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周K月K年K线透视红九月!

(2008-08-30 14:54:51)
标签:

股票

                   周K月K年K线透视红九月!

红九月似乎没有太大悬念,而悬念就在于红九月如何开局和如何收场,最终会引来怎样的结果?

一棚预期大盘红九月依然是熊市途中的超跌反弹,9月反弹将可能会勉强站到5月均线在9月所处的2700点之上。

但9月之后10月开始,大盘依然可能要回落到5月均线之下,并由此再度被5月均线压制着一路下滑,直至2008年12月到2009年1月,才可能最终结束熊市。

从月K线图中看,似本轮超级熊市一路下跌10个月都始终没有向上站上过5月均线的情形,历史上只有一次,就20056月之前的大熊市,另一次是19948月之前的大熊市也有一点相似,但三次超级大熊市都有一些类似可比之处。

下面就从周K线、月K线、年K线多重角度试做比较推测:

(一)月K线趋势与形态比较和猜想:

(1)1993年5月大盘彻底掉落到5月均线之下后,直至第7个月的1993年11月才冒头拱到5月均线之上来,就象潜水很久者突然冒出水面来换口气,然后12月继续潜到5月均线之下,随后,被5月均线一路压制向下的态势一直持续到1994年7月,才见到大底最低点325点而结束大熊市,从而,使大盘在总体被5月均线压制15个月后引来大行情。

(2)2004年4月大盘彻底掉落到5月均线之下后,直至第11个月的2005年2月才冒头拱到5月均线之上来,就象潜水很久的突然冒出水面来换口气,然后3月继续潜到5月均线之下,随后,被5月均线一路压制向下的态势一直持续到2005年6月,才见到大底最低点998点而结束大熊市,从而,使大盘在总体被5月均线压制15个月后引来大行情。

(3)2007年11月大盘彻底掉落到5月均线之下后,直至第10个月的2008年8月依然没有能够冒头拱到5月均线之上来,潜水这么久的还没有冒出水面来换口气,预期到9月份将能够第一次冒头拱上5月均线之上来,然后将继续潜到5月均线之下,被5月均线一路压制向下的态势,将可能一直持续到2009年12月到2009年1月期间,才可能最终见到大底最低点而结束大熊市,若此,大盘在总体被5月均线压制下的熊市格局也将可能要持续15个月左右。

(二)月K线与大均线共振规律之比较:

(1)2005年2月大盘就是连续在5月均线之下运行了11个月时,在1份月大盘收盘价与5月均线具有了11%的乖戾率情况下,引发2月反弹并一举站上了5月均线之上。

(2)目前情形与之类似,2008年9月大盘就是在5月均线之下连续运行了11个月时,在8份月大盘收盘价与5月均线具有了12%的乖戾率情况下,引发9月反弹并一举站上了5月均线之上,可以期待。

(三)周K线与大均线互动共振规律特点之推测:

(1)2005年2月第一周,大盘的50周均线(一年线),与75周均线(一年半线)死亡交叉,该周大盘拉起周阳线,并由此引发月K线图上的2月份大盘拉出中阳站到5月均线之上的事实。

(2)2008年9月第一周(下周),大盘的50周均线(一年线),与75周均线(一年半线)死亡交叉,预期该周大盘将可能拉起周阳线,并由此引发月K线图上的9月份大盘拉出中阳站到5月均线之上的事实。

(3)历史上,大盘在50周均线与75周均线交叉之际,往往引发局部异动或成底或成顶,若大盘当时处于上升阶段,则成顶概率高,若大盘当时处于下跌阶段,则成底概率高,只不过,类似的成底的情形大多是先抑后阳在当周拉出下影周阳线,也就是说该周初当有最后一跌甚至还要再创新低,但目前情形似乎大盘难以再创新低了,那么,下周也就是九月第一周就要看周一大盘具体动向,以定进退策略。

概论综述:

(1)九月总体呈现反弹态势,而关键要点在第一周,若第一周按常规特点出牌,那么,将会有个再创新低动作,若此,机会点当在下周三左右,若下周不再创新低,则机会点当在下周一下午。所以,下周一之动向格外值得关注,无论涨跌,都要细看量价变化。

若大盘在下周一二能够按常规出牌向下低探先抑,那么,机会就很好,但这种情形只占50%概率,是可遇不可求的事情,所以,实战看盘还须顺其自然因变而变,若看不懂搞不明白就不如静观待机静忍待变.

(2)9月的机会仍然是逢高减仓和盲点套利的性质,9月之后的股市将可能还要经历一段严冬季节,也就是一棚前文曾论述的《备足粮草,准备过严冬》,千万不要因为红九月而忘记后续残酷风险。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