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园春》词牌发祥地考略
(2022-11-06 21:20:41)《沁园春》词牌发祥地考略
魏美智
摘要:东汉明帝刘庄有位公主叫刘致,封赠为沁水公主,很得明帝的恩宠,特地在河内为她修筑一座花园式别墅,绿竹绕舍,红花铺地,风景十分秀丽,被称为“沁园”。东汉大将军窦宪因平定匈奴有功,骄横跋扈,以贱值夺取了沁园,在沁园的门口立了两尊狮子为凭,还召集一干文人,作词以纪,词曰“沁园春”此后,文坛多了一种词谱《沁园春》。
关键词:沁园春
一、关于沁园的三则史料与三种说法
第一,沁阳城西北说。《中华文明怀川寻根》一书认为“沁园在沁阳城西北,沁河北岸的高岗上。”《中华文明怀川寻根》既引用《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的有关沁园在沁阳城东北的记载,又说在沁阳城西北高岗上。南辕北辙,含糊其辞。沁阳城西北高岗,遍地荆榛,乱石颠叠,条件太差,汉明帝将沁水公主的园林建在这个荒蛮的地方,还称之为园林?显然这个结论是不符合历史和实事求是原则的。
第二,沁园在北金村说。沁阳市王铎碑帖编委会所编《王铎书法碑帖选·延香馆帖之一》:王铎《移居》诗注:“沁园在沁阳市沁水北岸北金村,金时官僚宴饮场所。东汉时园田,为沁水公主所有,后泛指公主的园林为沁园。”此说有两位历史名人对它加以否定。一是元朝宰相耶律楚材的诗《过沁园有感》。耶律楚材,为元太祖成吉思汗至窝阔台汗时大臣,任事三十年,官至中书令,他的《过沁园有感》全文为:“昔年曾过沁园春,今日重来迹已陈。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垣颓月树轻点头,草没诗碑覆劫尘。羞对覃怀昔时月,多情依旧照行人。”且不说方向、距离对否,仅凭“水外无心修竹古,雪中含恨庾梅新”诗句就把沁园在北金村说否定了,北金村有古竹吗?否定者还有王觉斯。王铎,字觉斯,他的《移居》诗为:“栖托东湖上,茅堂近北城。古今余冷泪,兵火剩残生。抚竹沁园好,吹箫铁岸清。扶危诸志在,肯自味洲蘅。”王觉斯是明末清初人,他认为“抚竹沁园好”,一是他见到过沁园;二是沁园有竹。北金村在沁阳城东,距县城3公里,一则与史书记载的方向、距离不对;二则沁阳市的古今典籍,没有有关北金村有竹的记载,这说明认为沁园在北金村的观点是缺乏根据的。其三,北金村位于丹河与沁河交界的夹角处,应该是唐代怀州刺史李元淳带领士兵“掘沁河七十里”的时候,开垦了许多土地,出租给失去土地农民,在沁河两岸新建三十多所屯居,北金村与东沁阳、西沁阳等属于唐代建立起的村庄,与沁园没有什么瓜葛。
第三,沁园在“沁阳城东北三十里”说。支持这种看法的有《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覃怀志》、《怀庆府志》、《辞海》、康熙三十二年版《河内县志》。《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记载的是:“沁园,在河南沁阳县东北,沁河北岸。金时官僚宴会之所。今废。”《覃怀志》《怀庆府志》的记载是:“沁园,在府城(沁阳城)东北三十里,沁河北岸,金时官僚宴游之地,相传有石图本,今不可考。”《河内县志》记载的是:“沁园,在城东北三十里沁河北岸,金时官僚宴游之地,相传有石图本,今不可考。”《辞海•沁园春》载:“沁园春,词牌名,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后人作诗以咏其事,此调因此得名。”崔湜诗《侍宴长宁公主东庄诗》‘沁园东郊外,鸾驾一游盘。’又词牌‘沁园春’亦取意于此。
二、沁阳城东北三十里在哪里呢?
狮口村的老者胡文宴说出了一个切合实际的答案。他说:狮口村位于沁阳城的东北,距沁阳图上距离20与30里之间,沁园地面十分广阔,现在建村时间较晚的许良镇的陈范村、机房、范庄,磨头镇的北十字、小庄、西西庄、玉皇庙、关王庙、南十字、前李、尚后都在沁园范围内,都位于沁河之北岸,丹河之东岸,田间地头小溪婉转,竹林隐翊,竹林小道屈曲盘旋,林中小鸟放声欢歌,从小丹河引出的许多条小河,从片片翠绿的竹园周围流过,园内竹林蓊郁,冬暖夏凉,河中鱼虾悠游,幽径从竹林中穿过,令人流连望返,是游冶极好去处。东汉明帝刘庄就将其女儿沁水公主的庄园建在这里。到了东汉和帝时,沁园发生了变故。东汉章帝的国舅窦宪,在朝中权势很大。风景幽雅的沁园被窦宪看中,他两只手提了两只石狮,来到沁园的南口,将石狮在沁园口一放,霸占了沁园。在窦宪放石狮的地方,后来有人居住成村,因村在沁园之南口,又有两尊石狮,便起村名为狮子口,简称狮口。窦宪何许人也,竟敢霸占沁水公主的沁园?《辞海》载:“窦宪,东汉平陵人,字伯度,和帝母窦太后之兄,以勋戚初官虎贲中郎。和帝立,年幼,太后临朝,进侍中,因罪自请击匈奴以赎。出塞三千里,大破之,降者八十一部,乃令班固作铭刻石于燕然山(在今
外蒙古),纪汉威德,还拜大将军,专权用事,族党盈廷。帝长,愤其专权,收其印授,以冠军侯遣就国,寻令自裁。”
对窦宪的专权情况,《后汉书·窦宪传》记载得更清楚:窦宪“宠贵日盛,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宪恃宫掖声势,遂以贱值请夺沁水公主园田,主逼畏不敢计。后肃宗驾出过园,指以问宪,宪阴喝不得对。”《后汉书》的这段记载,文虽短而言简意赅,仅“自王主及阴、马诸家莫不畏惮。”就把窦宪恃宠而骄,权压朝纲的气焰说得明明白白。这里的王,是指东汉刘氏子弟的分封王;主,是指公主;阴,阴皇后家族;马:马皇后家族。据《后汉书·阴皇后传》记载:阴皇后,名叫阴丽华,人长得十分漂亮。汉光武帝刘秀还没有当皇帝之前,曾经到过阴丽华的家乡南阳新野,知道阴丽华的美名,内心十分倾慕。后来刘秀到了西汉的京都长安,看到在皇帝身边站的执金吾卫,手执着金瓜站在皇帝身边,非常威风,曾经大发感慨说:仕宦当如执金吾,娶妻当娶阴丽华!刘秀当了皇帝后,把阴丽华选入宫中,准备立为皇后,却被阴丽华拒绝。阴说:皇上为夺得江山打仗的时候,我没在皇上身边,没有为江山社稷作过贡献。皇上应该选个在皇上打江山的时候在皇帝身边侍奉过皇上,为皇上生过子嗣的人。这样,便将皇后让给了郭皇后。刘秀十分宠爱阴丽华,后来阴丽华生下了刘庄。刘庄被立为太子后,刘秀废了郭皇后,立阴丽华为皇后。并封阴皇后的父亲为宣恩哀侯,弟弟为宣义恭侯。汉明帝继位后,册封阴皇后为皇太后。因此,阴氏家族在京权势炙手可热。
马皇后是汉明帝刘庄的皇后。《后汉书·马皇后传》记载:马皇后在朝以贤淑而著称,朝中大臣多次奏本,要皇帝册封马皇后的亲属,都被马皇后拒绝了。她说,先帝防慎舅氏,不令在枢机之位。因此,一直不让册封她的亲族,在朝中德高望重。她当了皇太后,她的弟弟才被册封。像阴皇后、马皇后家族还惧怕窦宪,都“莫不畏惮”,其他人还敢言语吗?所以当窦宪以贱值夺沁园时,连沁水公主也被“逼畏”得“不敢计”钱多钱少。甚至皇帝问起沁园的情况,窦宪也“阴喝不得对”。可见气焰之嚣张!
三、窦宪抢夺沁园的史证
窦宪抢夺沁园历史在博爱县磨头镇的狮口村有史实可证。当时,窦宪抢占沁园后,在沁园门口立了两个石狮。这两尊石狮,一只在前些狮口村铺水泥路时,被当作基石砌到桥底下;另一只在村东口存放至今。因年代久远,石狮已经残缺。狮高约一米左右。原博爱县志办公室副主任窦德华先生说:沁水公主的坟墓就在陈范村的南地。窦宪死后,沁水公主又收回了沁园。公主死后葬于园中,坟墓的地址在陈范村的南地。窦先生还说:小时曾见到过沁园公主的墓碑,碑高约三米多,螭龙碑首,因年代久远碑上所刻文字已经不清楚了。该碑在日本侵略中国前,不知去向,村人代代相传,那是老公主(沁水公主)墓。沁水公主坟墓高大,有石门。文革时红卫兵将沁水公主的坟墓掘开,墓内十分宽阔,有水,有很多淤泥,当时从墓中还挖出公主的金凤凰和金簪各一。
1990年前,笔者曾在磨头镇工作五年,所包的工作片就是沁园南部的大礼元、狮口、尚后、前李、小庄、北十字等六个村。第一站便驱车狮口村,打了狮口村委主任胡有劲的手机。有劲主任就在附近修路,转眼就骑摩托车来到我的面前。我提出要看石狮,胡有劲向街口的墙角一指:“那便是”。近观,石狮高约有一米左右,一则年深日久,二则孩童们常骑在它身上玩耍,三则过往的外地人听说这是件古物儿,都来摸摸以沾灵气,因此,石狮身上的刀凿斧痕早已被磨得油光水滑,直泛青影。
这时,身后已围拢了十来个新面孔,可没有一个我认识的。正欲转身,60多岁的狮口村妇女主任骑车过来,向大家介绍说:“老魏,原先是咱乡办公室主任,天天往咱村跑。”年轻人感慨地说:怪不得《焦作日报》上登的《古汉沁园今何在》写得比俺们自己知道的还多,还详细,电脑上都有这篇文章哩!
“怎么能够证明,这石狮是汉朝窦武放的文物呢?”我问
“看”,年逾七旬的老者胡文晏指着石狮头上雕刻的一朵一朵狮头上的卷毛说:“关键在这铃。狮头上的卷毛一朵一朵,象一个个铃铛,俗语称之为‘铃’,咱这石狮的铃,共有三十六个铃,听老辈人说,这铃不是谁想刻几个就刻几个,三品官以上才敢刻三十六铃。”细数,狮头两边各十个,中间十六个,果然三十六铃。几个上年纪的人说:“咱到洛阳,到黄河南,一说是狮口村的,就会问你:狮口村的石狮头上有几个铃?若答三十六铃,才肯给你说正事,否则就认为你是冒牌货,不理睬你。”
“不是说窦宪弄了两个石狮么,怎么才有一个?”我问
“在这里。”胡有劲和村里几个老年人指着路旁的河桥说:“就在这座桥下当桥基,保存的比这个石狮还好。当年修桥时,石头不够,就把它当桥墩了。”
用近两千年的文物当桥基,真舍得啊!
沁园公主坟在陈范村。到陈范村,一提老皇姑坟,男女老幼都知道。在众人的指点下,来到沁园公主坟前,坟的前后左右都盖成房子了。文革时挖掘此墓时形成的大坑,已成为附近人家倒垃圾的场所。赶巧的是,坟墓西侧的一户人家夫妇二人都在,听说来考察公主坟,便都拢了过来。女主人五三年出生,肖蛇,据女主人介绍,过去坟墓及其附近的土地属机房村张家所有,开始破四旧时,由张家领人将坟墓挖开。墓有石门,很坚固,没法进去,他们就从墓的后侧挖开墓砖,进到墓室。墓穴内水很深,清涟涟的,人们便在水里摸。那时俺虽然还小,已记事了。记得当时摸出来有凤凰、金簪等。参加挖墓的人有的不在了,有的还活着,有好几个呢!
正犯愁找人时,机房村卫生所的一位医生热情地把我领到一个棋摊前,说明了我的来意,正下棋的一位男士自我介绍说:“我原是大队会计,这事不错,当时从墓内摸出一只金簪,还有个铜凤凰。铜凤凰有多大?大约有一搾长。金簪经我手卖给博爱人民银行,卖了92元钱,单据还在哩!铜凤凰没有卖,我不当会计后,转交给下任会计了。这东西应该不会丢。”
铜凤凰是件十分关键的文物,汉代称为步摇,为古代妇女的一种首饰,上有垂珠、步动则摇。汉之步摇,以金为凤,下有邸,前有笄,缀玉以垂下,行则动摇。这件铜凤凰是决定这处墓葬年代的关键之物,《后汉书》对这种首饰曾有专门记载。
步摇又是后汉宫中妇女身份的标志。《后汉书·舆服志下》载:“皇后谒庙服绀上皂下,蚕青上缥下,皆深衣制稳领袖绿以绦假德步摇簪珥。步摇以黄金为山题贯白珠为挂枝相缪一爵九华,熊、虎、赤罴、天鹿、辟邪、南山丰,大特六兽诗,所谓副笄六珈者。”“长公主见会衣服加步摇公主大手结皆有簪珥衣服同制。”
看来,这件步摇是能够证明坟墓年代的关键文物,可惜,其时金乌已坠,夜幕慢慢掩盖了大地,没有时间去找下一任会计证实,只好驱车怏怏而归。
四、沁园春词牌来历的几种说法
《词谱》载:《沁园春》,双调,一百一十四字。上片十三句,四平韵;下片十二句,五平韵。一韵到底,前半阕四五句,六七句、八九句,后半阕三四句,五六句,七八句均要求对仗。四个五字句,都是上一下四句法。此调的作法是:起首三句均四字,上两句句法相同,俱为仄仄平平。第三句起平韵,重在第三字,必须用仄,是为拗句。第一、二字平仄可不拘。第四、五为四字对句,而加一字豆,第二、四字与第一、三字各可平可仄。第六句与第五句同。第七句四字协韵,平仄恰相反;然第一字亦可平。第八、九句又为四字对句,与﹝过秦楼﹞起二句同。第十句七字,第一字不拘,下三字务用平仄平,亦拗句也。第十一句三字,应作平平仄,是乃定格。第十二、第十三,实为上五下四之九字句,亦即两句四字对偶尔加一字豆;惟平仄不若第四、五句之可移易耳。后阕起首二字协韵,俱平声。次句四字,同前阕次句。第三句八字,上一下七,盖即前阕第十句而加一字豆也。第四句以下全与前阕同。前阕后九句与后阕后九句字数与平仄相同。此调常用对仗句。又名念离群、东仙、洞庭春色、寿星明、千春词、大圣乐。
关于沁园春词牌的来历有很多种说法:
一是东汉窦宪仗势夺取沁水公主园林,召集朝中文臣武将来沁园宴饮,附炎趋势文人写了歌颂沁园的词章令歌姬演唱。后人将这种歌颂沁园的词章制成词牌,名为《沁园春》。
二是沁水公主和驸马邓乾闲暇时吟诵诗词唱和,宫中文人将其吟诵的词章制成词牌,名曰《沁园春》。
三是源自清化王顺兴字号的王老掌柜。相传,唐天佑三年(公元960年)冬月的一天,怀州太行城王顺兴字号的王老掌柜,与朋友相约沁园戏楼。王老先生银须飘然,清瘦文雅,眉宇间散发出谦和与淡定。古怀乐奏起,老先生慢慢地掂起长衫,以太行城方言唱出了一首题为“沁园春”的词曲,词意为颂明帝,讽皇后,歌章帝,讥窦宪,褒善美,赞沁园。其字正腔园、浑厚高雅,顿惊各路高人,连洛阳文坛名手冯贽等也拱手相贺。这个说法与我国现存的沁园春词的传承状况相符合。我国现存最早的《沁园春》词牌出现于晚唐。据考证,现在传世的最早《沁园春》词当数张先的《沁园春·寄都城赵阅道》。
王老先生世代经营花炮生意,继祖德,尚书香,精通诗书琴韵,很有“王而不王,不王而王”的王氏谦恭风范。他写的这首“沁园春”,全词共一百一十四字,上阙十三句,下阙十二句,平仄有韵、朗朗上口、长短有致、疏紧顺理。
次日,冯贽一行将此词带回洛阳,渐渐在京城传开。以后的文人墨客以此词的格律平仄为母,填词咏怀。“沁园春”的词牌就这样不经意地产生了。一直以来,由于它节律的豪放,受到历代文人和大志之士欢迎。张先、 苏轼、黄庭坚、辛弃疾、陆游、刘克庄、汪莘、蒋捷、毛泽东等都以此牌填出了千古绝唱。
王顺兴字号元末已发展为东王顺兴和西王顺兴两个商号。俗言:“一地方(街道)不吃猪,二地方(街道)开炮铺,......”著名的“清化炮”,一直是以“二地方”的“王顺兴”、“傅正兴”、“郜宝兴”三家字号支撑。“王顺兴”鼎盛时期,东院建有“武院”,西院建有“学院”,清化大街还有两大豪宅。可惜,清末被主人一夜赌输。
王顺兴的21世子孙王玉珍,在国民政府司法部就职,曾与于右任先生谈及“沁园春”与王顺兴的故事,于右任先生颇感兴趣,提笔为王顺兴字号题写商号:“唐传老字号:王顺兴, 落款:于右任。”此墨迹随同梁启超的中堂、李鸿章的立轴、于右任的条幅以及宋徽宗的鹰等在破四旧中烧毁。
王玉珍,字溪汝,在北京读书时,曾参与反袁,与他一起的六人被袁世凯通缉,曾被喻为小七君子。博爱县现存最有价值的档案之一,王玉珍的档案里有袁世凯亲笔签署的通缉令。
归根到底,沁园春词牌应该是产生于沁园和与沁园相关的活动与历史。沁园春词牌已经融入到中华文化的血脉之中!
注释
高登云、李晓飞
《中华文明怀川寻根》 河南省大象出版社
沁阳县文化馆 《王铎书法碑帖选·延香馆帖之一》
李英芳
沁阳县文化馆 《王铎书法碑贴选·延香馆帖之一》注
《中国地名大词典》
【清】唐恃陛
《怀庆府志•舆地志•古迹》
【清】袁通
《辞海•语词部分》
《辞海》
【宋】范晔《后汉书·窦宪传》
【宋】范晔《后汉书·舆服志》
作
籍
职
学
河南省作家协会会员
河南省书法家协会会员
研究方向:历史文化和武术文化研究。
联系电话:19939161139
Email:
邮
联系地址:河南省博爱县财政局家属院1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