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县的历史渊源
(2022-11-14 10:56:17)博爱县的历史渊源
魏美智
博爱县位于河南省西北部的太行山南麓,豫晋两省交界处,隶属于焦作市管辖,全县面积435平方千米,人口40万,下辖5镇2乡2街道办事处,204个行政村。
博爱县是焦作地区历史上最辉煌,历史文化最深厚的地区之一。夏朝隶属覃怀地,
商代属畿内地,周属古苏国,战国时先后隶属郑、晋、魏、韩国。域内有三大古城。一是冀州古城与殷商古都城。内都古为殷商都城,城墙周长九里十三步。《天工开物》:“天子之城九里,高九仞;公侯方七里,高七仞;侯伯方五里,高五仞;子男方三里,高三仞。”仞,古代计量单位,一仞相当于周时的八尺或七尺。周尺一尺约合二十三厘米。九仭相当于现在的15米左右。内都城城墙长九里十三步,符合天子之城九里的条件。内都古城墙是我国历史上存在时间最长的古城墙。暂时从商汤到建国初期,其都城实体一直存在。殷,甲骨文写为衣。郭沫若认为:
秦始皇东巡建立武德县,博爱地域隶属于山川郡武德县,郡治在洛阳。项羽分封十八个诸侯王时,封司马卬为殷王,博爱地域属殷国;汉高祖灭殷建立河内郡,属于河内郡,先后属安昌、平皋县(治所武德镇、北平皋)。据《金伞山万寿观刘自然赞》碑记记载,西汉时属安昌县。东汉属河内郡,郡治在今武陟县老城村。三国时属魏冀州河内郡,郡治在武陟县老城村,西晋属河内郡,郡治在武陟县老城村,东晋属司州河南郡,郡治在洛阳。《北魏·地形志》云,武德郡有中都城,今为内都村。北魏时隶属武德县。唐武德三年(620年)设太行县,县治清化镇,武德四年废太行县并入河内县。唐代河内县实行一县两治,河内县管辖河内县、武德县二县。《青州副使裴濠墓志铭》载,博爱地域为河内武德县。元、明、清属怀庆府河内县。民国二年(1913年)河内县更名为沁阳县。民国十六年(1927年)8月冯玉祥主豫时,根据吉鸿昌将军的呈请,将沁阳县东北部丹河以东四乡一十五图和崇下乡四图的部分村庄划出,增设博爱县,县治清化镇,直属河南省辖。1938年至1945年日军侵占博爱时改为清化县,日本投降后,恢复博爱县。1949年8月平原省建立,属平原省新乡地区辖。1952年平原省撤销,属河南省新乡地区辖。1954年归焦作市辖。1960年10月并入焦作市,取消博爱县建置,设城关、阳庙、金城、界沟、红旗人民公社。1961年9月恢复博爱县建置,仍归河南省新乡地区辖,“文革”期间一度有红卫县之称,随又恢复博爱县。1983年9月1日后归焦作市辖。
焦作地区是世界化学的发源地。在金伞山万寿观修道的魏伯阳被称之为世界化学之父。魏伯阳,本名魏翱,字伯阳,道号云牙子,祖籍浙江上虞人。东汉时期黄老道家、炼丹理论家,道教丹鼎派的理论奠基人,尚书魏朗之子。魏朗为河内太守时随父来到河内,参与修筑上秦河工程。魏伯阳无意官场,在柏山金伞山万寿观修道。所著的《周易参同契》,五行相类,共三卷,是现存最早系统阐述炼丹理论的著作,是一部用《周易》指导古代炼丹术及炼丹古书,被后世奉为“万古丹经之王”,在世界科技史上也占有重要地位。美国、英国、前苏联等国教科书和百科全书中均提及此书并有译本,英国学者李约瑟在《中国科学技术史》中更称它为“世界化学之父”。魏伯阳的后代分布在博爱、沁阳、武陟、济源、孟州等地。
博爱是联系豫西北晋东南的重要通道,是晋煤外运的咽喉要道和主要集散地。郑太、焦枝、侯月三条铁路在县城北部交汇,月山车站是华北地区大型铁路编组站之一,是以晋煤外运为主的亿吨货物通道。博爱地处中原城市群“1小时经济圈”,三条高速、四条省道、五条铁路贯穿全境。2020年底太焦高铁将全面贯通,博爱站建成投用,博爱县将迎来高铁时代,区位优势、交通优势更加凸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