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看热闹进入门道,北大昆曲传承教学呈现阶段成果
(2010-06-11 17:22:39)
标签:
昆曲传承2010北京大学 |
分类: 昆曲传承 |
从看热闹进入门道
北大昆曲传承教学呈现阶段成果
也许数年后,会有另一个白先勇出现在昆曲艺术领域
“从不了解到了解,昆曲课打开了我的兴趣之门。”北大法学院08级学生王茜茜这学期选修了一门名为《经典昆曲欣赏》的公选课。
北大外国语学院08级学生杨维公认为,昆曲课最大的亮点在于名家授课,演员实地表演。“形式非常新颖,这在别的课上是看不到的。
“学习昆曲课,我没想过要得到怎样的知识,更多的是为了修心,提高文化素养。学昆曲是种美的享受。这些老祖宗留下的东西值得我们学习、品味。”
“青年昆曲演员和老一辈艺术家在课堂上表演,他们对艺术的执着以及对昆曲的感悟让我非常感动。虽然我们很多人可能以后不会从事昆曲行业,但我们希望能够担起传承昆曲文化的责任。传承需要人的参与,也许数年后,会有另一个白先勇出现在昆曲艺术领域。”
“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是由北京大学主办、北京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承办,得到了北京可口可乐饮料有限公司的大力支持。
《经典昆曲欣赏》课程是该计划的重要部分,在该计划第一阶段的五年时间里,于每年春季开设,今年的课程主要是以“昆曲美学走向—从汤显祖《牡丹亭》到青春版《牡丹亭》个案研究”为主要内容,对《牡丹亭》原文本做了深入的研读,并对青春版《牡丹亭》现象进行了深入剖析,借此让学生以《牡丹亭》为例全面了解昆曲这门古老的艺术门类,并通过昆曲这一窗口,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美学观。
课程由台湾著名作家,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白先勇作为主持人,邀请到香港城市大学中国文化中心主任郑培凯、台北艺术大学教授辛意云、台湾著名导演王童、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汪世瑜等两岸三地的专家、艺术家加盟,课程内容涉及昆曲历史、文本研读、服装制作、舞台布景、摄影技巧、创作理念、青春版《牡丹亭》成功之道等多方面的内容。课上,著名昆曲表演艺术家张继青、姚继焜、汪世瑜在讲授昆曲知识的同时,在现场进行了示范表演。
青春版《牡丹亭》的三位主演沈丰英、俞玖林、沈国芳也带妆走进课堂,表演了部分经典选段。
对于开设《经典昆曲欣赏》课程的文化意义,青春版《牡丹亭》总制作人,北大昆曲传承计划发起人之一白先勇表示,课程“旨在引导青年学生鉴赏昆曲古典之美,从而重新亲近认识中华传统文化之精粹,长年培养大批青年知识分子昆曲观众以及研究昆曲人才,从事推广复兴昆曲大业。”
“像昆曲这样世界级的艺术经典,对它的抢救和保护必须保持它的纯正的经典地位。” 北京大学哲学社会科学资深教授,北大昆曲传承计划发起人之一叶朗建议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投入这一工程,特别要加强昆曲院团与大学的联系和合作。“要大力引导大学生自觉地继承、发展民族文化的传统和维护民族文化经典的尊严。要通过学习我们民族的文化经典、艺术经典,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品味和格调,引导大学生去追求一种更有意义和更有价值的人生,引导大学生不断提升自己的人生境界。”
据主办方介绍,2011年度开设的《经典昆曲欣赏》课程将根据本期课程的效果进一步调整和改进,如增加示范表演所占比重;扩大昆曲剧目研究范围,《西厢记》《烂柯山》《长生殿》《玉簪记》等经典剧目也将有望加入;增加课程主持人与其它对话教师、学生的互动;课程主持人带领学生进行课外文本研读;根据本学期授课教师的授课效果,对教师进行筛选等。而“北京大学昆曲传承计划”下一步也将在现有成果的基础上,着重开展五个方面工作:推进课程的精品化建设;建立昆曲数字艺术档案;推进昆曲学术研究;进行昆曲学术、表演、编导人才的培养;建立昆曲传承基金。这五项工作将会使昆曲传承更加深入,有利于建立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效传承机制,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更广泛的传播和弘扬。
据悉,昆曲工作坊还将利用暑假时间举办“昆曲暑期夏令营”,让优秀学员身临其境感受昆曲魅力。校园版《牡丹亭》预计于今年下半年汇报公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