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历史旅游文化杂谈健康 |

【随笔】如果说文化有个历史传承问题,那么经济也有个历史传承问题。结论:区域经济有历史传承的因素。
2015年、河北省粗钢产量18883.3万吨,约占全国四分之一。钢材产量25245.3万吨,可能占全国三分之一。1958年,全国“大炼钢铁”,生产了约1000万吨。河北2015年的粗钢产量,是1958年全国钢铁产量的18倍多。
去年,中国工程院课题组到河北调研,河北人说:“我们搞什么都不好搞,只有搞钢铁找到了感觉”。仔细想想,的确是这样,河北人搞奶粉出了个“三鹿”事件,由此几乎“消灭”了中国奶粉产业;搞饮料就只有“露露”和“六个核桃”,弄不清是什么意思?
除了钢铁外,就是水泥、玻璃产业,唯独钢铁产业一花独秀。河北只有钢铁搞的最革命、最彻底、最有气势、最具有燕赵人的个性,不旦有感觉,而且有灵感。似乎“无钢不河北”,钢铁最能代表燕赵人的个性。
在全国钢铁过剩情况下,河北大部分钢铁还能盈利,感到不可思议,特别是低成本开发唐山低品位铁矿石,形成了机会成本的比较优势,这才河北钢铁业盈利的的根本原因。
再延伸推演,在春秋战国时期,河北人就搞“炼钢”,而不是铁,这是考古专家在河北易县燕下都发现的,也是中国最早“炼钢”的证据。今天的河北人延续了这个传统,在近代中国钢铁就起源于河北省,改革开放以来钢铁生产快速发展,中国多年前坐上世界钢铁大国的位置上,就没有下来过,应该说河北做出了伟大的贡献,河北人也对得起祖先了,尽管现在钢铁行业过剩。
山东省,去年GDP折合美元近1万亿美元,在中国仅次于江苏,而且不差上下,相当于两个阿根廷,三个巴基斯坦。人均1.5万美元,按此收入应是中高收入国家行列(如果山东先报GDP,肯定江苏在山东前面,反之亦然)。
但是,山东省GDP五分之一是以石油为主的化工产业贡献的。什么油化工、天然气化工、煤化工、盐化工等?可以说成龙配套,什么都不缺,仅山东淄博市就有各类化工厂1200多家,围绕化工产业而设置的院士工作站就有17家,博士工作站就更多了。
化工产业在鲁北、鲁中、鲁西南等形成四大产业集群,尤其是鲁北各类化工基本是遍地开花。这也不奇怪,山东人和河北人一样,有搞化工的好奇心,找到了搞化工的感觉,这种感觉可能也有个历史传承问题。
据文献记载,公元前10—11世纪就有搞盐和盐卤的记载和传说,姜子牙帮助周武王建立了周朝,且立了大功,赏赐封地为齐国,就是现在的淄博(临淄)。姜子牙开发盐碱地,种植农作物、养蚕,开发盐和盐卤资源,生产生活品。这可能就是中国最早的制盐和盐化工了。
今天的山东,把油、气、煤、盐化工,做到了规模,做到了极致,做出了山东人的历史记忆,从这个角度讲,区域经济与文化一样,也可能有个历史传承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