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的经济数据如期的公布了,也并没有出乎人的意料。从下午的走势上来看,在2:00之前的上冲仿佛是提前消化了利空的味道,而之后又再次下挫,这说明之前的上冲只能是一个幌子。仔细的分析3月CPI公布前后的来龙去脉吧:首先,大家都知道在CPI高企的情况下3月CPI是重中之重的数据导向,然而在昨天这个数据实际上已经泄露了出来,也就是说形成了一张摊开的牌。这个时候资金的重点已经不是放在数据如何,而是放在这个提前公布的数据是否为“假数据”这方面了。最终结果是,这个数据并不假,而行情却并没有因为其落地而得到改善,原因是因为,数据落地并不说明调控措施的落地。提早知道讯息的大资金再度玩弄了小资金一次,这从下午上涨又回落的走势可见一斑。
不仅仅是担忧未除,在二季度预期不明朗的情况下,A股不断的在受制于外围市场,同时也将自己的疲弱转嫁给港股。对于外围市场本身而言,业绩是衡量股市水平的法则之一,也正是如此昨天美股才能止跌回稳,而对于A股的调整市道而言,有业绩浪的炒一把就走,而没有业绩的则直接跌停了。应该来说市场估值因为08年部分行业的景气下滑而出现调整本身是非常正确的,也正因为如此,不断的下滑应该是更加合理,更加正确的反映市场状况而已,然而实际远非如此。当市盈率已经接轨的时候,市场某些人士开始拷问市净率,而当南京高科等破净后,市场又开始用长期回报率来衡量。到最后的意义就在于,一个市场永远在“向后看”,为自己的不成熟和青涩去买单,单纯为了下跌而找理由,而全然忽视了前方需要发展的前景。其实,难道不正是因为不成熟而又具有希望才更应该得到扶持而发展的吗?难道不正是因为看到危机和错误才更应该去思考解决的办法的吗?看到危机而更加的去“危言耸听”,去恐吓,从而制造更多的危机,这不是一个好现象。
回头再来看看新华社的评论,“投资者应该从非理性恐慌中走出来,用理性思维来指导自己的投资。”实际上“非理性恐慌”来自哪里?最早来自保资,而后来自机构自己的砸盘,散户起到的作用无非是接盘再割肉而已。从几只不断创出新低的股票如山西汾酒以及中国船舶等的股东数据都能看出,随着股价的下跌,它们越来越呈现筹码分散,散户股东人数增多的特征。因此这篇文章中的投资者是否前面应该加上“机构”二字还很难说,而保资最早的恐慌来自哪里?正是来自让利于民的中石油和中神华。这样的死循环其实告诉我们,目前机构和散户依然是对立的,而散户则依然还是博弈的牺牲品。正如今天缩量中的厮杀一般,虽然没有真正亮剑,但是于无声处还是能听得惊雷。真正的转机还完全没有出现,但是有一个故事似乎有些道理:“营业部门前有个看自行车的老婆婆,是个炒股的‘高手’。她买卖股票从不看盘,全靠数营业部门前的自行车的数量。营业部门前自行车都停不下了,她就会抛出手中的股票;营业部门前没有自行车了,她就会大胆出手买股。A股市场的跌幅接近50%,曾经的四年漫漫熊市路半年走完。基金净值在一个季度内就平均缩水了20%以上,基民对新基金的热情也骤然降到了低点,就如同‘营业部前没有自行车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