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大赢家如此赚大钱!

(2009-08-05 16:03:37)
标签:

股票

                 大赢家如此赚大钱!

(一)一棚论市谈股:

一棚今天一改前几天看空做空的观点,而在今天看多做多,操

做之后虽然遭遇大盘一波快速向下的打压,并且,对大盘的感觉还是迷茫不清,但对股票的感觉似乎也无大错了,震荡之余又想到了常常提到的“大赢家”,他无论在何时什么情况下都能沉的主气,非常值得学习。大赢家有三大绝招,第一招是买套两成捂住大牛股,第二招是买入连续涨停的股票,第三招是亏小钱赚大钱。

亏小钱赚大钱这一招,是要丰富的阅历深邃的洞察力和超强的心理素质的,而且还要经商与炒股两条腿走路两不误,资金在实业和股市间灵活巧妙的转换腾挪,这是一般人难以做到的,由此每轮牛熊市冷暖交替的循环过程中都能达到小亏大赚的目标,难度就非常大了,这一点此后再谈。

买入连续涨停股票这一招,也不是随时随地都可以做的,是需要对行业板块冷暖轮换以及龙头品种有一个长线跟踪和透彻把握的,并且,这一招也只不过是作为主要盈利手段之外的一个补充和辅助,不能苛求将其作为主要的盈利手段来经营运作全部资金,这一点也做此后再谈。

那么,主要手段还在于“买套两成捂住大牛股”,这是我们一般人很容易做到却最终没有做到的,试问,股市之中哪个股民没有挨过套?甚至许多人都曾被深度套牢过的,为什么同样是吃套,多数人都亏掉了,却只有少数人赚大钱呢?原因就在于,一个是对自己买入的股票没有做中长线分析和跟踪,然后在洞悉其中长线趋势后买入捂住,多数人是一旦买入吃套后就慌乱的止损,有的甚至在套牢到两成时反而割肉了,而割肉时概率较大的却是阶段性中继性的一个底部。

过去,一棚与大赢家有过很多次争论,说实话,一棚觉得大赢家的技术差太远,其实,大赢家也根本不懂多少技术的,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一棚感觉他这种不懂技术的悟性,恰恰就是掌握了技术的精髓,就能够做到深套20%而心态平静的捂住,最终大多捂出了牛股。

俗话说:跟着啥人学啥人,跟着行家学绝技,那么,一棚感觉大赢家的绝技主要在于能够主动买套捂牛股,当然,他每次预期自己买入要套20%的心理准备,却往往阴差阳错的导致他买入后,三成情况是买入就吃套——尤其是牛市初期,三成情况是买入之后就上涨甚至是连续涨停,三成情况是经历较长时间的横盘震荡的蓄势后才大涨,一成情况是买入后深度套牢捂成大熊股——牛市末段。但牛市末端至熊市初期,大赢家往往能够警觉而将大部分资金转移到实业中去,从而锁定利润逃避风险,以便行情转暖后再度腾挪入市。

其中,关键的一条就是对自己买入股票之股性的深刻参悟,要点之一就是纵横的价格比较,一旦吃准看透,买入之后短线的波动震荡就根本不去在意了,无论是连续涨停还是吃套下跌或是长久横盘粘糊,都能心态平和的面对。有时炒股票也很怪,怕吃套往往多遭遇吃套,想追涨停大多追不上涨停板,想快速上涨大多会遭遇震荡粘糊,其实,我们买的股票大多相似,但心态和理念不同,效果就不同。

今天,一棚试图从大赢家的思路角度来阐述一些观点,有很多不妥之处,也不可能说透彻,古代先贤哲人说:道可道,非常道。

今天上午一棚举例分析的几只股票,盘中有的上涨有的下跌,但其中有个规律值得推敲:无论大盘股还是小盘股,只要阶段高点与阶段低点落差接近或小于100%的,往往容易出现突然急拉现象,诸如600107601333,虽然是短线现象,但它可能预示着的是中长线剧烈震荡上攻的趋向,这其实就是牛市过程中的比价效应在起作用了。

(二)一棚忠言常谈:

一棚上述的分析预测不一定对头,甚至会与实际南辕北辙大相径庭,但不管对错都是需要先预测一番的。古人说“凡事预则立、不预则废”,关键还在于预测之后该怎样对其因变制变随机应变。从这个意义上说,不预测是不行的,完全拘泥于预测也是不行的,预测只是一个桥梁——只属于自己的独木桥,怎样通过这个独木桥走到赢家的彼岸,那就需要炒股的技巧和艺术了,也就是一套功夫功力:随心所预的权变功夫,临机应战的审慎功力。

 还是那几句老话:分析与预测要截然区分对立统一,分析预测可以随心所预海阔天空,实战操作却必须机敏审慎善于脑筋急转弯,并且需要看懂就动,看不透就坚决静忍不动,临战前要将好与坏的可能性尽量考量充分,更要考虑最坏的可能性,并相应的谋措制变方略,尤其是关于“三止原则”的变通活用不可偏废,那可是保全资金以便再战的最根本手段。

    上述观点是一棚真实想法,仅供参考,照此操作,责任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