不是没有机会改善的。元成宗大德年间,宪使臧梦解、陆砱等人,因敬仰蒋捷的文采,特向朝廷推荐,元蒙朝廷也愿意给他官职。但蒋捷很坚决地拒绝了,“抱节终身”,终其一生,不肯仕元。他隐居太湖之竹山,时人敬仰其节气,尊称为“竹山先生”

蒋捷这种“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的节气,得益于蒋家代代相传的爱国忠贞的家风。

蒋捷的远祖可以追踪到北宋仁宗、神宗时期的蒋之奇。虽然,蒋之奇曾因受恩于欧阳修又诬陷欧阳修“帷簿不修”而遭人非议,但他举贤良方正、工作认真、为国尽忠,却也是公认的,《宋史 蒋之奇传》这样评价他:“孜孜以人物为己任,在闽荐处士陈烈,在淮南荐孝子徐积,每行部至,必造之”。

北宋后期,蒋之奇孙蒋兴祖知开封阳武县(今河南原阳),政绩赫然。《宋史 忠义传》说,靖康之难发生时,金兵侵犯京师,取道武县,宋朝文人武将多有逃跑投降者,也有人劝他蒋兴祖逃避远走。蒋兴祖昂然拒绝了,怒道:“我们蒋家世代承受国恩,现在,正是报效国家的时候!我宁愿战斗到底,以死殉国!”

于是,蒋兴祖带领全家留了下来,抵抗金兵。金兵百骑攻城,被他打退。第二日,更多的金兵来攻,终于破城。蒋兴祖毫不退缩,血战至死,年仅四十二,妻子及长子也相继死去。

蒋兴祖死后,女儿被金人活捉,押往金国。蒋兴祖女年仅及笄,美丽多才,擅长诗词。在北上经过雄州时,她步步回首故乡,悲痛不已,在驿中墙壁上作了一首《减字木兰花》:

“朝云横度,辘辘车声如水去。

白草黄沙,月照孤村三两家。

飞鸿过也,万结愁肠无昼夜。

渐近燕山,回首乡关归路难。”

此词沉痛悲咽,唱出了所有亡国被俘女子的心声,当时流传甚广,唱者无不凄然,又无不肃然起敬。

南宋时期,蒋家也有爱国人物涌现。蒋璨以“善书”闻名于绍兴时期,作淮南路转运副使时,上书解救岳飞,忤犯秦桧,罢官归家,闲废十年余。南宋末年,蒋禹玉“中漕举,授安吉县主簿”,见元兵来攻,毅然“提义兵救常州”。失败后,蒋禹玉弃家入吴,客居杭州,也不肯仕元。

蒋捷与蒋禹玉是同时代的蒋门后人,同气相求,同声相应,自然也宁肯潦倒,不肯丧失民族节气。鉴于前辈蒋璨与岳飞的特殊关系,蒋门后人也与岳飞子孙“惺惺相惜”,交往过密,友情深厚。蒋捷的《沁园春 寿岳君举》、《解连环 岳园牡丹》、《珍珠帘 寿岳君选》等,据说也都是为岳飞后人所作。

蒋捷混迹渔樵,隐姓埋名,生活贫困。有学者考证,说他曾为诗人许谦算命,许谦曾以诗回赠,似乎他做了一个民间相士,浪迹江湖混饭吃。他大概真的是看破了红尘,既断绝了与朝廷的关系,也断绝了与其他文人的交往,甚至与当时著名词人周密、王沂孙、张炎等人都没有交往。他从不记录自己的生平事迹,别人也少有记载,彻底成了一个“隐士”。

幸运的是,那些优美的词流传了下来。“红了樱桃,绿了芭蕉”,一咏三叹,还在吟唱着一个流浪遗民的愁绪,说不尽的苍凉凄婉故事。

 

附录:

蒋捷:(生卒年不详),字胜欲,号竹山,阳羡(今江苏宜兴)人,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进士。宋亡,隐居太湖之竹山,人称“竹山先生”,与周密、王沂孙、张炎并称“宋末四大词家”。有《竹山词》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