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白先勇牡丹亭
白先勇牡丹亭 新浪个人认证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323
  • 关注人气:62,948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在台北看《玉簪记》——何华 (节选)

(2009-06-04 10:53:34)
标签:

新版玉簪记

台北

何华

分类: 昆曲文化

继青春版《牡丹亭》之后,白先勇又打造了新版《玉簪记》。新版《玉簪记》由《投庵》、《琴挑》、《问病》、《偷诗》、《催试》、《秋江》6折串成整本,演出长度不满3小时。虽然和上中下三本《牡丹亭》的大制作不能比,但唱做上的功夫一点也不削弱,我甚至觉得比《牡丹亭》更纯粹、更简约、更精致、更淡雅,且透着禅意。“十部传奇九相思”,和《牡丹亭》一样,传奇本子《玉簪记》也是一出爱情戏,琴曲诗画成了互表相思的工具。“琴挑”和“偷诗”便是以琴传情,以诗传意,是中国“雅文化”的集成。

此戏主创人员还是《牡丹亭》的原班人马,男女主角由俞玖林、沈丰英担任,因他俩年过三十,故白先勇称之新版而非青春版。青春,可不是随便叫的,含糊不得。戏曲演员,一向色艺并重,然青春常驻是不可能的,所谓:“开到荼靡花事了”。联想到俞振飞早年灌的昆曲唱片《西楼记》“红衲袄”一段,真乃少年喉管,如珠走玉盘。可看他晚年的录像《玉簪记》琴挑一折,颤巍巍的,实在于心不忍。岁月就是这么残酷!

《玉簪记》舞台背景上悬挂董阳孜的书法和奚淞的水墨观音及持花佛手,完全是极简写意抽象的东方美学,摒弃了中国戏曲里大红大绿的呛俗。《问病》一折,书生尼姑眉来眼去正在调情,舞台上董阳孜的两排书法悬披着,一为:色不异空空不异色;另一为:色即是空空即是色。非常的反讽,也是当头棒喝。出乎意料,俞玖林居然有喜剧天赋,《问病》他演得“喜俏”之极,场内笑声不绝。

戏服仍旧由王童设计,他亲自摸到刺绣之乡——苏州镇湖,选中绣娘吴彩霞,由她一针一线手工完成,戏服上莲花、桃花、梨花、梅花,朵朵都活色生香摇曳起来,甚至听得见花开的声音。

白先勇一向要最好的,青春版《牡丹亭》他请来张继青、汪世瑜两位大师雕琢沈丰英、俞玖林两块璞玉,这次又成功说服另两位大师岳美缇、华文漪来指导俞沈。白先勇的心目中,岳美缇、华文漪的《玉簪记》“登峰造极”,他认定最好的老师才能调教出最好的弟子。我曾在电视上看过岳华版《秋江》一折,那段《小桃红》“秋江一望泪潸潸”,唱得如诉如泣,是昆曲里最令人断肠的“骊歌”。中国人大概是最懂离情别意的,灞桥长亭江边柳下,各类送别场景不一而足,《玉簪记》的作者高濂实在高明,别开生面地把送别场景置放于江心,孤雁秋水,使得离愁别绪更加波澜壮阔惊心动魄,也使得戏曲动作更加丰富多姿,尤其昆曲水袖的长处可以尽情模拟江水起伏、船步生姿。

这次演出还有一个大享受,就是古琴大师李祥霆亲自在乐队里操琴。昆曲、古琴两大世界非物质文化遗产珠联璧合、丝丝入扣。他弹的那把唐琴叫“九霄环佩”,为香港大亨何作如先生收藏。据说何先生只借给李祥霆一人使用,每次演出前,何先生坐头等舱怀抱“九霄环佩”,特为送琴,比“千里送京娘”还够意思。

香港雨果公司1997年曾为李祥霆录制一张CD,演奏格调朴素高古。录完音他总是问雨果老板易有伍先生:“好听不好听?好听就重录,不好听就好了。”不过,我听这张CD,怎么听也是好听,达不到“不好听就好了”的境界。李祥霆说,古琴比昆曲还要“小众”,他希望借昆曲《玉簪记》的东风推广古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