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惊天剧变在即谁敢反戈一击!

(2011-01-16 08:02:05)
标签:

股票

       惊天剧变在即谁敢反戈一击!

一、惊天剧变在即

(一)大盘时间周期:

近年来大盘有一个明显的波段周期,就是大盘从一个顶部高点回落到一个底部低点,大概要50多个交易日,诸如20091124日高点至201023日低点用时51个交易日,诸如2010415日高点至201072日低点用时53个交易日,运行到50个交易日时当能看出底部端倪。

大盘从20101111日高点回落,到下周四大寒节最敏感的时间窗正好是50个交易日,这符合50多个交易日的周期时限了,在下周四大寒日即120日,理应能够看出底部端倪,即便不是底部最低点,也能管窥底部轮廓了。

(二)大盘成本共振

1)周K线共振:下周大盘在周K线图中的奇异现象,就是半年线25周均线、一年线50周均线、三年线150周均线交叉,交叉点在2790点。这个2790点不但是半年来市场平均持股成本,也是一年来市场平均持股成本,更是三年来市场平均持股成本,理应看做大周期共振的焦点巨变点,关注。

210K线共振:在下周大盘10K线图中,将出现与周K线稍有差异的奇异景象,就是半年线12均线、一年线25均线、两年线50均线的“米”字型交叉,在这组交叉上方同步又有三年线75均线和五年线125均线交叉,这种上下“爻”字交叉形态极有警示价值,意味惊天剧变在即!

(三)大盘指标导向

1)在日K线图中,深成指和沪深三百指数都刚好发生MACD死亡交叉,这是一个即将快速赶底信号。但由于两桶油四大行的挺举导致大盘略滞后现象,下周大盘才会出现MACD死亡交叉,可以解读为大盘见底还需最后短促一跌。

2)在大盘10K线图中,下周至春节前的十个交易日恰好构成一根10K线,这个10K线将要从2791点回击2650点,将是一根探底的下影阴线姿态,意味这个10日阴K线将牵动MACD死亡交叉,可以解读为大盘探底信号。

(四)踩顶见底法则

在大盘底部规律中,有一个“踩顶破底见底”法则,目前大盘要想探出一个底部来,首先应该迎合“踩顶”要点,那就是踩破2010910日收盘价2663点,预期约略踩到2650点一线就理应能够见底启稳。

还有很多佐证诸如深成指、深综指、中小板综合指数、超级大盘股群体等等,本文就不展开一一阐述列举,总之一切的一切都显示大盘剧烈变盘将在随后的春节前的十个交易日内发生,不管是下周还是下下周的哪一周,只要大盘回击向2650点区域,就意味着底部机会来到,惊天剧变将至,准备反戈一击!

上述分析观点仅供参考,照此操作责任自担后果自负!

二、准备反戈一击

一棚曾在2009年国庆节前推出了个一亿资金实战模拟盘,当时很多人认为是胡闹是搞笑,被当做大大的笑柄。

其实,在当时的情景氛围下运用大资金稳准狙击快速获利是非常可行的,莫说一个亿就是十个亿也都是非常可行的,因为,那次机会是和目前形态非常类似的年倍线奇异现象的共振区域,那是年倍线展现的最经典的机会点之一。

当时,一棚在2009929日大盘跌破2750点后,就将“一亿资金”同步平分十份在十个成交量较大的超级大盘股中若干批次闪电狙击择低满仓,当天就抄到了底部最低点区域,买入就涨,至国庆节后开盘更是跳空高开高走,在纷纷质疑声中就这样举重若轻信手拈来轻松赢得了千万资金!

不过,当时有所欠缺的是一棚还不具备大赢家老师的牛股思维与手段,所以,对凶悍的牛股就稍逊豪气难以下手,就找了那些看似稳当实则笨拙的超级大盘股开刀,即便如此,那种立竿见影的稳准大赚也可谓是羡煞各类主力。

回顾那段精彩,再看巨变将至,一棚再度有了大战在即一触即发的感触,我在想嗅觉敏锐的大资金将如何以待?!

绝对应该是集中优势资金准备反戈一击------空翻多!

那么,当惊天巨变在春节前的下周或下下周的2650点区域发生时,当嗅觉敏锐的大资金反戈一击悄然全面做多时,我辈该当如何处之?!

即使不能效仿嗅觉敏锐资金雄厚大主力呼风唤雨,也当借鉴敢于纠错善抓机会的“美眉II”之反戈一击。她的五个回合的实战交易有目共睹,赔赚干脆利落绝不拖泥带水,第一个回合第一单操作601018买的恰到好处可谓买入就涨,卖出更是叫绝可谓卖在最高价;第五个回合最后一单操作000758买入之后,能够在不利局势下第一时间反戈一击小亏出局回笼资金,这仍然是可圈可点的虽败犹荣之举,由此勇于纠错和善于应变就保全了再战的本钱,那么,一旦真正机会来临,就必定能够再行反戈一击的空翻多抄底,可见,教训善于汲取也是无价的财富!

上述分析观点仅供参考,照此操作责任自担后果自负!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