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想到六月在英国竟也是牡丹盛开的季节,伦敦街上的花店里一球球国色天香的富贵花,姹紫嫣红,正在恣意绽放,原来牡丹在英国亦能开得如此灿然。六月八日星期天下午青春版《牡丹亭》在伦敦演出最后一场,杨佳玲博士兴冲冲走进花店里一口气买下五大束粉牡丹,谢幕时献给演员,庆祝《牡丹亭》在英国演出成功。
这次青春版《牡丹亭》赴欧洲巡演,先在英国伦敦演出两轮六场,然后到希腊雅典演出一轮。伦敦首演是作为「时代中国」(China
Now)的一项节目,「时代中国」是有史以来中英两国最大的一次文化交流,半年间在英国各地举行上百场中国各种表演艺术、电影、画展等,青春版《牡丹亭》被选中在伦敦享有辉煌历史的萨德勒斯韦尔斯(Sadler’s
Wells)戏院演出两轮,算是「时代中国」的重头戏。这是青春版《牡丹亭》在欧洲第一次亮相,而又是在世界戏剧之都的伦敦登台,意义重大,对这出戏,对我们整体创作人员的制作概念,甚至对昆曲的艺术美学,都是一次国际标准的考验。
其实两年前二○○六年九月,青春版《牡丹亭》赴美国西岸巡回演出,已造成极大轰动效应,在旧金山湾区、洛杉矶等几处加州大学校区公演十二场,每场爆满,观众反应空前热烈,各大报佳评如涌,昆曲首次在美国得到学术界及文化界的认可及推崇,论者认为是自梅兰芳一九三○赴美巡演,中国传统戏曲在美国造成最大的一次冲击。美国本来就是一个多元文化的国家,对外来文化比较容易接受,加州尤其与中国文化接触频繁,青春版《牡丹亭》在加州巡演,能引起美国观众如此巨大回响,其实不算太过意外,但这出九个钟头的昆曲大戏越过大西洋登陆英国,这个有六百年历史的古老剧种是否也能感动一向十分自负眼界甚高的伦敦英国观众而让他们心悦诚服?六月三号开演以前,说实话,我心中也没有十分把握。
我有二十年没到伦敦了,这些年伦敦市景变得愈更繁荣,「日不落国」的鼎盛时期,伦敦曾是世界政治权力中心,大英帝国没落了,伦敦却仍旧能够保留住一份皇家气派,自有一番雍容矜贵。英国人对他们安格鲁萨克逊民族文化传统抱着一种坚信不移的自豪,也难怪,英伦三岛竟然在十九世纪开创出横跨世界的大帝国来,改变近代人类生态的「工业革命」是在英国发生的,现代物理科学之父牛顿是英国人,各行各业,英国历史上的杰出人才多不胜数,但是如果十六世纪「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没有诞生莎士比亚,英国的文化恐怕要大为减色,英国人文化优越感的气焰也高不起来了。可是莎士比亚是不世出的伟大天才,他的三十多部剧作写透人性、写尽人生,他是英国人的文神,是英国人最引以为傲的一块文化招牌。莎士比亚,这位世界的顶级剧作家,替英国人争足了面子。
英国人一向有看戏的传统,当今的伦敦已经变成世界表演艺术的中心,每天晚上竟有上百场各种表演在大大小小的剧院登台。老字号的「皇家莎剧演出公司」固然不断在上演「莎剧」,这一、二十年英国人制作的音乐剧居然引领风骚,《猫》、《歌剧魅影》横扫天下,历久不衰,不知赚进多少英镑。英国演艺界,雅俗通吃。在伦敦演戏要出人头地,竞争激烈可知,伦敦的观众好戏看多了,目光自然挑剔,而英国几家大报的剧评,标准更是严刻,据说伦敦观众是凭剧评挑戏看的,所以剧评往往操一出表演的生死大权。在伦敦,一出戏要演出成功,从宣传到演出,都须步步为营,一点马虎不得。
白先勇:2008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二)
白先勇:2008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三)
白先勇:2008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四)
白先勇:2008英伦牡丹开—青春版《牡丹亭》欧洲巡演纪实(五)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