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试错论

(2013-07-29 16:05:18)
标签:

杂谈

中国改革

学习方法

低成本

目标

试错

    试错,说白了就是尝试错误试错,首先是个哲学概念,其次是个方法问题,是用来解决问题获取正确认识和知识的常见方法。所谓试错是指“一种通过尝试各式各样的方法或理论,直到错误被充分地减少或杜绝,从而达到正确的解决方法或令人满意的结果的方法”。科学技术试验、社会实验都具有试错的性质。也要记住“人类最美好的往往是错误”,成功是不断试错的结果。

    石油、天然气形成于地下几千米的深处,经历了数百万年甚至几亿年的演化历史,不同的地质环境,导致石油、天然气的物理性质不同,进而勘探开采难度也不同。石油勘探和开采最大的特点就是极具“隐蔽性”,人们的肉眼是看不到、看不见地下的石油、天然气存在于岩石中的现状,而人们肉眼看见的只有两样东西,一是从地下几千米通过钻探工具取到地面上的岩石,石油称之为“岩心”,另一样东西就是采出到地面的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肉眼都是看不见的。

    石油和天然气的初期勘探,在资料稀缺不全的情况下,很难准确地在一个新的盆地或地区打好或打成功第一口初探井,实际上大多数初期的探井最后都被证明是“落空井”或者说是“干井”。许多情况下新的区域初期探井的失利,往往还会导致丧失发现一个潜在大油田或大气田的机会。勘探就是探索,探索就有成功和失败两种可能性,大部分是失败的可能性大于成功的可能性。

    石油和天然气初期勘探,很多情况下,前一批探井失利,经过一二十年或三四十年等待,后一批探井又奇迹般的找到了油气;一家石油公司放弃了的勘探区块,而另一家石油公司在其原地又有了重大发现,这种“柳暗花明又一村”情况往往是很难奢望的,即是现在高清晰度、高精度的三维地震也难免不出现失利或失败,只有到了油气田开发后期,大量资料的占有和针对性技术的使用,才使得钻井的精确度提高成为可能。

    一般地讲,石油勘探和开采具有四大特点,即高风险、高投入(成本)、高技术、高回报。人们往往津津乐道高回报,但是,殊不知只有做到了高投入,规避了高风险,采用了高技术,才有可能做到高回报,这是石油和天然气勘探应遵循的基本规律和基本程序。为此,采用试错的办法,“摸着石头过河”,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方法。石油业界常说的“风险勘探”,就是真正意义上运用试错的方式。

    所谓“风险勘探”,就是对勘探的目标拿不准,没有十足的把握,虽然有一定科学依据,但依据不是那么十分的准确,在这种情况下还不想放弃勘探目标,只有采取“风险勘探”,大胆试错,就是最上乘的选择。“风险勘探”之所以被运用,还在于人们对事物的认识,虽然已掌握了部分勘探依据,但还是不够清晰完整地把握勘探对象。此时,不能等到勘探(事物)的本质条件全部自动呈现之时,才进行勘探,那就不是勘探,应当积极地创造条件,应用人们的直觉和专业想象,积极地进行试错,使之尽快出勘探成果,以期发现大的勘探成果。   

    试错往往与创造性思维紧密相联系。风险勘探追求的目标,是根据不确定的勘探目标,经过风险勘探消除目标误差,探索具有黑箱性质的勘探对象,即目标。这种类似试错的勘探方法,在人们的行为中则是自觉的、专业的,从另一个角度讲,又是纯粹的直觉的经验方法。应用试错通过间断地或连续地改变黑箱式的勘探对象的目标参数,再通过多次或多个过程的调整,寻求正确的勘探对象目标。 

    实际上风险勘探,不论是成功与失败,都是试错,从本质上讲都趋近目标的实现,趋近目标的信息传递接近实际。为什么说勘探没有“失败”,可能就是这个道理。从这个意义上讲,对目前非常规油气资源开发,特别是煤层气、页岩气等,应理智和冷静的采用试错的方法,不要渴望“一井成功”,应总结鄂尔多斯盆地低渗透(现在他们叫做致密油、致密气)油气勘探开发的做法,积极地“试错—试错—再试错”,即“实践—实践—再实践”。问题的关键在于决策者,在于实际行动,在于有效的投入,在于关键技术的突破并成为大众技术,低成本技术。

    试错这一“没办法的办法”(实际就是办法),应运最好的大师莫过于邓小平。中国最伟大的试错实践活动,莫过于中国30多年成功改革的实践。中国崛起与其说应归功于邓小平的“实用主义”,到不如说应归功于邓小平对“试错”的活灵活现的应用。戈尔巴乔夫的改革把前苏联碎片化,撒切尔、里根的改革将“国家变成公司”或“公司变成国家”,贫穷落后的发展国家改革是制造了动乱。邓小平的改革,聪明在于保持了国家强大调节的“势能”,在毛泽东的基础上颠覆创新,应用“试错”的方法,利用制度中最大的“优势部分”,视“市场”为工具,并为其所用,推行中国式的渐进“增量改革”。实践证明,这无疑比戈尔巴乔夫、撒切尔、里根改革高明的多。

    邓小平改革理论上最大的特点,就是中国改革具有试错的性质。邓小平著名的“摸着石头过河”,就是“投石问路”,“走一步看一步”。而“投石问路”,就是以试错的方式摸索前进。这种做法符合“撞击反射”的原则,即投石,撞击看不见的东西,但被撞击物体会发出声音,再根据声音,判断下步如何行动,当有了基本的条件,即至少是撞击返回的声音,提供了行动的最大安全系数。这就是“摸着石头过河”的中国式的改革。

    中国改革“摸着石头过河”的方法,暗含着“政治演化理论揭示的试错式改革逻辑”。这种改革与激进式改革比较,试错式改革是渐进的,即是决策出现失误,其“逆转成本也较低”,即是过程中出现了问题,退回来再做调正,选择余地也大,也比较容易,也接近大多数人日常生活中常出现的自然逻辑,即“先验原则”。而“先验原则”就是运用试错与经验,寻求正确的路径。这种看似“愚笨”,实际是最聪明的做法,并不取决于人们的主观意识与理性设计,而是各种实际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而激进式改革,事先设计了目标和模式(肯定是主观理念设计),套用别人或别国的做法(未结合本国实际),急于求成,一旦出现问题,没有现成的解决方案,没有回旋的余地,旧的机器已经失灵(休克),新的制度又没有建立起来,只能是以巨大的代价而收场。

   中国有关机构研究认为:邓小平的独特在于其非意识形态的学习态度和独立思考的精神,在邓小平的模式下中国实现了人类历史上从未有过的“超级融合”,传统的社会主义的优势和现代资本主义的优势奇妙的结合起来,让世界不再能以简单的“社会主义”和“资本主义”划线,为世界贡献了一个融合性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模式,贡献了一个“北京共识”。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