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先勇牡丹亭
白先勇牡丹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1,160,732
  • 关注人气:62,9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2021-11-28 22:09:08)
标签:

白先勇

戏剧影视作品

研讨会

南京大学

分类: 白先勇
南京大学召开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
以白先勇式的文艺复兴观照传统文化的青春化
【现代快报全媒体 2021-11-22】编辑:魏如飞 通讯员:于迪 记者:白雁

由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主办、南京大学文学院协办、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于2021年11月20日、21日,在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与“文化中国”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播放白先勇教授视频致辞

20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刘俊教授主持。会议首先播放了白先勇教授特意为这次会议录制的致辞视频,在致辞中白先勇简要回顾了自己小说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的情况,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南京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刘重喜在致辞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南大文学院学科发展状况和南大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取得的学术成就,并向白先勇先生及白先勇文化基金致敬。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南京大学文学院刘俊教授主持开幕式

在刘俊主持的第一场主题发言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丁亚平研究员、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复旦大学教授梁燕丽分别就白先勇影剧戏剧/戏曲改编中的理论问题、文化问题和都市书写作了精彩报告。其中,丁亚平从白先勇的“超空间”入手,回应了白先勇“何以当代”的重要命题,并将白先勇的作品改编中的典型创作视为一种由生命的动力学,与中国性、现代性和文明性相呼应,体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真实。朱栋霖高度评价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成就,认为白先勇是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并将青春版《牡丹亭》的策划作为认识白先勇的全方位创作,最后聚焦到越剧《玉卿嫂》,辅以精彩的越剧视频展现戏曲之美。梁燕丽将白先勇小说及其影视改编作为海派文化空间的想象,认为其参与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性建构,包括海派生活方式、海派风情、海派韵味的展现和回味,以及新上海和老上海延续关系的追溯和想象。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南京大学文学院刘重喜书记在开幕式上致辞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张光芒主持,澳门大学教授朱寿桐、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黎湘萍和浙江大学研究员金进分别就白先勇创作的戏剧资源问题、“白先勇时间”与中华文艺复兴、白先勇小说创作与影视IP改编的精神谱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朱寿桐认为白先勇的人生与写作,都体现出丰厚的戏剧资源,而理解戏剧性很可能就是理解白先勇的一个重要的门钥,也是阅读白先勇、评价白先勇的重要角度。黎湘萍提出“白先勇时间”的重要概念,进一步指出白先勇无法用单向度的文学理论或方法,因为白先勇的世界和时间本身具有抗拒单一化理论解读的作用,他创造出的“重情义”的人,是白先勇式的文艺复兴的典范与基础。金进认为白先勇在中国大陆受到青睐,是因为他基于“感时忧国”精神之上的对“文化中国”理念的追求,他的“孤臣孽子”是中国的,是延续中国文学传统的,是延续真正的中国文化的一脉。

学者、导演、记者、作家、昆曲表演艺术家跨领域分享实践经验

在小组讨论中,黄伟林、江少川、钱虹、赖庆芳、郁旭映等专家对《花桥荣记》的话剧改编、《玉卿嫂》的影视、舞台剧改编、《游园惊梦》的话剧改编等进行了探讨,更有导演胡雪桦、记者王悦阳、作家何华、昆曲表演艺术家沈国芳等生动细致的实践经验分享。其中,黄伟林聚焦于青春版话剧《花桥荣记》,将此视为一个新的桂林文化符号,在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江少川从小说文本的“戏”字研究出发,与被改编为四种艺术形式的同名《玉卿嫂》作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探讨其各自的得失与缘由。胡雪桦以丰富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向大家展示了论文之外的故事,介绍了胡伟民导演1988年将话剧《游园惊梦》摆上舞台的感人细节。整场发言与讨论显示出“有温度的研究”特色。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线下、线上参会嘉宾合影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线下与会者合影

孙良好、刘东玲、俞巧珍、施云、王璇等学者分别就白先勇小说中的情欲书写及其影视改编、《孽子》《孤恋花》的身份认同比较、白先勇小说影视化过程中的乐曲文化、《孤恋花》中的女性叙事、电视剧《一把青》中的历史与离散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王艳芳、张娟、王晶晶则集中于对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小说、剧作互文性和海外传播问题,兼及电影《牡丹还魂》的讨论;朱云霞、戴瑶琴更是聚焦于影视改编中的空间建构、美学与文化意义等具体层面展开论述。不仅在广度上涵盖多部影视跨媒介作品,还在深度上涉及女性叙事、互文性理论、空间叙事等诸多面向。

“白先勇研究”青春化,20余位青年学者参与讨论

为了给青年学者提供学术平台,此次会议特设青年学者论坛,共有香港大学、南京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马来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20余位青年学者参与了讨论,他们或从情节主旨上比较分析昆曲新编戏的创新之处,或从民族国家建构、陌生空间的再造、乡土叙事的局限等解读《花桥荣记》的改编文本,或以不同视角切入电视剧《一把青》的创伤呈现与情感政治、文化诗学与历史诗学、女性叙事等多重主题,或在跨媒介、现代化视域现白先勇作品多种改编样态的声音景观、叙述形态、文化症候等不同指向,被评议人朱云霞称为“有情的研究”。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青年学者论坛现场

刘俊在大会总结中指出,这次会议在白先勇研究领域体现出“再深入”“跨领域”“青春气”和“国际化”的特点。“再深入”是指这次会议的议题将白先勇的研究从小说散文的领域推广到了戏剧影视领域;“跨领域”是指会议论文很多都呈现出跨学科跨媒介的特质;“青春气”是指这次参会的青年学者成了半壁江山,为白先勇研究带来了新锐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国际化”是指这次会议有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丹麦等国的学者参与,可以说是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相信这次会议及其成果,必将成为白先勇研究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中国作家网 2021-11-24】于迪
2021年11月20至21日,由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主办、南京大学文学院协办、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文学院教授刘俊主持。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线下、线上参会嘉宾合影

白先勇特意为此次会议录制致辞视频,简要回顾了自己小说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的情况,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南京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刘重喜在致辞介绍了南大文学院学科发展状况和南大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取得的学术成就,并向白先勇先生及白先勇文化基金致敬。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芒、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李良、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副教授张娟等出席开幕式。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白先勇通过视频致辞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南京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刘重喜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刘俊主持的第一场主题发言中,中国艺术研究院研究员丁亚平、苏州大学教授朱栋霖、复旦大学教授梁燕丽分别就白先勇影剧戏剧/戏曲改编中的理论问题、文化问题和都市书写作了精彩报告。其中,丁亚平从白先勇的“超空间”入手,回应了白先勇“何以当代”的重要命题,并将白先勇的作品改编中的典型创作视为一种由生命的动力学,与中国性、现代性和文明性相呼应,体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真实。朱栋霖高度评价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成就,并将青春版《牡丹亭》的策划作为认识白先勇的全方位创作,最后聚焦到越剧《玉卿嫂》,辅以精彩的越剧视频展现戏曲之美。梁燕丽将白先勇小说及其影视改编作为海派文化空间的想象,认为其参与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性建构,包括海派生活方式、海派风情、海派韵味的展现和回味,以及新上海和老上海延续关系的追溯和想象。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张光芒主持,澳门大学教授朱寿桐、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黎湘萍和浙江大学研究员金进分别就白先勇创作的戏剧资源问题、“白先勇时间”与中华文艺复兴、白先勇小说创作与影视IP改编的精神谱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朱寿桐认为白先勇的人生与写作,都体现出丰厚的戏剧资源,而理解戏剧性很可能就是理解白先勇的重要门钥,也是阅读白先勇、评价白先勇的重要角度。黎湘萍提出“白先勇时间”的重要概念,进一步指出白先勇无法用单向度的文学理论或方法,因为白先勇的世界和时间本身具有抗拒单一化理论解读的作用,他创造出的“重情义”的人,是白先勇式的文艺复兴的典范与基础。金进首先以丰富真贵的史料展现分析了白先勇在台湾文坛的“中心化”和“边缘化”的吊诡处境,其次着力论述了白先勇在中国大陆经典化的内外因素,他认为白先勇在中国大陆受到青睐,是因为他基于“感时忧国”精神之上的对“文化中国”理念的追求,他的“孤臣孽子”是中国的,是延续中国文学传统的,是延续真正的中国文化的一脉。

在小组讨论中,黄伟林、江少川、钱虹、赖庆芳、郁旭映等专家对《花桥荣记》的话剧改编、《玉卿嫂》的影视、舞台剧改编、《游园惊梦》的话剧改编等进行了探讨,更有导演胡雪桦、记者王悦阳、作家何华、昆曲表演艺术家沈国芳等生动细致的实践经验分享。其中,黄伟林聚焦于青春版话剧《花桥荣记》,将此视为一个新的桂林文化符号,在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江少川从小说文本的“戏”字研究出发,与被改编为四种艺术形式的同名《玉卿嫂》作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探讨其各自的得失与缘由。胡雪桦以丰富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向大家展示了论文之外的故事,介绍了胡伟民导演1988年将话剧《游园惊梦》摆上舞台的感人细节。整场发言与讨论显示出“有温度的研究”特色。

孙良好、刘东玲、俞巧珍、施云、王璇等学者分别就白先勇小说中的情欲书写及其影视改编、《孽子》《孤恋花》的身份认同比较、白先勇小说影视化过程中的乐曲文化、《孤恋花》中的女性叙事、电视剧《一把青》中的历史与离散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王艳芳、张娟、王晶晶则集中于对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小说、剧作互文性和海外传播问题,兼及电影《牡丹还魂》的讨论;朱云霞、戴瑶琴更是聚焦于影视改编中的空间建构、美学与文化意义等具体层面展开论述。不仅在广度上涵盖多部影视跨媒介作品,还在深度上涉及女性叙事、互文性理论、空间叙事等诸多面向。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线上与会者合影

为了给青年学者提供学术平台,此次会议特设青年学者论坛,共有香港大学、南京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马来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20余位青年学者参与了讨论,他们或从情节主旨上比较分析昆曲新编戏的创新之处,或从民族国家建构、陌生空间的再造、乡土叙事的局限等解读《花桥荣记》的改编文本,或以不同视角切入电视剧《一把青》的创伤呈现与情感政治、文化诗学与历史诗学、女性叙事等多重主题,或在跨媒介、现代化视域现白先勇作品多种改编样态的声音景观、叙述形态、文化症候等不同指向,被评议人朱云霞称为“有情的研究”。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青年学者论坛现场

刘俊在大会总结中谈到,此次会议在白先勇研究领域体现出“再深入”“跨领域”“青春气”和“国际化”的特点。“再深入”是指会议议题将白先勇的研究从小说散文的领域推广到了戏剧影视领域;“跨领域”是指会议论文很多都呈现出跨学科跨媒介的特质;“青春气”是指参会的青年学者成了半壁江山,为白先勇研究带来了新锐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国际化”是指这次会议有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丹麦等国的学者参与。相信此次会议将为白先勇研究提供重要成果。

“青春之眼”: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的“台前幕后”
【白先勇衡文觀史 2021-11-24】原创 黄桂波 吴麟桂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黄桂波                                                                    吴麟桂

2021年11月20日清晨,作为会务组的我们,迎着朝阳,踏着晨曦,沿途欣赏着金陵的“金秋”,通身披满了“无限荣光”,来到文学院,奔赴一场“青春”盛会——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

会议开始之前,刘俊老师早早来到现场指导我们的会务工作。老师事无巨细,凡事亲力亲为,大到会议流程排演、人员调度,小至贴海报、挂横幅的琐细小事,都要严格把关。与此同时,他洞悉每个学生的长处优势,常常夸赞认可我们的努力,用极富青春活泼的言语“解除”我们的工作困乏。正如白先勇先生通过昆曲改革寻回“青春”,刘俊老师也在以他年轻的心态、谦和的姿态和活力的状态自然地与我们(青春)靠近,完全没有“代际的焦虑”。在调试好设备、准备好茶歇、接待完到场嘉宾之后,会议即将开始。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准备就绪的线下会场

时间来到上午8点半,会议开幕式在刘俊老师充满温情的开场白中准时召开。首先是播放本次会议“灵魂人物”——白先勇老师的祝福视频。视频中,白老师精神矍铄,笑容满面,讲话不紧不慢,娓娓地回顾自己的小说被改编成电影、电视剧、话剧和舞台剧后在两岸三地所引起的巨大反响,也期待与会学者们在学术交流中迸发出智慧的火花。精彩的发言赢得了线上线下学者的鼓掌称好。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白先勇教授致辞视频截图

紧接着,文学院党委书记刘重喜老师以幽默的口吻讲述刘俊老师在马祥兴菜馆与他开怀畅饮,忆及曾在此地宴请白先勇老师,有感而发题词赠送菜馆的风雅美谈;介绍了文学院的学科建设情况,并强调中文学科的发展离不开刘老师的一流教学和学术耕耘。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文学院党委书记刘重喜致辞

最后,刘俊老师坚定表达克服疫情影响、冲破艰难险阻的办会精神和决心,并对白先勇老师、白先勇文化基金、学校学院各部门和参会嘉宾表示诚挚谢意。开幕式在线上线下学者的“跨空间”互动合影中拉下帷幕。休息期间,刘俊老师、张光芒老师、张娟老师和李良老师等亲切地与在场青年学者进行对话交流,现场充盈着和谐融洽的气氛。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刘俊教授致辞

高瞻远瞩:
宏阔的“白先勇时间”

在接下来的主题发言环节中,前三场由刘俊老师主持,后三场由张光芒老师主持。在这过程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丁亚平研究员认为白先勇是作品被影视化改编最多且最有影响力的华人作家。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丁亚平研究员

朱栋霖教授展示了其“青春活泼”的一面,特地带上“线上技术助手”为我们播放了《玉卿嫂》的最后视频片段(没有字幕),同时热情地为与会学者“实时翻译”唱词内容诸如“我们永不分开”等,增强了我们对戏剧的“代入感”。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朱栋霖教授

复旦大学梁燕丽教授也分享了自己教学生涯的“白先勇情结”,强调自己在“复旦课堂”上每年必讲白先勇以表崇敬之心。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梁燕丽教授

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结合具体作家作品创造性地提出“中国现代文学史上几乎所有作家创作的巨大成功都借助于丰富的戏剧资源”,这让张光芒老师联想到曹禺的《雷雨》创作,周朴园这一戏剧形象正是来源于曹禺父亲的形象原型。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朱寿桐教授

中国社科院黎湘萍研究员激情澎湃地为我们阐释了“白先勇时间”,这启发了张光芒老师思考“启蒙辩证法”的理性神话如何在“白先勇时间”的“情”(感性)中得到反思与除魅的问题。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黎湘萍研究员

浙江大学金进研究员则从代际、心理转换和心理学等层面来考察白先勇小说创作及其IP影视改编的精神谱系。在结尾处,他动情地表达了自己的“白先勇”式祝福:“尹雪艳不老,我们也期待白先生永远不老!向白先勇先生致敬!”其言情真意切,听来不禁叫人“泪目”。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金进研究员

上午的六场主题发言集中展示了老中青三代学者对白先勇研究的“学术接力”,也成为本次会议的“重头戏”。结束后,线下的师生们在我们会务人员的指引下来到教工食堂,围坐一桌吃饭聊天,彼此交流学术与生活,其乐融融,充满着欢声笑语。我们不仅有“学术气”,也有“烟火气”,上得“学术殿堂”,下得“教工食堂”。

多元共生:
卓越的中坚力量

20日下午的小组发言分为A、B两组分会场。在A组分会场中,上半场由温州大学孙良好教授主持,江苏师范大学王艳芳教授评议。在评议环节,王艳芳教授认为这五个发言主要分为三类:经典小说的影视和舞台剧的综合改编实践,《游园惊梦》的话剧改编实践,白先勇先生的昆曲实践。在第一类中,广西师范大学黄伟林教授结合自己的“桂林经验”分析了白先勇《花桥荣记》在从小说改编成话剧之后在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方面的积极作用。发言的最后,黄伟林教授热情地邀请我们到桂林观光,赏美景(桂林山水),品美食(桂林米粉)。华中师范大学江少川教授从小说文本的“戏”字研究出发,将被改编为四种艺术形式的同名《玉卿嫂》作比较研究,探讨其得失与缘由。在第二类中,上海交通大学胡雪桦教授从缘起、主题构思、演出风格三个角度分析了1998年白先勇《游园惊梦》话剧版的诞生和演出,在此过程中还特地展示了昆曲演员华文漪(钱夫人扮演者)等演出片段,从视听方面深化我们对话剧的理解。同济大学/浙江越秀外国语学院钱虹教授满怀深情地讲述了自己与话剧《游园惊梦》所结的善缘,并将台湾版和大陆版话剧《游园惊梦》进行比较分析,认为“戏内套戏,梦中蕴梦”是两者的突出特色。在第三类中,《新民周刊》记者王悦阳从昆曲的改编、传承与发展等维度来探析白先勇的昆曲观——情与美的青春表达,唯有如此才能做到民族传统艺术精粹在新时代的守正创新、代代相承。在互动环节中,孙良好教授就以学生作为演出主体的校园话剧的可持续问题与黄伟林教授进行交流。最后的合影,印象深刻的是胡雪桦教授即使在外办事,也坚持打开摄像头一起合影,这就是会议的感人之处和魅力所在。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20日下午A组上半场线上嘉宾合影

在同一时间段的B组会场上半场,集结了青春版《牡丹亭》演员沈国芳、沪语版《永远的尹雪艳》导演徐俊、新加坡《联合早报》专栏作家何华以及来自香港的两位学者——赖庆芳及郁旭映,组成一场跨领域的对话及经验分享。尽管前面三位因为疫情关系无法来到现场,但他们还是为会议提供了详实且生动的演讲内容。沈国芳作为青春版《牡丹亭》的见证者与参与者,向我们娓娓道来这趟生命中的“神奇之旅”。从结缘到初登场,再到走过17年的历程。沈国芳在最青春年华的时节遇到青春版《牡丹亭》,遇到春香,这趟神奇之旅成就了她舞台生命中最最闪亮的存在。徐俊也回忆起当时决定制作沪语版《永远的尹雪艳》的过往。徐俊在这部舞台剧中,让尹雪艳这个“神”坠入世间成为“人”。有了爱却又爱而不得的尹雪艳,在舞台上成为了另一个生动又有魅力的形象。同时,徐俊也分享了许多假定性戏剧的创作原则,让我们也有机会从舞台剧导演的视角,看见文本改编的种种思考,实属一次难得的经验。何华老师记录了当年大陆版舞台剧《游园惊梦》的首演台前幕后的种种故事,戏里戏外,真真应了那句“人生如戏,戏如人生”。而赖庆芳以及郁映旭两位学者则分别以学术的视角带来精彩的发言。赖庆芳透过研究白先勇笔下的美人角色,探究了白先勇的美人观点,点出其小说中的女主角与古代美人一脉相承之处。从古典文学的审美角度为白先勇小说打开了一个新的视野;郁旭映则是通过电影《最后的贵族》与《花桥荣记》的比较,点出离散书写中的贵族视角中的“大乡愁”以及平民视角中的“小乡愁”。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沈国芳饰演张继青传承版《牡丹亭》中的杜丽娘

茶歇期间,线下师生们在走廊边上一起吃我们精心准备的“巴黎贝甜”茶点,三三两两,有说有笑,轻松自在,构成一道“青春”的风景线。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为线下与会者准备的茶歇

A分会场的下半场由广西师范大学黄伟林教授主持,江少川教授评议。这五个发言大致可以分为三类:比较研究、个案研究和整体研究。在比较研究中,温州大学孙良好教授授权由其学生沃丽丽代为发言,她从情节、角色设定和主题演变三个角度来探讨白先勇《玉卿嫂》和《金大班的最后一夜》从小说到电视剧改编过程中的变化。江苏师范大学刘冬玲教授围绕“身份叙事”将电影《孽子》与《孤恋花》进行比较研究,认为二者都有对于人物同性恋身份的表演,但《孽子》强调同性恋这一少数群体寻求社会身份认同的艰难,《孤恋花》则相对掩饰对这一身份的认同。在个案研究中,上海教育出版社的施云老师认为小说《孤恋花》及其电视剧改编中对于女性特别是女同性恋及其情感的“描写”与“观看”显示出白先勇和曹瑞原不同的“女性”叙事立场。两位作者利用两种媒介,在“过去”和“现在”两种时空观里,通过“我”和“他者”的叙述话语建构完成了各自的叙事使命。北京联合大学王璇老师讲述因被朋友安利观看豆瓣评分高达9.3的电视剧《一把青》,由此介入到对小说《一把青》的影视改编研究。在整体研究中,浙江师范大学俞巧珍老师特别指出白先勇小说影视化过程中乐曲文化的重要性,特别是《孤恋花》、《一把青》、《金大班的最后一夜》等几部本身蕴含着丰富乐曲元素的小说。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20日下午A组下半场线上嘉宾合影

B分会场的下半场一开场,江苏省社科院李良研究员就妙语如珠,展现了绝佳的主持功力,一下子炒热了现场的气氛。借着“地理位置”之便,李良在镜头前向各位线上的嘉宾们展示了会务组准备的精美茶歇,让可惜无法到场的嘉宾们姑且得以“望梅止渴”。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李良研究员向线上嘉宾展示精致茶歇

本场由王艳芳、张娟、朱云霞、戴瑶琴以及王晶晶五位学者发言——评议人钱虹精准地以五个关键词加以概括。“互文性”,是指王艳芳的论文中,讨论了白先勇小说和剧作之间的互文,透过层层递进的互文性,贯穿中国文学史还有道家哲学的观念,意蕴深广。“跨界传播”点出了张娟论文中的重点。这篇论文梳理了海外青春版《牡丹亭》的改编以及传播。以数据说话,是此篇论文最大的特点。“影视改编”及“文艺复兴”是朱云霞及戴瑶琴发言的关键词。前者重视电影《最后的贵族》及《花桥荣记》改编中的空间构设问题,后者以“飘”作为象征性意涵讨论《谪仙记》的影视改编。“艺术传承”这一面向则是源自王晶晶的发言。在参会文章中她写了特意到上海看《牡丹还魂》纪录片的感受,在现场她也与我们分享了更进一步的思考,即白先勇在昆曲运动中的现代眼光。几位学者发言精彩,让主持人不忍打断,会议进程因此稍有耽误,这也让线上评议人钱虹一开始就幽默表示自己要赶快讲完:“免得晚点食堂就没菜了”“请大家包涵”。话虽如此,但感谢钱虹教授依然给了相当详实与精辟的评议。下午的小组发言以合影的方式宣告结束。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20日下午B组下半场线上嘉宾合影

在教工食堂吃过饭后,我们会务人员提前来到文学院报告厅调试设备,准备晚上的电影播放。在开播之前,刘俊老师站在台上为同学们简要介绍播放电影《姹紫嫣红开遍》的初衷。随着电影镜头的流转,我们得以进入“白先勇时间”,感受白先勇人生的“姹紫嫣红”。观影结束后,我们会员组人员清理完现场就结伴回宿舍了,刚走出文学院楼回头发现刘俊老师办公室的灯还亮着,它似乎在照亮我们前行的路,温暖着我们的心灵,夜晚的寒意瞬间减弱了大半,这就是为人师表的榜样力量吧!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电影《他们在岛屿写作:姹紫嫣红开遍》中的白先勇

学术接力:
奏响“青春之歌”

2021年11月21日,又是一个清晨,不同的是,今天是阴雨天,温度下降了许多,还伴有淅淅沥沥的小雨,但我们会务组的热情丝毫不因天气而“冷却”,早早地来到文学院会议现场准备各项工作。有了昨天的办会经验,今天的工作就顺畅许多了,一切有如行云流水般自如。准备好茶水、调试完设备、与会学者确认就位后,会议在8点半准时开始。今天是青年学者论坛,同样分为A、B两个分会场。如果说昨天的分组发言展现了白先勇影视作品改编研究的“再深化”,那么今天开始的青年学者论坛则是让我们感受到了白先勇研究的“青春气息”。

在A分会场的两场讨论中,上半场的评议人戴瑶琴副教授认为五位青年学者发言的关键词是文本、历史和文化研究,以小说为原文本,开掘电影戏剧两种艺术形式的二度阐释,分为两类:一类是对小说、电影和话剧改编的比较研究(南京大学博士生于迪),一类是昆曲、戏剧和电影的个案研究(马来亚大学博士生耿雪云、南京大学博士生马海洋、南京师范大学博士生姚刚和南京大学博士生戴水英)。她特别指出南京大学博士生于迪的学术创见:在比较电影和话剧版《花桥荣记》的基础上指出,白先勇小说《花桥荣记》实际展示了抗战时期桂林作为边疆地域的地方,存在着多民族区域向现代民族国家转化过程中的冲突与矛盾。下半场的评议人朱云霞副教授则认为这五位青年学者的研究展现的是蕴含自己情感体验的“有情的研究”,既能深入细节进行互文阐释(香港浸会大学硕士生庞鹤、厦门大学硕士生阮雪玉、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硕士生罗欣怡和广州大学硕士生蒋妍静);又有文学介入历史现实的思考,特别肯定厦门大学硕士生易文杰由白先勇影视改编所生发的“海峡两岸命运共同体”见解。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A组青年学者线下风采

B组分会场的两场讨论分别为陈晓老师以及马峰老师领航,前者将《东山一把青》这一歌曲作为切入点,讨论的是白先勇作品中对歌曲的跨媒介改编;后者从白先勇纪录片《姹紫嫣红开遍》出发,对其文化流散与文艺复兴做了一个具有广度的梳理及探究。此外,还有许多来自各个大学的硕、博士研究生参与到此次论坛,令人感到欣喜的是,甚至还有本科生的踊跃加入,这也让青年论坛充满了青春气息。这些学子们或从《台北人》广播剧探讨其声音景观(南京大学博士生霍超群);或论及白先勇同性恋文学的创作及影响(南京大学博士生 崔婷伟);他们还讨论了《谪仙记》的改编(暨南大学硕士生王天然)以及白先勇《牡丹亭》与戏曲艺术现代化之间的关系(南京大学本科生卢李响)等问题。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B组分会场掠影

A、B两个分会场的讨论显示了青年学子的多元化视角,也让我们了解白先勇影视作品改编的研究边界依然在不断地扩大。值得注意的是,会议过程中,平易近人的刘俊老师还临时充当起“摄影师”,拿起手机专门为发言人拍特写镜头,画面十分温馨有爱。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闭幕式主持人周安华教授

闭幕式由南京大学周安华教授主持。首先是小组代表发言,各代表皆细致地总结了小组的发言,指出这次研讨会的发言是“有情的研究”、“有记忆也有青春”。会议总结刘俊教授则是对会议的特色做了说明。他表示本次会议共有四个特点——分别是“再深入”、“跨领域”、“青春”以及“国际化”。如黎湘萍研究员所言,这场会议处在“白先勇时间”里,虽然会议落幕了,但是对白先勇的研究依然在继续。

番外篇:
“博士文库”与“牡丹还魂”

由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所出版资助的“博士文库”在21号下午举办了编辑、作者见面会。主持人刘俊教授介绍了白先勇文化基金对“博士文库”的缘起,天津人民出版社王铮主任以及编辑佐拉则分别介绍了文库出版情况及投稿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作者李光辉、宋仕振介绍了自己博士论文撰写以及投稿的情形。这些经验分享,让线上线下的青年学者们对于投稿“博士文库”有更具体、清晰的概念。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天津人民出版社王铮主任介绍文库出版情况

会后,位于文学院报告厅放映了电影《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这部电影目前只在北京国际电影节及上海国际电影节上放映。为了支持本次会议,特地授权予会,是非常难得的机会,也让刘俊教授在发言时称赞到场观影的老师同学们都是“识货的人”。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牡丹还魂:白先勇与昆曲复兴》电影海报

至此,两天的会议完全落幕。感谢这两日积极参与到会议当中的各位线上、线下嘉宾。感谢现代科技,让我们有机会可以共聚一堂。尽管仍有不能线下相见、共襄盛举的遗憾,但在这样的疫情时代之下,能够以这样健康平安又欢乐的见面已经足够让人感恩。愿疫情早日远去,我们能够以更好的姿态重新相会,见面寒暄,握手拥抱。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线上线下与会者合影

最后,借用金进研究员在开幕主题发言中所说:“白先勇说他的青春版《牡丹亭》挑选出了的杜丽娘、柳梦梅都是二十五岁,正是容貌、演技的最好年龄。写第一篇‘台北人'的白先勇不也正是二十五、六岁吗?尹雪艳不老,我们也期待白先生永远不老!向白先勇先生致敬!”

本文首发于“白先勇衡文观史”公众号
部分图片来源于网络

作者简介
黄桂波,南京大学文学院2021级博士生。
吴麟桂,南京大学文学院2021级博士生。

南京举行“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
走进“人生如戏,戏如人生”的创作世界
【文学报 2021-11-25】袁欢

11月20至21日,由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主办、南京大学文学院协办、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举行。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

“作家白先勇的人生与写作,都体现出丰厚的戏剧资源。他所体验的生涯的跌荡起伏,所观察的人生的波诡云谲,生动而深刻地诠释着人生如戏的哲性理趣。他的人生阅历中充满着戏剧接受,戏剧体察,戏剧性省思的意味。”澳门大学教授朱寿桐这番话指出了除文学性之外,理解戏剧性很可能就是理解白先勇的一个重要的钥匙,也是阅读白先勇、评价白先勇的重要角度。他的小说世界中天然含有戏剧之核,这也是其作品屡屡被改编成影视、戏剧的原因之一。白先勇曾说过,小说的写法有两种:一种是叙述法,一种是戏剧法。西方的小说大多偏向于叙述法,而中国的小说大多用戏剧法。深受古典文学熏陶的他,常从传统文化中汲取灵感,后来,他致力于昆曲的推广工作,用现代感的诠释接续传统与现实。他所体现出的丰富性正如中国社科院文学所研究员黎湘萍所说的,单向度的文学理论或方法不适合研究白先勇,因为他的世界和时间本身具有抗拒单一化理论解读的作用,他所创造的“重情义”的人,是创作世界中的一种典范与基础。

白先勇的代表作《游园惊梦》以“梦中梦、戏中戏”的叙述方式讲述了昆曲名角蓝田玉跌宕起伏的人生故事,将传统艺术昆曲的节奏与诗意融于现代戏剧的语境和韵律之中。这个小说本身就直接与戏剧产生关联,上海交通大学教授胡雪桦以照片和视频资料介绍了1988年胡伟民导演将话剧《游园惊梦》搬上舞台的感人细节。而这也是白先勇首次萌发将小说改编成戏曲的想法,一次次实践后,才有了现象级的舞台剧——青春版《牡丹亭》的诞生。从小说到影视、戏剧,因艺术样式的不同,解读方式也必然不同。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朱栋霖回忆了自己第一次在上海美琪大戏院观看新编越剧《玉卿嫂》的经历,这个舞台故事从广西被移置到江南,舞美设计出白墙黛瓦的江南民居,剧情时间只标以“元宵、清明、端午、中秋、除夕”的推移,暗示了婉约撩人的南方风情。他认为:“这个戏曲改编用一个舞台具像再现了小说的丰富内蕴,而且手法简练、含蓄,舞台形象优美、富有诗意。”可以说,白先勇与上海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复旦大学教授梁燕丽便就这一点进行了分析,她选取《金大奶奶》、《永远的尹雪艳》及其同名改编沪语话剧、《金大班的最后一夜》及其同名改编电影等作品为例,认为其参与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性建构,“通过上海故事的女性传奇和海派文化空间的剧场、影像形塑,完成上海想象和形象建构。”

作品要成为经典,必须具备的一个特质是具备能够跨越时空的当代性,在这个层面上,中国艺术研究院丁亚平研究员从白先勇的“超空间”入手,回应了白先勇“何以当代”的命题,并将白先勇作品改编中的典型创作视为一种由生命的动力学,与中国性、现代性和文明性相呼应,体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真实。

此外,本次会议特设了青年学者论坛,20余位青年学者参与了讨论,他们或从情节主旨上比较分析昆曲新编戏的创新之处,或从民族国家建构、陌生空间的再造、乡土叙事的局限等解读改编文本,或在跨媒介、现代化视域现白先勇作品多种改编样态的声音景观、叙述形态等不同指向,多重的解读角度也印证了白先勇的创作与人生的多面性,正如南京大学教授刘俊在会议总结中表示:目前学界对白先勇的研究多集中于小说、昆曲制作等领域,对其话剧、影视创作及改编作品的研究相对缺乏,这也是本次会议举办的意义,他认为对白先勇的研究可以“再深入”“跨领域”“青春气”和“国际化”。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中国世界华文文学网 2021-11-25】于迪

由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主办、南京大学文学院协办、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于2021年11月20至21日,在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线下、线上参会嘉宾合影

20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刘俊教授主持。会议首先播放了白先勇教授特意为这次会议录制的致辞视频,在致辞中白先勇教授简要回顾了自己小说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的情况,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南京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刘重喜在致辞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南大文学院学科发展状况和南大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取得的学术成就,并向白先勇先生及白先勇文化基金致敬。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芒教授、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李良研究员、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张娟副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南京大学文学院刘俊教授主持开幕式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播放白先勇教授视频致辞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南京大学文学院刘重喜书记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刘俊教授主持的第一场主题发言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丁亚平研究员、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复旦大学梁燕丽教授分别就白先勇影剧戏剧/戏曲改编中的理论问题、文化问题和都市书写作了精彩报告。其中,丁亚平从白先勇的“超空间”入手,回应了白先勇“何以当代”的重要命题,并将白先勇的作品改编中的典型创作视为一种由生命的动力学,与中国性、现代性和文明性相呼应,体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真实。朱栋霖高度评价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成就,认为白先勇是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并将青春版《牡丹亭》的策划作为认识白先勇的全方位创作,最后聚焦到越剧《玉卿嫂》,辅以精彩的越剧视频展现戏曲之美。梁燕丽将白先勇小说及其影视改编作为海派文化空间的想象,认为其参与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性建构,包括海派生活方式、海派风情、海派韵味的展现和回味,以及新上海和老上海延续关系的追溯和想象。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南京大学文学院张光芒教授主持主题发言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丁亚平研究员主题发言(线上)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主题发言(线上)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张光芒教授主持,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黎湘萍研究员和浙江大学金进研究员分别就白先勇创作的戏剧资源问题、“白先勇时间”与中华文艺复兴、白先勇小说创作与影视IP改编的精神谱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朱寿桐认为白先勇的人生与写作,都体现出丰厚的戏剧资源,而理解戏剧性很可能就是理解白先勇的一个重要的门钥,也是阅读白先勇、评价白先勇的重要角度。黎湘萍提出“白先勇时间”的重要概念,进一步指出白先勇无法用单向度的文学理论或方法,因为白先勇的世界和时间本身具有抗拒单一化理论解读的作用,他创造出的“重情义”的人,是白先勇式的文艺复兴的典范与基础。金进首先以丰富真贵的史料展现分析了白先勇在台湾文坛的“中心化”和“边缘化”的吊诡处境,其次着力论述了白先勇在中国大陆经典化的内外因素,他认为白先勇在中国大陆受到青睐,是因为他基于“感时忧国”精神之上的对“文化中国”理念的追求,他的“孤臣孽子”是中国的,是延续中国文学传统的,是延续真正的中国文化的一脉。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主题发言(线上)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黎湘萍研究员主题发言(线上)

在小组讨论中,黄伟林、江少川、钱虹、赖庆芳、郁旭映等专家对《花桥荣记》的话剧改编、《玉卿嫂》的影视、舞台剧改编、《游园惊梦》的话剧改编等进行了探讨,更有导演胡雪桦、记者王悦阳、作家何华、昆曲表演艺术家沈国芳等生动细致的实践经验分享。其中,黄伟林聚焦于青春版话剧《花桥荣记》,将此视为一个新的桂林文化符号,在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江少川从小说文本的“戏”字研究出发,与被改编为四种艺术形式的同名《玉卿嫂》作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探讨其各自的得失与缘由。胡雪桦以丰富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向大家展示了论文之外的故事,介绍了胡伟民导演1988年将话剧《游园惊梦》摆上舞台的感人细节。整场发言与讨论显示出“有温度的研究”特色。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江少川教授发言(线上)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上海交通大学胡雪桦教授发言(线上)

孙良好、刘东玲、俞巧珍、施云、王璇等学者分别就白先勇小说中的情欲书写及其影视改编、《孽子》《孤恋花》的身份认同比较、白先勇小说影视化过程中的乐曲文化、《孤恋花》中的女性叙事、电视剧《一把青》中的历史与离散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王艳芳、张娟、王晶晶则集中于对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小说、剧作互文性和海外传播问题,兼及电影《牡丹还魂》的讨论;朱云霞、戴瑶琴更是聚焦于影视改编中的空间建构、美学与文化意义等具体层面展开论述。不仅在广度上涵盖多部影视跨媒介作品,还在深度上涉及女性叙事、互文性理论、空间叙事等诸多面向。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线上与会者合影

为了给青年学者提供学术平台,此次会议特设青年学者论坛,共有香港大学、南京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马来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20余位青年学者参与了讨论,他们或从情节主旨上比较分析昆曲新编戏的创新之处,或从民族国家建构、陌生空间的再造、乡土叙事的局限等解读《花桥荣记》的改编文本,或以不同视角切入电视剧《一把青》的创伤呈现与情感政治、文化诗学与历史诗学、女性叙事等多重主题,或在跨媒介、现代化视域现白先勇作品多种改编样态的声音景观、叙述形态、文化症候等不同指向,被评议人朱云霞称为“有情的研究”。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青年学者论坛现场

刘俊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指出这次会议在白先勇研究领域体现出“再深入”“跨领域”“青春气”和“国际化”的特点。“再深入”是指这次会议的议题将白先勇的研究从小说散文的领域推广到了戏剧影视领域;“跨领域”是指会议论文很多都呈现出跨学科跨媒介的特质;“青春气”是指这次参会的青年学者成了半壁江山,为白先勇研究带来了新锐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国际化”是指这次会议有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丹麦等国的学者参与,可以说是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相信这次会议及其成果,必将成为白先勇研究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欧华新移民文学 2021-11-28】于迪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南京大学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

由南京大学白先勇文化基金主办、南京大学文学院协办、南京大学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承办的“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于2021年11月20至21日,在南京大学隆重召开。来自海内外多所高校及研究机构的60余位专家学者参加了此次会议,会议以线上线下结合的方式进行。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图片线下、线上参会嘉宾合影

20日上午的开幕式由南京大学文学院刘俊教授主持。会议首先播放了白先勇教授特意为这次会议录制的致辞视频,在致辞中白先勇教授简要回顾了自己小说作品改编成电影、电视剧及舞台剧的情况,并预祝会议圆满成功。南京大学文学院党委书记刘重喜在致辞中,生动、形象地介绍了南大文学院学科发展状况和南大台港暨海外华文文学研究中心取得的学术成就,并向白先勇先生及白先勇文化基金致敬。南京大学中国新文学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光芒教授、江苏省社科院文学所李良研究员、东南大学人文学院张娟副教授等出席了开幕式。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南京大学文学院刘俊教授主持开幕式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播放白先勇教授视频致辞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南京大学文学院刘重喜书记在开幕式上致辞

在刘俊教授主持的第一场主题发言中,中国艺术研究院丁亚平研究员、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复旦大学梁燕丽教授分别就白先勇影剧戏剧/戏曲改编中的理论问题、文化问题和都市书写作了精彩报告。其中,丁亚平从白先勇的“超空间”入手,回应了白先勇“何以当代”的重要命题,并将白先勇的作品改编中的典型创作视为一种由生命的动力学,与中国性、现代性和文明性相呼应,体现出独具魅力的艺术真实。朱栋霖高度评价白先勇的小说创作成就,认为白先勇是在20世纪中国文学史上最有资格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并将青春版《牡丹亭》的策划作为认识白先勇的全方位创作,最后聚焦到越剧《玉卿嫂》,辅以精彩的越剧视频展现戏曲之美。梁燕丽将白先勇小说及其影视改编作为海派文化空间的想象,认为其参与到了上海这座城市的现代性建构,包括海派生活方式、海派风情、海派韵味的展现和回味,以及新上海和老上海延续关系的追溯和想象。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南京大学文学院张光芒教授主持主题发言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中国艺术研究院丁亚平研究员主题发言(线上)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图片苏州大学朱栋霖教授主题发言(线上)

第二场主题发言由张光芒教授主持,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中国社科院文学所黎湘萍研究员和浙江大学金进研究员分别就白先勇创作的戏剧资源问题、“白先勇时间”与中华文艺复兴、白先勇小说创作与影视IP改编的精神谱系等主题进行了深入探讨。朱寿桐认为白先勇的人生与写作,都体现出丰厚的戏剧资源,而理解戏剧性很可能就是理解白先勇的一个重要的门钥,也是阅读白先勇、评价白先勇的重要角度。黎湘萍提出“白先勇时间”的重要概念,进一步指出白先勇无法用单向度的文学理论或方法,因为白先勇的世界和时间本身具有抗拒单一化理论解读的作用,他创造出的“重情义”的人,是白先勇式的文艺复兴的典范与基础。金进首先以丰富真贵的史料展现分析了白先勇在台湾文坛的“中心化”和“边缘化”的吊诡处境,其次着力论述了白先勇在中国大陆经典化的内外因素,他认为白先勇在中国大陆受到青睐,是因为他基于“感时忧国”精神之上的对“文化中国”理念的追求,他的“孤臣孽子”是中国的,是延续中国文学传统的,是延续真正的中国文化的一脉。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澳门大学朱寿桐教授主题发言(线上)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研究所黎湘萍研究员主题发言(线上)

在小组讨论中,黄伟林、江少川、钱虹、赖庆芳、郁旭映等专家对《花桥荣记》的话剧改编、《玉卿嫂》的影视、舞台剧改编、《游园惊梦》的话剧改编等进行了探讨,更有导演胡雪桦、记者王悦阳、作家何华、昆曲表演艺术家沈国芳等生动细致的实践经验分享。其中,黄伟林聚焦于青春版话剧《花桥荣记》,将此视为一个新的桂林文化符号,在文化传承和审美教育方面有着积极的作用。江少川从小说文本的“戏”字研究出发,与被改编为四种艺术形式的同名《玉卿嫂》作了细致的比较研究,探讨其各自的得失与缘由。胡雪桦以丰富的照片和视频资料向大家展示了论文之外的故事,介绍了胡伟民导演1988年将话剧《游园惊梦》摆上舞台的感人细节。整场发言与讨论显示出“有温度的研究”特色。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华中师范大学文学院江少川教授发言(线上)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上海交通大学胡雪桦教授发言(线上)

孙良好、刘东玲、俞巧珍、施云、王璇等学者分别就白先勇小说中的情欲书写及其影视改编、《孽子》《孤恋花》的身份认同比较、白先勇小说影视化过程中的乐曲文化、《孤恋花》中的女性叙事、电视剧《一把青》中的历史与离散问题进行深入细致的解读。王艳芳、张娟、王晶晶则集中于对白先勇青春版《牡丹亭》的小说、剧作互文性和海外传播问题,兼及电影《牡丹还魂》的讨论;朱云霞、戴瑶琴更是聚焦于影视改编中的空间建构、美学与文化意义等具体层面展开论述。不仅在广度上涵盖多部影视跨媒介作品,还在深度上涉及女性叙事、互文性理论、空间叙事等诸多面向。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线上与会者合影

为了给青年学者提供学术平台,此次会议特设青年学者论坛,共有香港大学、南京大学、香港都会大学、香港浸会大学、马来亚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厦门大学、暨南大学等海内外高校的20余位青年学者参与了讨论,他们或从情节主旨上比较分析昆曲新编戏的创新之处,或从民族国家建构、陌生空间的再造、乡土叙事的局限等解读《花桥荣记》的改编文本,或以不同视角切入电视剧《一把青》的创伤呈现与情感政治、文化诗学与历史诗学、女性叙事等多重主题,或在跨媒介、现代化视域现白先勇作品多种改编样态的声音景观、叙述形态、文化症候等不同指向,被评议人朱云霞称为“有情的研究”。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青年学者论坛现场

刘俊教授在大会总结中,指出这次会议在白先勇研究领域体现出“再深入”“跨领域”“青春气”和“国际化”的特点。“再深入”是指这次会议的议题将白先勇的研究从小说散文的领域推广到了戏剧影视领域;“跨领域”是指会议论文很多都呈现出跨学科跨媒介的特质;“青春气”是指这次参会的青年学者成了半壁江山,为白先勇研究带来了新锐的朝气和青春的活力;“国际化”是指这次会议有马来西亚、新加坡、美国、丹麦等国的学者参与,可以说是一次国际学术研讨会。相信这次会议及其成果,必将成为白先勇研究中的一座重要里程碑。
“白先勇戏剧影视作品研讨会”在南京大学召开
会议圆满闭幕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