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中国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战略研究

(2018-04-15 11:48:28)
标签:

杂谈

页岩气

规模有效

中国工程院

四川盆地

🇨🇳中国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战略研究

中国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战略研究 中国工程院战略咨询重点研究项目启动会,于2018.4.14日下午在工程院召开,主持曹耀峰院士,胡文瑞代表项目组做了《中国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途径研究》的报告,马新华、郭旭升、王香增分别做了页岩气快速发展的汇报,傅志寰、殷瑞钰、王礼恒、何继善、王安、马永生、苏义脑、康玉柱、罗平亚、孙龙德等院士发了言,国家能源局张玉清副局长、国家自然资源部车长坡副司长也发了言,中国工程院党组书记李晓红院士、副院长赵宪庚院士讲了话,参加会议的院士、专家、学者、企业管理者99人,其中院士28人。会议气氛热烈,观点鲜明独到,建议真知灼见,与会者期望热切,总体看项目启动研讨会开的比较成功。

 
   
 
近年来,中国页岩气开发取得了实质性的突破,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工业化开采的国家之一。但是,页岩气产业仍处于规模开发的起步阶段,面临如何进一步完善开发技术、降低开发成本、规范开发秩序、创新开发商业模式和配套开发扶持政策等诸多问题。这些问题仍是制约和影响页岩气产业快速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为此,2017年底,中国工程院工程管理学部和能源与矿业学部联合发起《中国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途径研究》咨询重点项目,旨在研究和剖析页岩气开发面临的问题,探索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的途径,形成指导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的咨询成果和建议,对国家增加清洁能源供应和优化能源结构具有重大的意义。
 

     
 研究中国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有必要了解美国页岩气开发若干关键节点:1973年,美国常规天然气达到顶峰后,制定实施了“东部页岩气发展计划”,鼓励发展页岩气产业;1978年,联邦政府出台《能源意外获利法》,为页岩气产业发展提供了强劲的支持;2003年以后,水平井大型体积压裂技术取得突破,页岩气产量迅速提高;2009年,成为全球天然气第一生产大国,实现了自给自足;2016年,页岩气产量达到4447亿立方米,占其天然气总产量的60%以上,并开始出口天然气,世界能源格局、地缘政治格局也随之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中国政府高度重视页岩气开发,制定了页岩气发展的顶层设计和页岩气开发的产业政策,并取得了较大进展:20116月,国土资源部首次举办页岩气探矿权公开招标;
2012年2月,国土资源部公布页岩气成为中国第172种矿产,按独立矿种制定了投资政策,引进多种投资主体,制定相关支持政策,推进页岩气勘探开采进程;2012年3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公布《页岩气发展规划2011-2015》;2012年11月,国家财政部发布首个页岩气开发利用补贴政策的通知,2012年-2015年的补贴标准为0.4元/立方米;2015年4月,国家财政部发布“十三五”期间页岩气财政补贴政策,2016年-2018年的补贴标准为0.43元/立方米,并延续到2019年-2020年;2016年9月,国家能源局正式公布《页岩气发展规划2016-2020》;2018年4月3日,经国务院同意,国家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自2018年4月1日-2021年3月31日,对页岩气资源税(按6%的规定税率)减征30%。

 
   
 
1、中国对清洁能源的需求是页岩气发展的条件

   
   
当今世界能源结构以石油、煤炭、天然气和可再生能源“四分天下”,能源消费结构向清洁化、低碳化加速转变;能源发展趋势由固态、液态向气态快速转换,预测本世纪中叶将进入“天然气时代”。

   
 
 中国是全球天然气消费增量第一大国,2017年亚太地区天然气消费增量占全球消费增量的92.1%,增量主要来自中国的消费。据预测这种超预期的消费将持续20多年。强劲的需求为页岩气发展创造了条件。

   
   
2017年,中国天然气仅占一次能源结构的7%,对外依存度达到39.4%,国内天然气增长接近二位数,但仍不能满足消费,解决的出路必须“立足国内”,大力发展页岩气,是绝对的“压舱石”和“出发点”。

   
 
 
2017年中国天然气消费量增长超预期,对外依存度急剧增大,出现了气荒、价格暴涨。追其原因:一是经济持续向好;二是环境治理的强制推进;三是常规天然气和页岩气开发没有达到理想的预期;四是“煤改气”本末倒置等。

   
   
国家高度重视页岩气等非常规清洁能源的开发利用,多次强调提高国内油气保障能力。国家领导多次要求大力开发页岩气,国家提出“十三五”末,页岩气年产量达到300亿立方米。现在看来可以实现。

   
  
全国常规天然气新增规模优质可动用储量少,新增探明储量主要分布在低渗透致密储层之中,优质规模储量的占比越来越小,从“十五”期间的78%下降到“十二五”期间的41%。新增产量不能满足消费需求。

   
 
页岩气开发将推动中国工程技术、装备制造升级换代。工程技术服务市场化、工厂化、定制化,将为页岩气资源规模有效开发奠定基础。

     
  2、页岩气是当前清洁能源快速增长的现实领域

   
   
全国页岩气资源评价表明可采资源量10-32万亿立方米,其中海相可采资源量较统一的认识,总量为8.2-13万亿立方米,过渡相、陆相可采资源认识差异大。EIA(美国能源信息署)评价为31.6万亿立方米,世界排名第2位,潜力巨大。

   
 
  
中国页岩主要发育“海相、海陆过渡相和陆相”三种类型(与美国主要发育海相不同),主要分布在16个层系,演化程度“高、中、低”并存,有利勘探面积超过43×104km2

   
 
  
中国南方(以四川盆地为主)页岩气勘查开辟了6×104km2新区,拓展了9套新层系,圈定了10处远景区、优选了14 个有利勘查区;北方调查开辟了50×104km2勘查新区,拓展了3套勘查新层系,圈定了20 处远景区。可以说均有扎实的科学依据。

   
 
  
一般讲:常规气藏是“点发现、点突破”,而页岩气是“点发现,面突破”。海相页岩气大面积连续成藏,具备整体开发的优势。

   
  
 南方海相页岩气已经初步实现规模有效开发,陆相和海陆过渡相仍处于评价初期阶段。在南方海相发育区已建成三个国家级页岩气示范区,且效果明显,其它地区正在实施评价,部分区块虽已钻探获气,但未实现工业化开发。

   
   
中国2017年产页岩气产量90亿立方米,成为了世界第三大页岩气生产国。但是,就页岩气产量而言,与美国相比差距甚大,2016年美国页岩气产量为4447亿立方米,中国页岩气产量仅仅为美国的1/49,仍需加紧努力。

初步形成了本土化页岩气勘探开发六大主体技术,实现了3500米以浅海相超压页岩气资源的有效开发。

   
   
在国家财政补贴的情况下,三个国家级示范区初步实现了效益开发,以长宁-威远为例,建井成本,2014年以前平均成本1亿元/口,2016年降低到0.5亿元/口,下降幅度50%,应该说是一大进步。但单井成本相距美国和苏里格仍有差距。

   
    3、
页岩气规模有效开发仍面临诸多问题与挑战

   
 
  
地质条件,较北美差异大,经验、技术和开采模式不能简单复制;工程条件,埋藏深,钻井和压裂难度大;地面条件,山高坡陡,人口稠密,环境容量有限。

   
   
技术水平仅与北美2014年相当,单井产量和EUR(估计最终可采储量)差距大,4000米以浅开发技术与北美仍有较大差距。

   
 
  
埋深4000~4500米开发技术尚未突破,北美已实现了4500米以深页岩气的效益开发,钻井压裂技术成熟配套,川南地区深层页岩气水平井钻井技术基本成型,压裂技术仍处于探索阶段。

页岩气开采环保法规、政策及标准缺项,不配套,清洁开发、环境评价、征借土地等面临诸多困难,阻路、阻工等时常出现。

   
 
 
成本持续下降空间小,效益开发面临挑战。工厂化作业已基本实现,进一步降低成本,面临刚性挑战,必须再有革命性、颠覆性的办法和措施。

   
 
 
当前明确的页岩气扶持政策,时间较短、类别单一,除补贴、税收减免外,再无其它。美国主要通过法律、法规、减免税收等方式,扶持页岩气产业,从1978年至今至少出台了五种配套法规和扶持政策。

   
     
 
  
国家级页岩气数据共享及经验共享平台尚待搭建,缺乏国家级的页岩气基础数据库,缺少技术共享服务和经验交流平台。以商业秘密为由,人为层层相互设限,相互封锁,制约了页岩气快速健康发展。美国有完善的钻井数据库,生产动态数据库、资源评价成果数据库,全方位对全社会公开。本项目邀请页岩气开发主体企业、地方企业、民营企业参加研究,目的就在于改变这一局面。

   
     
 
  
非油国企及地方、民营中小企业,区块投入严重不足,技术力量有限,技术相对滞后,管理单一,开发效果不明显,使国家开放页岩气矿权市场,未达到预期目的。国家层面的最优组织管理模式还需探讨,推动国家页岩气发展规划落地还有较大难度。

   
     
 
  
四川盆地已进入工业化开采的区块少,大体量的地质资源尚未动用,目前动用的资源,均位于四川盆地埋深小于3500米的五峰组~龙马溪组超压区,仅占中国海相页岩气资源的1.3%。海陆过渡相和陆相页岩气,仅少数井投入试采,暂无规模开发区块。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