折扇风流 犹是当年 ——记汪世瑜老师“青春版《牡丹亭》

标签:
昆曲传承2010北京大学汪世瑜 |
分类: 昆曲传承 |
——记汪世瑜老师“青春版《牡丹亭》演出成功后的思考”一课
你知道浮沉五十余年,汪世瑜老师历经了昆曲界的哪些沧桑么?
你知道汪世瑜老师眼中对青春版《牡丹亭》影响最大的两个人是谁么?
你知道汪老师是如何编排青春版《牡丹亭》的每一个细微动作的么?
身为青春版《牡丹亭》的总导演,《经典昆曲欣赏》这门课的句号由著名巾生汪世瑜老师来画上,最是恰当不过,且让我们来听听汪老师在青春版《牡丹亭》成功后的所思所想吧。
首先,汪老师谈了谈他对青春版《牡丹亭》的成功作何感想,有什么反思,以及该怎么办。他盛赞青春版能够深入人心,能够培养年轻而有文化的观众,接连影响了厅堂版《牡丹亭》《怜香伴》《桃花扇》等新戏的排演,解决了观众的传承问题。是个无可非议的成功。而这种成功,并不来自于别人,而是在于两个人——汤显祖与白先勇。这两个人,缺一不可,都无法带来今天的青春版《牡丹亭》。
为什么这样说呢?因为汤显祖写了《牡丹亭》这部戏,它既是经典的又是通俗的,是激情的又是温情的,既是浪漫的,却又是非常平民化的。它的丰富的情节,多样化的元素,为青春版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而白先勇老师的作用何在呢?他并不是昆曲圈内人,却以一个文学家的身份,因着九岁看《游园惊梦》时种下了情缘,将想要将昆曲传承的情节持续一生,通过排演青春版《牡丹亭》这部戏的方式来解决昆曲的传承问题。他不是编剧、导演或制作人,但是他没有放弃任何一个部门,而是非常认真与细致的去参与到每项工作中。他不曾忽略组织、宣传、培养、投资、策划等每个角落,甚至放下脸面去拉赞助,因为没有钱,什么都做不成。汪世瑜老师特别以白老师的用人不疑与强势宣传为例具体分析了一番,真叫人感叹“这两个人,少一个都不行”。
但另一方面,他提出了很多的问题,发人深省。不妨来看看一二、深思一番。
——青春版《牡丹亭》的好势头能否持续下去?还能持续多久?
——俞玖林、沈丰英青春靓丽的形象还能保持几年?
——青春版因为有了白先勇才有那么辉煌的成功,以后还会不会有像白先勇这样的热心人全身心投入来排昆曲?
——青春版有那么多的义工、支持者,这些人以后是否还能一如既往的追随昆曲、支持昆曲?
——大学生对昆曲的热情还能保持多久?
——不少人喜欢青春版的程度可以说是疯狂的,但是大部分热爱昆曲的人是否都是那么热切的投入?
——青春版创造了昆曲的辉煌,那么昆曲事业能否借此更上一层楼呢?
——除了牡丹亭,昆曲还有不少经典,例如长生殿、浣纱记、桃花扇,能不能挖掘别的戏,
比青春版更好呢?为什么排不出这样成功、影响的戏呢?
——官方是否愿意及能够长期大力投入来保护、弘扬昆曲这门艺术?
对于太多的问题,汪老师充满了担忧,让我们看到一个年过七旬的老艺术家对昆曲艺术的最深沉的热爱与担忧。
随后,他向我们风趣的解说了排练青春版《牡丹亭》的整个过程以及昆曲巾生演员所需要的必备素质。这时的他告别了之前的情绪低落与消沉,显得很是会兴奋。只见他手持折扇,如指点江山般眉飞色舞,不时的表情,时不时的动作,都叫人好想知道他年轻时该是何等的风流潇洒,如何的倜傥,又怎样的有才情。
最后,作为这次课的结尾,汪老师展示了自己的“念”功,一声长长的“姐姐”甫一出声,便叫四座皆惊,但闻默叹声四起,念罢,掌声雷动,已不足以形容我们所受到的震撼。这是在呼唤,在呼吁,让大家一起来关注昆曲,让昆曲更好地传承下去。将这枝梅,接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