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两千一之下的战略战术!

(2008-09-13 16:33:39)
标签:

股票

                     两千一之下的战略战术!

本周大盘收盘已经收在2100点之下,这是一种方向性信号:

就是说一棚给予期望的2100点尚不能支撑一棚预期的九月强劲反弹,这是在周四开盘半个小时之后从自己买入的各股和一些决定性股票中感觉到的,所以,当时就紧急纠错从做多立即做空,并及时写博发文来做一点补救性的友情提示,也想到了会再度引来如潮骂声!

一棚自7月以来的几次操作已经无可辩驳的说明一个问题:不是技术问题、不是战术问题,而是这个股市到目前从战略上讲已经不适合套利交易者来操作了,因为2100点以下已彻底走入沼泽地带,强行操作者可能是十人九亏,不亏者可能早晚也要亏!这个过程可能还要持续一段时间,大致要看到两个月后的11月以后了。

其实,7月维稳行情的参与,一棚7月21日上午介入,30日上午退出,从指数到角度上讲是盈亏持平,交易结果是刚好够手续费,但在各股的操作上却是实际亏了手续费,微亏。

从7月30日空仓出局后,依据自己的技术分析是应该等到9月8日前后2100点再说了,但8月6日在大盘跌到箱体下沿时,因为赌奥运开幕的一个维稳反弹就再度杀入,8月7日感觉不太对劲出了一半留一半,于是,8月8日奥运开幕当天持半仓股票就遭遇了资金快速缩水的惨剧,8月11日开盘杀出时半仓股票已经惨亏一个多板。

假如没有8月6日的贸然杀入,而是在7月30日出局后静忍到9月10日再介入买股,那么,实际亏损要小很多,但依然是一种难赚必亏的局面,只不过是亏多亏少的问题。

既然是操作就要亏,那么,就很说明问题了,不操作就是赢,一操作就意味输,输赢的微妙就在于审时度势定断是静忍还是动作。

目前市道与4.24之前截然不同了,4.24行情一棚幸运的赢了不到两个板,7月开始至今的几次操作下来总共亏了不到两个板,盈亏已经抵消了,三止的原则掉过来说就是:损止、赢止、平止。

什么意思呢?就是根据自己的盘面感悟和实战感觉来及时调整自己的战略战术,或停止损失继续延伸、或停止盈利慢慢被吞吃、或停止平局态势下向亏损危局发展。

现在就是有必要调整自己的战术战略的时候了:必须三止。

当然,目前三止原则是只适用于套利短炒者,而深套者就是无为而治了,也就是死死捂住股票,等待那种大行情到来以后再说了。

那么,大行情什么时候能够到来?

今天一棚就对近些天的技术分析做一些修正如下:

(1)从形态上讲,随后大盘将可能走出滑落延伸的浪型,这个过程中每次反弹的空间拓展性和时间持续性将更差,将可能是熊途末路一步到位的模式,一旦熊市走到尽头将是类似于1992年12月、1994年8月、1999年5月、2002年2月等井喷式反攻。决不会是延续好几年的大熊市。预期大盘在11月中下旬将能够在更低的区域突然转势而凌厉向上。这是一种熊市调整到牛市启动的承前启后模式。

(2)还有一种牛熊承前起后的模式,假如下周开始于2000点引发强劲反弹,那么,也仅仅是一周激情,随后,大盘还将再度回落并寻新低,若此,大盘将在12月上旬左右能够构筑大底而启稳。

一棚预期单边滑落延伸浪的概率较高,这一点做点更正,就是2100点之下虽然是步入死市特征,但构成大底的初始时间不是延长到明年,而是提前在11月就可能引发反转,依如1994年8月或1999年5月井喷行,至少是可以预期类似于2002年2月启动的强势反弹行情的。

届于这样的分析判断,那么,战略上就是两个月内不再开仓做多操作,即使是2000点有强劲反弹也不参与了,7月到9月期间的操作失误是很好的教训,大势不可违逆,不操作就等于是赚钱了。

而战术上就是细节问题了,无非是应对两种可能:

面对第一种V型直落式的下跌延伸浪型,就是等待11月上中旬的盘面变化,那样,可能就是在下11月上中旬下破1800点之后显现巨大的机会(不排除直逼1600点极端情形)。

面对第二种W型平行式的横震延伸浪型,就是等待12月上中旬的盘面变化,那样,可能就是在下12月上中旬下破2000点之后显现巨大机会(不排除短暂跌破1900点情形)。

这样确定战略战术,今后的事情就好办了,无非是至少再等两个月,不管期间有没有反弹,也不管期间的反弹是强劲是疲弱,都不理会不参与,只要熬过了九月十月,那么,到11月份就初露端倪了,判断与把握就会容易的多,胜算就也就可能更增加几分了!

上述分析,还会在随后行情演化中不断结合实际做适当灵活的修正,但静待11月的局面明朗清晰化,是无为而治的上策。

以上分析预测是一棚真实想法,谨供参考,责任自担!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