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隔19年青春版《牡丹亭》原班人马重回首演地苏州大学演出

标签:
青春版牡丹亭苏州大学 |
分类: 青春版牡丹亭 |
时隔19年
青春版《牡丹亭》原班人马重回首演地苏州大学演出
【光明日报客户端 2023-02-28】 全媒体记者苏雁 通讯员姬尊雨 姚臻
“不到园林,怎知春色如许……”2月25日晚,作为江苏省教育厅、财政厅2022年度“高雅艺术进校园活动”拓展项目,江苏省政协第17届“戏曲走进大学生”启动演出,青春版《牡丹亭》(精华本)于苏州大学存菊堂精彩上演。
19年前,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州大学存菊堂完成高校首演,由此开启校园行演出。如今,青春版《牡丹亭》正向500场演出迈进。
青春版《牡丹亭》是江苏省苏州昆剧院经典品牌,由著名作家白先勇担任总制作人和艺术总监,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汪世瑜、张继青担任艺术指导。青春版《牡丹亭》将《牡丹亭》的精髓浓缩在3个小时内,保留了全本中的《惊梦》《言怀》《道觋》《离魂》《冥判》《忆女》《幽媾》《回生》8折,将杜丽娘和柳梦梅之“情”完美展现给观众。
2月25日傍晚18:15分许,记者在苏州大学存菊堂外看到,检票观演的苏大学子排成长队,开演前,场内座无虚席。“今晚的演出和19年前一样一票难求。”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中心主任、音乐学院院长吴磊告诉记者,学校自2月24日中午开始派票,不到半小时,907张门票便被“预订一空”。“近年来,苏州大学开展了许多昆曲鉴赏课程,培养了一批年轻的‘昆曲迷’。无论学生是否看过昆剧演出,只要能踏进存菊堂听戏、看戏,那一定会埋下一颗热爱传统戏剧的种子。”吴磊说。
现场,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代读了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艺术总监白先勇亲笔信。信中,白先勇写道:“2004年6月,青春版《牡丹亭》在苏大存菊堂隆重演出存菊堂2700个位子满座。南京、上海、杭州各地高校学子蜂拥而至,盛况空前。从此青春版《牡丹亭》便开启了昆曲复兴的旅程,迄今已演出420多场,观众达七八十万,70%是年轻人,创下了昆曲演出史的奇迹。”
“经过将近20年,青春版《牡丹亭》首演演员已从青年演员成长为了戏曲界的栋梁,也培养出了一大批热爱昆曲、热爱古典美学和传统文化的年轻观众。”当晚,著名昆剧表演艺术家、青春版《牡丹亭》艺术指导汪世瑜当晚专程从杭州赶赴苏州,为苏大学生老师进行剧目导赏。
演出结束后,饰演杜丽娘的国家一级演员沈丰英回忆道:“记得2004年首演时正值夏季,尽管剧场里没有空调,但台上台下都热血沸腾,走廊都坐满了人。当时台下都是一张张青春洋溢的脸,我也很青涩,经过这么多年,我的表演更加成熟了,而台下坐着,依旧是青春的青年学子们。”扮演柳梦梅的国家一级演员俞玖林表示,校园行是青春版《牡丹亭》的一大亮点,培养了很多大学生观众,昆曲由此延伸到更广阔的领域中去,这种辐射效应是巨大的,对昆曲的弘扬、保护有相当大的意义。
作为“昆曲迷”,苏州大学文学院20级本科生李书涵已陆续看过由孔爱萍领衔主演的传承版《牡丹亭》、进京演出的精华版《牡丹亭》等多个版本,他告诉记者,此次能在苏大看到青春版《牡丹亭》首演阵容,是“圆了一个梦”。“
《牡丹亭》是昆曲舞台上久演不衰的剧目,每一折每一出甚至每一个曲牌每一句唱词都很美好,唤起了大家对古典美学和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今后我会更多地关注昆曲,带动身边青年同学了解、欣赏中国传统文化的美妙。”李书涵说。
据悉,早在1905年,曲学大师、教授吴梅携笛讲授词曲,开创了苏州大学艺术教育之先河。1989年,苏州大学开设昆曲艺术本科班。1991年,成立东吴曲社。2001年,苏州市人民政府和苏大联合创建中国昆曲研究中心。2004年,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大陆首演在苏大举行。2018年,古本昆剧《红楼梦传奇》在苏大校内首次公演。多年来,苏州大学充分挖掘地方传统文化优质资源,将戏曲名家请进来与学生展演走出去相结合,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戏曲传承传播活动。
前一篇:19年后青春版《牡丹亭》重返苏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