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三周内试看大盘与循环新生线共振

(2007-06-06 07:38:11)
 

大盘自从2005年10月28日这周向下跌穿20周均线创出阶段性底部最低点1067点后,大盘就形成了一个大周期逐波上行的大牛市行情,其漫长的牛路过程中,虽有几多跌宕起伏,但总体趋势是向上的,这个总体向上的大趋势,又可以分割为五个形态各异的向上波段,而这五个向上波段,如果在周K线图中去查看,可以简单的用两条大周期均线来界定,那就是10周均线与20周均线,10周均线被笔者称之为波段救命线,20周均线被笔者称之为循环新生线。我们不妨从五次波段行情中推查大盘与两条均线互动共振构筑阶段性中继底部的规律特点上,来探询本次超常暴跌后的大盘演化轨迹。

(1)2005年10月8日这周,大盘在向下跌穿20周均线的当周,就宣告了前面一个上升波段与下面一个上升波段的交替下界过度的转换完成了,并由此展开了一波上攻行情。

(2)2006年3月10日这周,大盘在向下跌穿10周均线的当周,就宣告了前面一个上升波段与下面一个上升波段的交替下界过度的转换完成了,并由此展开了一波上攻行情。

(3)2006年8月11日这周,大盘在向下跌穿20周均线的当周,就宣告了前面一个上升波段与下面一个上升波段的交替下界过度的转换完成了,并由此展开了一波上攻行情。

(4)2007年2月9日这周,大盘在向下跌穿10周均线的当周,就宣告了前面一个上升波段与下面一个上升波段的交替下界过度的转换完成了,并由此展开了一波上攻行情。

(5)2007年6月5日本周,大盘在向下快速深幅跌穿了10周均线的本周二(昨天),在下探即将接近20周均线时,引发了巨幅震荡的单日反弹,反弹的收盘价尚没有站上10周均线。从今天的局部形态的周K线图看,大盘尚处于上有10周均线下有20周均线的一个宽幅区域内,等待方向性选择,那么,大盘是借助昨天向上反弹攻势之惯性一举向上收复10周均线,并进一步向上拓展空间,还是继续再度回落向下寻找20周均线的支撑,然后再拉起一波向上的大行情呢?或变异出其它的波段形态?似乎大盘正在做一个局部的方向性的抉择。

如果认真的对照推敲上述五组现象的特征规律,那么,相信朋友们一定见仁见智的,肯定看法不一。那么,笔者就将自己的一点见解发表出来,供朋友们借鉴参考:

(1)大盘最终还要向20周均线回归,这是市场交替法则的自然作用力,交替法则催生了(1)和(3)的大致相同,就是20周均线支持一波上攻行情,支持(2)和(4)的大致相同,就是10周均线支持一波上攻行情,那么,依循交替法则,应该是(1)(3)(5)相类似,就是最终都要依托20周均线的支撑再拉起一波大行情,或者(5)走出变异甚至失败的行情,必须未雨绸缪提前考量。

(2)在(1)(3)(5)中又要依循交替法则,就是(1)(5)的运行方式可能类同,即都是一步到位的从阶段性顶部回落开始,过程中在日线图上,就是伴随硬着陆和软着陆交替方式的向90日均线回归,在周线图中就是完全的硬着陆的几乎一步到位的向20周均线回归,当然,(1)(5)在周K线图中的硬着陆的方式,要比(3)的方式更具有短痛的特征,所以,短线杀伤力更大,但迷惑性要比(3)小些,因为,它们更简捷。

总结:大盘着陆的方式,类同(3)的曲折可能性的概率偏小,类同(3)的简捷性可能性的概率偏大,在两种可能性都依然存在的前提下,首要的是尽量规避类同(1)的那种硬着陆的最后一跌的杀伤力。为此,我们还须静观待变,这就是笔者昨天提到的须《静观三日,防大盘二次探底再创新低》的考虑,也是笔者做此文《三周内试看大盘与循环新生线共振》的依据,更是笔者昨天上午临时决定《周二紧急纠错》的内心隐忧之所在。

 周二笔者临阵变更主张,在许多朋友看来很可笑,但更多的朋友给予理解,笔者现在都能淡然处之,但笔者是站在“短线机会若有异变,必须服从中线趋势的指导的原则”的角度来处理问题的,当中线趋势有诸多变数时,首要的是考量其最坏可能。尽管笔者愿望是好的,奢望在下跌途中,以笔者自己的操作分析为参考,来抛砖引玉的让朋友们少损失点,多弥补点,但,在一些朋友身上却事与愿违,尤其在大家似无乌合之众意见分歧资金分散的态势下,不犯误导朋友的错误才怪呢!当笔者看到这么多朋友因为参考了笔者的意见而操作失误后,笔者的心理压力骤然增大无穷倍,既感到事情严重,又感到事态重大,于是,我的心态逐渐乱了,心乱者必败!所以,笔者今天休息一下,要好好反思,通盘考虑一些问题。

关于笔者的观点,谨供朋友们参考借鉴。

目前笔者空仓观望。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