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目前的局势和操作策略!

(2011-05-15 21:27:15)
标签:

股票

       目前的局势和操作策略!

无论从基本面还是技术面上看,A股都是矛盾重重机会多多,总体而言A股面临技术面乃至多层面的两大矛盾:

第一大矛盾:沪综指与深成指与深综指之间技术走势上的错位现象,主要表现在三大指数间指标不同步现象。

1)本周大盘周K线MACD死亡交叉下,周五探底反弹收出周K阳十字星,反弹迹象初现,短线将有反弹。

2)深成指本周五收官的10K线在10K线MACD死叉下收出10K线阳十字,有局部启稳反弹味道。

3)深综指本周为止的月K线图上,5月均线和10月均线死亡交叉压制下,月MACD恰好死亡交叉,而深综指本月暂时是一个月K线的十字星迹象,根据历史规律看,这样的情形预示着深综指本月或下月还要破位下跌,也就是本次反弹后需要防范的。

第二大矛盾:大盘蓝筹股和小盘题材股之间价值错位现象,表现在大盘萎靡不振和中小板综合指数高位背离。

1)大盘蓝筹股目前几倍十几倍市盈率现象比较普遍,而小盘题材股百倍千倍万倍市盈率现象满天都是,这个现象似乎还没有尽头,说明现在的股市走入极其尴尬境地,后面的变数非常之大,题材股究竟炒到何时?蓝筹股何时价值闪亮?还都是未知数,未知中灵活短炒题材仍是首选。

2)大盘恐怕要等到月K线MACD死叉后才会有更好的系统性机会了,那可能是三季度的事情了。而目前看中小板综合指数的月K线和季K线图,高位背离现象有所显现,这种迹象造成的后续问题是较大的,季K线的顶背离一旦成立,就决定会有较长时间的低迷,这就是目前中小盘题材股比较适合长线短炒的原因。

所谓长线短炒,就是运用短炒的手段运作具有长线价值的潜力股,无论买与卖都运用短炒手段,但一旦实战操作中狙击潜力股得手股价远离买入成本后,理应长线锁仓半仓,然后另一半仓位继续运用短线战法予以滚动操作波段运作。

打个比方,假如将“糊涂精”和“美眉2”的两人的操作融合折中起来看,就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模式和结果:

2010108假设二人长线短炒基金,以22.7元均价满仓闪击000758中色股份(基本面价值亮点和技术面一点通共振性绝佳买点),买入后该股即大涨,直至113在高位背离技术形态下拉出长阴线时于40.7元卖出一半仓位,获利75%,另一半仓位因为长线看好该股的题材价值而一路捂仓持股至今未卖,现价36.01元,账面利润58%

2010113卖出000758中色股份半仓之后,回笼本利之后,这回笼本利先后炒作了如下股票赢亏如下(参照美眉2实战案例):

118买入002178延华智能亏损10%

126买入600531豫光金铅赢利8%

1221买入600636三爱富赢利12%

2011112买入000758中色股份亏3%

2011119买入002060粤水电亏3%

2011127买入600116三峡水利赢利30%

以上是大盘再度见底1252661点前后的操作。

也就是说如果按照“糊涂精”的操作模式全仓长线捂股,000758中色股份从2010108日买入一只捂到现在就是还有账面利润58%

但是将“糊涂精”的模式和“美眉2”的模式综合运用实施长线短炒,情况就截然不同了,目前应该是半仓持股保持着58%的账面利润,而另一半仓位由于很好的发挥了灵活短炒的优势,先是在000758中色股份涨到高位顶背离的长阴回杀之际卖出一半获利75%。然后运用回笼的这些本利进行滚动短炒,从美眉2短炒过的6只股票总体盈亏看达到了少亏多赢的目的,再度赢利粗略计算又是超过了35%,总体赢利已经不是简单相加的110%,应该是超过这个比率。

其实,即使是短炒不赚反而是亏损,只要善于运用和坚定执行灵活三止的原则,那么,亏损不会伤筋动骨,反而因为又有那半仓长线仓位58%的利润在,总体还是赢利。

关于长线短炒,一棚只能将短炒的手段要点解释一二,至于潜力股长线战略价值的发掘和怎样以上乘心法予以长线运作,一棚对此还是认知盲区,这要向大赢家老师很好的借鉴学习其投资之道的真谛精髓。

长线短炒的操盘策略,应该是适用于大盘的任何阶段,因为长线短炒战法融合了大赢家老师的牛股绝招和一棚短炒技巧,可以说是兼顾了长线和短线的各自优势,能够融会贯通灵活运用,是可以达成少亏多赢总体赢利的效果的,就可以避免单纯短线思维而导致放跑600111包钢稀土这样大牛股的遗憾,同时也可以弥合比如在600116三峡水利这种牛股中坐过山车的遗憾,这种长线短炒的实战策略合乎中庸之道,值得借鉴。

上述观点或操作仅供借鉴,照此操作责任自负风险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