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进1980年代初期的诗意闾井 ——《闾井八景》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标签:
文化 |
分类: 心灵歌声 |
走进1980年代初期的诗意闾井
——《闾井八景》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闾井八景》是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岷县乡土诗人景生魁、李芝萼、石应章三人共同创作的咏唱闾井人文古迹和自然景物的诗歌佳作。《闾井八景》共包括《古城砚掌》《边布银河》《喜山笔架》《林口烟雨》《大石仙踪》《菜籽花黄》《油笼灯台》《石板搭桥》八首。全诗通俗易懂,读来朗朗上口,当时广为传吟。下面,拙文分别从《闾井八景》的作者和《闾井八景》的创作背景两方面做以叙述。
一、《闾井八景》的作者
《闾井八景》由景生魁、李芝萼、石应章三人共同创作。
景生魁(1930~2015),甘肃岷县人。曾在岷县四中任教(1980~1982),后任《岷县志》副主编、岷县文联副主席。著有长篇小说《群山在呼唤》《划过流星的夜空》《活在人世》等,与宋志贤合作主编《岷县民俗文化丛书》(主编《岷县民间故事》),诗词作品曾在《诗刊》《中华诗词》发表。
李芝萼(1938~2011),甘肃岷县人。中学教师,1980年代初期在岷县四中任教,有与景生魁、石应章共同创作的《闾井八景》等诗作传世。
石应章(1916~1990),甘肃岷县闾井镇人。乡贤,擅长于古体诗歌创作及地方史研究,曾与景生魁、李芝萼共同创作《闾井八景》等,其地方史专辑《古城风云录》未公开发表,已遗失。
景生魁、李芝萼、石应章三人是文友。三人中石应章最年长,景生魁次之,李芝萼最年轻。景生魁和李芝萼于1980年代初期都曾在岷县四中(校址在闾井镇)任教,二人都喜好文学写作——尤其是古体诗歌和剧本,而石应章是闾井街道的乡贤文人,亦喜好古体诗歌创作。在同一小镇上工作和生活的臭味相投的他们仨就这样相识了。在闲暇之余,景生魁、李芝萼、石应章三人总在石应章家的土炕上架旺火盆里的火,煮起罐罐儿茶,谈诗论道……
二、《闾井八景》的创作背景
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闾井为区,下辖闾井公社、八郎公社、小林公社、蒲麻公社、申都公社、大寨子公社、锁龙公社、沙金公社、马坞公社,区政府驻地在闾井公社闾井大队。岷县四中校址在闾井大队。当时交通十分不便,闾井境内没有一条油路,街道路面为沙土铺成,村庄没有一条水泥硬化路,人们出行多为步走和乘低轱辘牛车或马车和驴车。天一下雨,道路泥泞,迈不开脚,出行十分困难。当时,闾井公社的集日是四八集(即逢四逢八为集日)。那时的街道只有前街比较繁华,背街除了商店、医院、邮电局外基本没有铺面。
1980年代初期,闾井哈古古城内的藏经寺早已被拆毁,佛像、经书等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岷山种畜场总场部,新建戏台、电影院、商店、职工宿舍等。当时,在古城上买东西的人特别多,古城上马场商店里有好多东西闾井商店里是没有的。当时,电影院只有古城上的马场电影院一家,每晚和逢集白天都有电影,十里八乡的人从东南西北蜂拥而来,就为了看一场战斗片,先是黑白,后有了彩色。马场总场部驻地的哈古古城的繁华在当时展现的淋漓尽致,所以才有了这首《古城砚掌》。
古寺古佛今何在,
砚掌城垣挂新牌。
种畜繁育指挥部,
原是当年点将台。
边布山是当时边布行政村(今联合村)的一个山名。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中期,政府组织当地社员及学生在边布山下修建小型水电厂,引闾井河西源之水缠绕麻子山脚半圈至边布电厂,发电用水之外的部分在泄流渠自上泻下,形成瀑布般的壮观景象。边布电厂发的电供边布、闾井、杜家、小林等村村民照明之用。在当时属于新事物,结束了照煤油灯的历史的人们十分欣喜,作者也不例外。于是,就有了《边布银河》一诗。
边布山下落银河,
闯入龙宫唱新歌。
为何天女夜散花?
龙王点灯同民乐。
喜山,闾井人叫喜儿山,为闾井镇林口庄的背山,山势高峻,形如笔架。山腰生长着多种野生药材,入夏以来,村姑前去挖药,穿红衣服的村姑,在绿色海洋里如仙女下凡,甚是美丽!《喜山笔架》一诗是作者观景有感之作。
喜山突兀群峰间,
形似笔架耸云天。
万条丛中点点红,
采药姑娘会八仙。
林口村在闾井镇东南十华里处。闾井河东源的林口河穿村而过,河上架有多处石板桥,连通河南与河北。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期,林口庄里还有很多老先人留下来的茅草房子。雁门沟,一说为野猫沟(猫,闾井方言读mer)。当听到野猫沟里的野鹿呼唤孩子的声音之时,正是烟雾涌来大雨将至之时。故,作者写了《林口烟雨》。据笔者了解,当时景生魁老师也与林口村的后克盛老师(1958年至1962年在闾井镇任民办教师)交往较密,他们几人或同去后克盛家,一路观喜山,也碰上林口烟雨。过石桥,留意茅屋草舍,聆听鹿鸣,感受烟雨。诗情所至,诗作生出。
山水石桥林边村,
茅屋草舍遗古风。
雁门沟内鹿唤子,
烟雾涌来雨濛濛。
大石,即闾井大石头,在闾井镇罗儿里大石头滩之中。大石高大,其形态多样,有的如丘,有的如神龟,有的如桥,有的如卧牛,还有的如或卧或立的绵羊……有传说,有仙踪。农历五六月,正值山花烂漫之时,也正是工人、农民、学生、商人结伴同行游览大石头之时,人们感受山野气息,欣赏大石奇景,惬意之至!《大石仙踪》一诗是诗人游览大石头时的即兴之作。
大石如丘卧罗沟,
人言仙踪在上头。
待到山花烂漫时,
工农学商结伴游。
《菜籽花黄》中所写的应该是当时闾井地区大面积种植的蔓菁。蔓菁两年一茬,“菜山”的一年种,“油山”的一年收,即头一年种上只能吃蔓菁菜,第二年收割打碾后可榨油(当时只有土榨油坊)。农历五月,是金黄的蔓菁花盛开的时节。闲暇之余,行走在金黄色的蔓菁花海里,使人陶醉,使人欣喜,使人疯狂!
菜籽遍山赛金黄,
闾井五月好风光。
微风吹动千层浪,
油山醉人喜欲狂。
油笼山与边布山一河一路之隔,南北相望。油笼山南面高而险峻,山顶筑有灯台堡(因山势高峻形似灯台而得名),具体筑堡年代待考。诗人们遥望高峻的灯台堡,有感而发,由灯台堡联想到灯台,又由灯台联想到菜籽油灯及当时偏僻农村的新事物——电灯。于是,写下了《油笼灯台》一诗。
油笼山顶灯台堡,
相忆当年征战苦。
不信风流数电子,
菜油点灯是千古。
闾井之地多河,也多较大石料。智慧的闾井人民合理利用当地石材,千锤万凿加工成长约一丈宽约尺五厚约七八寸的长方条石,架起石桥。林口河、张寨河、罗儿河、闾井河、喇嘛河等河流之上只要是两岸大路的连接处都有石桥。石桥窄则一列,宽则并排两列,特别牢固,一般的洪水是拆不动石桥的。山水之中石桥就成了一方永远美丽的风景,诗人过石桥时还不忘修桥的古人,很有吃水不忘挖井人之意在里头。所以说《石板搭桥》一诗是极具思想内涵的。
丈余石条建金桥,
能工巧架万年牢。
走马龙车往返过,
谁知古人费煎熬。
读了《闾井八景》你会不难发现,这八景都离闾井街道不远,离闾井街道较远的闾井美景均未入诗。如狼渡草原、柯太沟、扎角林、月亮崖等。当时这里交通工具不发达,诗人也没有车马,行走不便,所以诗人们很少去离街道远一点的地方采风,故前面所列之景未被提及。
《闾井八景》是现存描写闾井景观之诗歌中少有的佳作,它将作为闾井文化园中的一束长寿菊,永远盛开在人们的心中!
http://s1/mw690/001pkC5Xzy7dhCAAzPq20&690——《闾井八景》的作者及创作背景" TITLE="走进1980年代初期的诗意闾井
笔者2012年12月与景生魁老师合影
本文写于2017年8月8日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