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最宜抄底的时机在那里!

(2009-01-08 19:30:59)
标签:

股票

                 最宜抄底的时机在那里!

当市场从顶部回落之后,尽管回落过程中有反弹反抽,但这些反弹反抽往往被人们当做底部来抄,往往就是一路抄底一路亏损。

这种一路抄底的最终结果与顶部套牢直到底部的结果差不多。所以,过程中频繁抢反弹不是好办法,大多也确实是赢少输多得不偿失。

看来,只有静忍持币跟着感觉走,等到多数人已经没有资金没有精力没有心气再折腾时,真正底部才可能出现。那么,这个真正底部或许很远或许很近,不管远近却总要以大多数人付出代价为标志。

那么,一棚从技术分析的角度感悟的是:

预期的底部已经不太遥远,或许已经进入倒计时阶段。

一旦多层次多角度的技术都揭示某一个时空非同寻常,那么,这个时空就值得高度关注并全力一搏,尤其切记顺风使尽帆的道理!

依据上述感悟而超前看到的机会点就是春节前后两个交易周的敏感时间段,潜藏着绝好的短中长线共振性的机会点。

这样的机会点首先从中期技术指标中显现出来,那就是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的趋向指引。请看如下历史瞬间:

(1)1993年3月31日,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死叉时恰好给出阶段底部最低点(见下图1)。

 

最宜抄底的时机在那里!

 

 

(2)1996年9月16日,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死叉时恰好对应阶段底部低价区域(见下图2)。

 

最宜抄底的时机在那里!

 

(3)1998年1月13日,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死叉时恰好给出阶段底部机会点。

(4)1998年3月26日,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死叉时恰好给出阶段底部启动点。

(5)1999年5月17日,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死叉时恰好给出5.19行情大底的最低点(见下图3)。

 

最宜抄底的时机在那里!

 

(6)2000年9月26日,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死叉时恰好给出阶段底部最低点(见下图4)。

 

最宜抄底的时机在那里!

 

(7)2002年1月14日,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死叉时恰好处于阶段底部构成前加速下跌关键当口,随后买入到29日赢率越来越高。

(8)2005年10月28日,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死叉时恰好给出阶段底部最低点(千点复合式大底阶段),并且是非常重要的大底(见下图5)。

 

最宜抄底的时机在那里!

 

(9)2006年8月21日,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死叉时恰好给出阶段底部次低点,也就是局部三重底之启动震仓底,是很好的买点机会(见下图6)。

 

最宜抄底的时机在那里!

 

(10)2007年7月20日,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死叉时恰好给出阶段底部启动点,当日开盘时呈现的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死叉现象没,在当日收盘后因为长阳拉起,而演变为两线略微分离状态。

(11)2008年11月28日,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死叉时恰好给出阶段底部最低点(见下图7)。

 

最宜抄底的时机在那里!

 

(12)2009年1月?日,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死叉时,再重点关注仔细推敲精准定位买点机会,此前的异动根本不必关心,可以养精蓄锐闲情逸致的积聚精力和资金,准备时机出现时倾囊全力一击(见下图8)!

 

最宜抄底的时机在那里!

 

一棚预期:

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死亡交叉的时间肯定不会比1月22日早几天,但也绝不会比之晚了,因为,这些技术因素还与前面诸多文章论述的时间与空间的定性、定量、定向问题紧密环扣,从而就超前的预示和指引着一个趋势历经诸多异动而指向春节前后承前启后的两周里,春节前最后一个交易周是为启后的关键时刻,春节后的第一个交易周是为承前的关键时刻。

30日均线与60日均线交叉的技术趋向指引外,还有三大核心技术没公开,届时会一并展示,从而朋友们信心百倍勇抓大机会!

 

那么,暂时不抢反弹和反抽是因为眼前的反弹反抽难以把握,暂不抄底是因为底部机会不会这么简单的就送到我们面前的,那么,此前一棚的固有观点和预期,就依然有如期实现的可能,如此,后续时间和空间上就还有一定的距离,这个距离不可小视其杀伤力,所以,不可因小失大。

说一千道一万,还是那几句话奉劝朋友们:

静心忍性持币静观是好策略,忍到一定时候好运就会来!

这个好运或许真的能够在腊月二十七八展现到我们面前!

以上文字是一棚真实观点,谨供参考,责任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