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爱的古代名将

博爱的古代名将
魏美智
殷王司马卬
司马卬:(?一一前206年)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人。祖籍无极里(唐村)。他的母亲讨饭到了孝敬村生下了他。及长大,参加了赵国的军队,从一个士兵,成长为赵国的偏将军。楚汉战争的时候,因为“定河内,数有功”被项羽封为殷王,“王河内,都朝歌。”为了孝敬母亲,给母亲一个安定的环境,他在故乡孝敬附近大兴土木,修筑王城。王城分内城和外城两部分,外城城墙的周长九里十三步。北到博爱县的赵郭,南至温县的徐堡镇,西至孝敬,东至东良仕。城墙高约12米,厚10米,城外有护城河。内城以现在的内都村为中心,城墙规格与外城墙大致相同。现在,内都村仍存有城墙的残迹。公元206年,项羽以陈平为武信君,击败司马卬,司马卬投降项羽;过了不久,汉王刘邦使魏王豹将兵又一次攻下河内,俘虏了殷王司马卬,建立了河内郡。司马卬对他的母亲非常孝顺,无论他在赵国当将军,还是他当了殷王以后,每次战斗间隙,他都抽出时间回来看望他的母亲;及至母亲去世,他还经常回来祭奠母亲。每次回来祭奠,行至扒庄一带,他都要下马先叩几个头,然后步行至他母亲的坟墓前祭奠。他的行为感人至深,后人把他下马叩头的地方命名为爬庄,把他住的村庄命名为孝敬里。最近,孝敬镇将司马卬的故事编成豫剧《孝敬里》,让司马卬的孝敬老人的高尚品德万古传颂。
征西将军司马钧
司马钧,字叔平,河南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人,殷王司马卬的八世孙,晋宣帝司马懿的高祖父。汉安帝时任征西将军,军事才能出众,后在狱中自杀而死。
元初二年秋天,朝廷派屯骑校尉班雄驻守三辅,派左冯翊司马钧行征西将军,统领右扶风仲光、安定太守杜恢、北地太守盛包、京兆虎牙都尉耿溥、右扶风都尉皇甫旗等人,共计八千多人,与护羌校尉庞参率领七千多羌胡兵,和司马钧分道并进,向北攻打羌族先零部落首领零昌。庞参的军队到勇士(地名)东面,被杜季贡打败,因而率兵撤退。惟独司马钧等攻占丁奚城,大获胜利并得到很多战利品。杜季贡率领人马假装逃走,司马钧命令仲光、杜恢、盛包等人不要追击,免中敌人之计,部队收割羌人的庄稼,断其辎重。仲光等人不听号令,不听司马钧的节制调度,致使部队分散深入,进入羌人埋伏圈,羌人将他们拦腰截断,仲光等人全部战死,三千多人被杀。司马钧对他们的违反军令的行为非常愤慨,赌气而不去援救。司马钧因此犯罪被征召,在狱中自杀。
大将军司马懿
司马懿(179年—251年9月7日 ),字仲达,河南省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人。司马懿的十二世祖司马卬随项羽灭秦,被封殷王,建都河内。刘邦改为河内郡,司马家族世代居住在此地。司马懿的高祖司马钧为汉安帝时的征西将军,曾祖司马量为豫章太守,祖父司马儁为颍川太守,父亲司马防为京兆尹。司马懿是司马防的次子。
司马懿是三国时期魏国政治家、军事谋略家,西晋王朝的奠基人。
曹操封魏王后,以司马懿为太子中庶子以佐助曹丕,帮助曹丕在储位之争中获得胜利。曹丕临终时,令司马懿与曹真等为辅政大臣,辅佐魏明帝曹叡。明帝时,司马懿屡迁抚军大将军、大将军、太尉等重职。明帝崩,托孤幼帝曹芳以司马懿和曹爽。曹芳继位后,司马懿先是遭到曹爽排挤,迁官为无实权的太傅。正始十年(249年),司马懿趁曹爽陪曹芳离洛阳至高平陵祭陵,起兵政变并控制京都洛阳。自此曹魏军权政权落入司马氏手中,史称高平陵之变。司马懿善谋奇策,多次征伐有功,其中最显著的功绩是两次率大军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和远征平定辽东。对屯田、水利等农耕经济发展有重要贡献。嘉平三年,司马懿病逝,享年73岁,谥号宣文。次子司马昭封晋王后,追谥司马懿为宣王;司马炎称帝后,追尊司马懿为宣皇帝,庙号高祖。
毛泽东说:司马懿是个了不起的人物,历来说他坏,我看有几手比曹操高明。
大将军司马师
大将军司马师:字子元,河内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人。出生于公元208年
司马师沉着坚强,雄才大略,高平陵之变后,以功封长平乡侯,旋加卫将军。司马懿死后,以抚军大将军辅政,独揽朝廷大权,次年升为大将军。掌权后,他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
司马师也有卓越的军事才能,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
嘉平六年(254年),魏帝曹芳与中书令李丰等人密谋除司马师,事情泄露,司马师杀死参与者,迫郭太后废曹芳,改立高贵乡公曹髦为帝。次年,亲自率兵平定毌丘俭、文钦之乱。回师途中病死,年四十八,谥号“忠武”。后被追尊为晋景王。西晋建立后,被追尊为景皇帝。司马师是个孝子,司马师母亲去世,司马师为她守丧,获得孝子之名。
司马师为人沉稳,司马懿将“高平陵之变”计划告诉司马师与司马昭后,司马昭担心得整晚都睡不着,而司马师却像平常一样安睡。事变当时,司马师亲自率兵屯司马门,控制京师。事成后,被封为长平乡侯,加卫将军之职。嘉平三年成为抚军大将军,嘉平四年,升为大将军,
司马师军功卓著。嘉平五年,吴国太傅诸葛恪派遣二十万大军包围合肥新城。司马师派司马孚督诸军二十万防御。与敌军打持久战,司马师命令诸将以高垒来对待,诸葛恪相持数月,兵力力竭,死伤过半。司马师命文钦督遣精锐部队断诸葛恪的退路,毌丘俭等将断后。诸葛恪惧怕而遁逃,文钦上前大败敌军,斩首万余人。
司马师掌权后,制定选拔官吏的法规,命百官推荐贤才,整顿纲纪,使其各有职掌,朝野肃然。军事上,司马师也有卓越的才能,他曾用计于新城之战击溃吴国诸葛恪的大军。并指挥平定“淮南三叛”中的毌丘俭、文钦之乱。
大将军司马昭
司马昭:字子上,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人,西晋王朝的奠基人之一。为晋宣帝司马懿次子、司马师之弟、晋武帝司马炎之父。
司马昭早年随父抗击蜀汉,多有战功。累官洛阳典农中郎将,封新城乡侯。正元二年,继兄司马师为大将军。甘露五年,立曹奂为帝。景元四年灭亡蜀汉,受封晋公。次年,进爵晋王。甘露元年正月,司马昭加大都督职衔,允许“奏事不名”。六月,晋封为高都公,封地方七百里,加九锡,假斧钺,晋号为大都督,带剑穿履上殿。又辞让不受。八月十六日,加赐黄钺,增加封邑三县。
咸熙二年八月,司马昭病死,九月,司马昭被谥为文王。十二月,司马炎代魏称帝,国号晋,史称西晋;司马昭被追封为文帝,庙号太祖。
司马昭的功劳:
一、攻蜀战吴攻蜀:嘉平元年,蜀将姜维侵扰陇右一带,征西将军郭淮从长安出发抗拒蜀军,司马昭晋位为安西将军、持节,屯兵关中,调度诸军。郭淮在麴攻打姜维别将句安,长期不能决胜负。司马昭即进军占据长城,南向骆谷设置疑兵。姜维害怕,退保南郑,句安的军队断绝后援,率众投降。
二、镇反诸葛诞
甘露二年七月,司马昭携曹髦与郭太后一起东征,征发青、徐、荆、豫四州兵马,并从关中分部分军队,共同会师淮北。二月二十日,魏军攻城,当天城被攻破,杀了诸葛诞,夷灭三族。
三、灭蜀之战
司马昭征发四方之兵十八万,使邓艾从狄道到沓中进攻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从祁山出发驻军武街,断绝姜维的退路。姜维闻讯后率军退回,王颀追击姜维,在强川打败蜀军。十一月,蜀主刘禅投降。曹奂命司马昭以相国身份统摄朝政。
郭
郭默的妻兄一一同郡陆嘉用官米数石饷给了郭默的妻子,默认为这是违法的,准备杀掉陆嘉,陆嘉很惧怕,投奔石勒。郭默乃射杀了自己的妻子,以表明自己的无私。
郭默遣使谒拜谒刘琨(晋司空,都督并、冀、幽三州诸军事),刘琨任命郭默为河内太守。刘元海遣从子刘曜讨郭默,将河内围了三重,准备把他们饿死。郭默将自己的妻子作为人质,请刘曜籴给一些米,籴过米,郭默继续坚守。刘曜很恼怒,将郭默的妻子沉入河中,继续猛攻河内。郭默让他的弟弟郭芝向刘琨求救,刘琨认为郭默有点狡猾,留下郭芝而缓其救。郭默再遣人告急。当时,郭芝正出城洗马,使者强拉郭芝与他一起回来。郭默乃遣郭芝到石勒那里做人质,石勒以郭默多诈,将郭默给他的书信交与与刘曜。郭默使人伺得勒书,便突围投李矩。与李矩并力抗距刘曜、石勒。
太兴初,郭默与石匆交战失败,李矩的军事力量受到削弱,郭默深忧惧,解印授交给他的参军殷峤,对殷峤说:“李使君(李矩)待我甚厚,现在弃他而去,感到没有颜面当面致谢,三日以后,可告诉李将军我已经走了。”乃奔阳翟(新郑)。李矩知道后大怒,遣其将郭诵追郭默,追至襄城,追上了,郭默弃其家人,单枪匹马驰去。郭默至京都,明帝授他为征虏将军。刘遐卒,以郭默为北中郎将、监淮北军事、假节。刘遐故部曲李龙等谋反,诏默与右卫将军赵胤讨平之。
朝廷将征苏峻,惧其为乱,召郭默,拜为后将军领屯骑校尉。初战有功,到了六军败绩,遂南奔。郗鉴准备在曲阿北大业里作营垒,以分贼的势力,使郭默守之。苏峻遣韩晁等攻郭默很急,垒中颇缺水,郭默很害怕,分人马出外,乃潜从南门荡出,留人坚守。正好苏峻死了,围解,征郭默为右军将军。
默乐为边将,不愿宿卫,及赴征召,对平南将军刘胤说:“我能抵御胡人而不见用。右军主禁兵,若疆场有情况,被使出征,才始配给,将卒素质差,信誉不好,在这种情况下去与敌人作战,很少有不败的啊。现在当为官择才,如果人臣自择官,那不是乱了套吗!”刘胤回答:“你所论的事虽然有道理,但不是小人所考虑的。”开始,郭默被征抵御苏峻,到了寻阳,见刘胤,刘胤的参佐张满等很看不起郭默,明显的表示对郭默的鄙视,郭默常切齿。至是,与刘胤矛盾日深。有一天,盖肫对郭默说:“刘胤密有异图,与长史司马张满、荀楷等日夜计谋,反逆已形,惟忌郭侯你一人,说:当先除掉郭侯你,然后起事。你的祸将至,宜深备之。”默既怀恨,便率其徒候旦门开袭胤,遂入至内寝。刘胤尚与妾卧,默牵下斩之。出取胤僚佐张满、荀楷等,诬以大逆,传胤首于京师。
司徒王导惧怕郭默不可制,乃枭胤首于大航,以默为西中郎将、豫州刺史。武昌太守邓岳驰马告诉太尉陶侃,陶侃闻之,即日率众讨郭默,上疏陈述郭默罪恶。王导听了,乃收起刘胤的首级,诏庾亮帮助陶侃讨郭默。郭默欲南据豫章,而陶侃已至城下筑土山以临之。诸军大集,围之数重。陶侃惜默骁勇,想放郭默性命,遣郭诵去见郭默,郭默同意投降,而郭默的将领张丑、宋侯等害怕为陶侃所杀,故致进退,不时得出,攻之转急,宋侯遂缚郭默求降,即斩于军门,同党死者四十人,传首京师。
博爱县孝敬镇的坞庄村有坞王墓,墓高约10米,直径约12米。墓的西侧约50米有坞王妃墓两座,一南一北,两墓之间相距约30米。文革时,坞王墓和王妃墓均被红卫兵掘开。据知情者说,坞王和王妃均尸骨宛然如生,挖掘者心存胆怯,又慌忙掩埋。
镇西将军皇甫真
皇甫真【东晋】(310-约380),字楚季,东晋前燕人,祖籍安定朝那(今甘肃省平凉县),平吕护后,定居怀州北张茹镇,今博爱县金城乡张茹集村。少时聪敏,才华出众,弱冠之年,就入朝为官,曾先后官拜前燕辽东国侍郎、镇西将军、侍中、太尉以及前秦奉车都尉等职。
真体恤百姓,为官刚直,任平州别驾时,国内灾乱遍地,百姓劳瘁不堪,真奏请圣上宽减税赋,体息力役,从而触忤朝廷,被罢免官职。真性清俭寡欲,不营产业,从慕容评攻拔邺都(今河北省临漳县),虽珍货充溢,丝毫不取,仅收图册书籍。平素喜好吟诗属文,共著诗赋四十余篇。真怀奇略,足智善断,成为前燕托孤重臣。从慕容恪时,慕容根欲谋反为乱,真洞察此事,力请恪速决速断,铲除隐患,恪听其言,诛戮慕容根,避免了一次内乱。后野王吕护反叛,恪在恩诏和兵戈之间举棋不定,真力谏恪以兵戈平吕护,直陈“护九年之间,三背王命,揆其奸心,凶勃未已,”的不臣之心,建议“宜以兵处取之,不可复以文檄喻也。”恪采纳了他的意见,并封其为燕冠将军,讨伐吕护。凯旋后,拜为镇西将军。
前燕纲纪不存,奸佞当道,民不聊生,终为前秦灭。真从前秦符坚,封为奉车都尉。驰聘沙场,数岁而卒,葬于北张茹镇东南茔地。
李自成起义军制将军李友
李友:字佑,号友,庠生。今博爱县孝敬镇唐村人,生于明万历二十九年,崇祯十三年经李牟介绍参加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为将军。曾留守西安。
李自成败走出京城后,设计杀了李岩、李牟。身负重伤的李友,在部队行至山西时,脱离李自成起义军,翻山越岭逃到济源,在勋掌村找到了著名的伤科名医原崇仕,在原崇仕家养伤。后来原崇仕看李友人很不错,就将自己的独生女儿许配李友。
心意六合枪是李友的家传武功。明崇祯十三年,李友参加李自成农民起义后,根据实战经验和心意六合枪发在实战中的应用,创勇战心意枪法。
李友所创勇战心意枪法与心意六合拳的主要理论有:神拳身法、九要论、交手法、炼气秘诀、下炼金丹法、气法等。他总结的心意六合拳的十大真形:龙有搜骨之法,虎有登山之勇;马有盘地之力,鹰有捉拿之精;鸡有束膀之能,猴有纵身之灵;熊有喝血之勇,蛇有拨草之巧。燕有取水之灵,鸡有斗食之勇。至今被奉为经典。心意六合拳实战方法有八势进人法。进人,进,博爱方言:打人,拿捉的意思。使起掇抬手,来人倒退走。(掇,即太极拳的捧,心意六合拳的崩拳。)后跟是白各(白各,即胳手);眩沉走不脱。三打凤凰单展翅,来人多不济。后跟护心肘,来人必定走。四打流星去赶月,来人难走脱。六打是单鞭,来者有遮拦。扶起护头肘,是啥也难阻。举起翻天印,神鬼不敢进。他还将心意六合拳的动作简洁化:起手攒拳一着先,三个拆脚一横拳。回来立下势,白鹅亮翅左颠还。要知此拳名和姓,一概神拳在中间。《神拳拳谱》中还记载有千载寺历来传播的三套《调气炼外丹图注》,用功四十九字诀,《各手式》即心意六合拳对练。
李自成起义军大将军李牟
李
李自成起义军将军李仲
李仲在李自成起义失败后,在浙江避难期间,与友人讲述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历史,对宣扬李自成农民起义军的历史起到重大作用。
李自成起义军权将军李
李
李岩出生自博爱县(原河内县)唐村的一个文武世家。祖父李政德为武庠生,怀府开业羽箭行,济源煤业东家;叔祖李政修甲科进士,文武皆功;其父李春茂,字庭璧,号叶蓁,明万历贡生,精研孙子兵法,研创无极功、十三势枪
李岩是崇祯十三年经李牟“牵诱”参加李自成农民起义的,为李自成农民起义军中的制将军,也是农民起义队伍中的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他针对李自成的流寇主义和对待平民的凶残等不良倾向,曾经多次进行劝谏:“取天下以人心为本,请勿杀人收天下心。”
李岩给李自成提建议说:“欲图大事,必先尊贤礼士,除暴恤民。今虽朝廷失政,然先世恩泽在民已久,缘岁饥赋重,官贪吏猾,是以百姓如陷汤火,所在思乱。我等欲收民心,须托仁义。扬言大兵到处,开门纳降者秋毫无犯。在任好官,仍前任事,若酷虐人民者,即行斩首。一应钱粮,比原额只征一半,则百姓自乐归矣。”并密遣党羽扮作商贾,四出传言:“闯王仁义之师,不杀不掠。”又编口号使小儿歌曰:“吃他娘,穿他娘,开了大门迎闯王。闯王来时不纳粮。”又云:“朝求升,暮求合,近来贫汉难求活。早早开门拜闯王,管教大小都欢悦。”李自成听从了李岩的建议,整顿军纪,严明法治,“军令不得藏白金,过城邑不得室处,妻子之外不得携他妇人,寝兴悉用草布幕绵”“马腾入田苗者斩之”。 “军令有犯淫劫者立时枭碟或割掌,或割势。”李自成的起义军经过整顿,军纪严明,受到百姓的广泛欢迎。“饥民从者日众。”
李岩劝李自成做的第二件事就是“均田免税。”按照现在的说法就是进行土地改革,使农民重新获得土地。明朝末年,官僚、地主阶级采用巧取豪夺的方法,霸占了大量土地,大批农民的土地被大地主、大官僚的兼并,导致失去土地的农民流离失所,生活陷于绝境。“均田”的口号提出之后,义军所到之处使农民又重新获得土地,改善了农民的生存条件,改变了农民的悲惨命运。
三是对前明官员实行区别对待的政策,分化瓦解前明王朝力量,遏制前明王朝残余势力的反抗与反扑,保持新政权在政治上的稳定。
李岩在义军中,打仗并不是很多,但每战必显示了军事家的本色。郭沫若先生在《甲申三百年祭》中对李岩在军事方面的才能颇为称赞。说:他究竟立过些什么军功,打过些什么得意的硬战,史籍上没有记载。但他对于宣传工作做得特别高妙,把军事与人民打成一片,却是有笔共书的。自十三年以后至自成入北京,三、四年间虽然有过几次大战,如围开封,破潼关几役,但大抵都是‘所至风靡’,可知李岩的收揽民意,瓦解官兵的宣传,千真万确地收了很大效果。”
野王中郎将司马孚(魏)
司马孚:字叔达。河南博爱县孝敬镇孝敬村人。建安中选为平原侯植文学掾,迁太子中庶子。魏受禅,转中书郎,迁给事黄门侍郎,加骑都尉,出为河内典、农中郎将,赐爵关内侯,转清河太守。明帝即位,迁度支尚书。齐王时除尚书右仆射,进爵昌平亭侯。迁尚书令,进爵长社县侯。加侍中,迁司空,代王凌为太尉。高贵乡公时转太傅,陈留王时封长乐公,武帝受禅,封安平王,进拜太宰,持节、都督中外诸军事。泰始八年薨,年九十三,谥曰献王。
他是晋宣帝司马懿的得力助手,被称为司马家的定海神针。司马氏几次废立皇帝,他未参与谋划。司马师、司马昭、司马炎因司马孚是长辈,都很尊敬他。每次元会时,司马炎下令让司马孚乘车上殿,司马炎则降阶相迎。就座后,司马炎亲自献酒祝寿,以家人之礼对待。司马孚虽被如此尊宠,却不以为荣。
一、兴修水利,造福乡里。他在做野王典农中郎将(太守)时,上奏朝廷,请修枋口。《请造沁口石门表》:“野王典农中郎将臣孚言:臣被明诏,兴河内水利。臣既到,检行沁水,源出铜山,屈曲周回,水道九百里。自太行以西,王屋以东,层岩高峻,天时霖雨,众谷走水,小石漂迸,水门朽败,稻田泛滥,岁功不成。臣辄案行,去堰五里以外,方石可得数万馀枚,臣以为累方石为门,若天旱,增堰进水;若天霖雨,陂泽充溢,则塞防断水,空渠衍涝,足以成河。云雨由人,经国之谋。暂劳永逸,圣王所许。愿陛下特出臣表,敕大司农府给人工,勿使稽延,以赞时要,臣孚言”。在任期间表治枋口,治理沁河,为何内人做了一件好事。
历史学家李贽评价他:如向雄、司马孚者,皆松柏也。可敬,可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