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成都研讨会

(2018-10-28 10:07:15)
标签:

杂谈

成都研讨会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重点研究项目:“中国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途径研究”。

研讨会2018.10.27日在成都召开,主持刘合院士,马新华总经理致辞,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主任讲话,中国工程院、中国科学院殷瑞钰、袁靖棠、罗平亚、赵文智、金之均、李根生、范国滨院士;自然资源部、中国石油、中国石化、延长油田、BP公司、中国石油大学(北京)、西华大学、民营企业等代表张大伟、马新华、郭旭升、王香增、张来斌、刘清友、Ed Btyant、 张富等专家学者144人参加了研讨会。最后赵文智院士做了研讨会总结。课题研究项目负责人对下步工作做了部署安排。

研讨会围绕“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主题,从提高单井产量和采收率、降低开采成本、环境保护、战略设计等四个方面,16位专家学者做了报告。报告的共同特点是质量高、层次高、观点明确、论据充分、资料翔实,针对性强、与会者普遍反映较好,认为是一次成功的研讨会。

研讨会最后形成了“第一份院士建议”,即“促进中国页岩气快速发展和高质量发展的建议”,还有学者提出“建立四川盆地及周缘页岩气试验区”,类似自贸区的一些做法,从体制、机制、制度上入手,推动中国页岩气开发,从根本上解决中国能源供给和能源安全问题等。还有“长江沿岸开发页岩气可行性”,以及“工程技术服务完全市场化”问题,都可以作为院士建议的备用选项。

美国页岩气技术应该说是突飞猛进,如果美国一代页岩气技术,核心是解决根本性的技术问题,二代技术的核心是解决工程问题,那么三代技术就是集中解决EUR问题,用何文渊教授的话说,与美国相比,中国页岩气技术最多算是个“一代+”,对EUR的贡献从1.0提高到1.5亿立方米,而美国三代页岩气技术使EUR提到升3.5亿立方米。

BP公司今天介绍了一项技术发展,也出乎人意料,即压裂技术,最不可思议的是“水平井压裂的段长、压裂簇间距,由大变小”,而“压裂加砂和液体,是由小到大”。目的是最大限度的形成“人工气藏”,使EUR最大化。

就是这样的情况下,中国的页岩气发展还是取得了快速的发展,准确说是世界第二大页岩气生产国,2016年就实现了这一目标,而不是原先说的世界第三,即2017年,这次研讨会更正了这一提法。

从这个角度讲,中国页岩气开发是“实践领先于理论,技术领先于科学(基础研究)”,从另一个侧面说明中国页岩气在实践上取得了长足进步。

2020年页岩气产量300亿立方米,有难度也有希望,2035年1000亿立方米太远了,现在谈意义不大。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长沙年会
后一篇:牛肉面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