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东坡居人
东坡居人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0
  • 博客访问:22,182
  • 关注人气:549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改变或被改变

(2010-10-10 21:53:42)
标签:

美国

楷体

gb2312

勘探开发

采收率

杂谈

改变或被改变

 

       人类进入21世纪,全世界在呼啸声中大变突变,特别是能源领域发生的天翻地覆的变化,令世人眼花缭乱。低碳社会,低碳能源,可持续能源,能源与环境,能源自给,能源安全等,每天都是人们谈论的热门话题。

    总体给人们的感觉,世界能源的格局和结构在发生改变,或者说被改变。但是,不论怎样讲,在能看得到的50年之内,化石能源仍是全球能源的主角。虽然,新能源发展势头强劲。但目前,还担当不起全球能源历史的大任。

    不过,化石能源本身的改变也在发生着巨变,有些领域在不知不觉地发生着改变,或者是被改变。改变的本身,不仅是能源开采对象、利用方式、技术思路的改变,有些是游戏规则发生了改变。其变化深刻,不知不觉影响到油气勘探开发工作的方方面面,其性质不言而喻具有根本性和革命性。

   中国有句古语:“曲则全”。就是说世间所有事物的发展,都是遵循曲线发展的原则,并非是直线式的发展。在物理世界,没有一样事物的发展是直线的都是圆的,曲即为圆。进一步讲,凡是有缺陷的才是圆满的,也就是说万物永远都不会圆满,只要有缺陷存在,才永远容得人们创造进化,始终保持变化之常态,曲曲折折的前进,不让目光固着于一时一事,才是人类大智慧的核心。

   石油、天然气开采,通常从勘探开发理论角度讲,初期的理论认识是找构造,即构造油气藏,找到构造就等于找到了油气,这种纯粹的“构造圈闭”,初期被勘探者和教科书奉为“经典”。后来,勘探开发的对象,历史性的被寻找岩性地层油气藏取代,这类油气藏一般为“岩性圈闭”或“滞留带”阻隔,与构造油气藏有很大的区别,为此,人们把这次变化,称之为油气勘探开发认识的大飞跃。近年又有油气勘探开发又发生了重大变化,人们开始认识到寻找非常规连续性油气藏的意义。此类油气藏一般“无圈闭”或“圈闭不明显”。重要的是此类油气藏资源巨大。实际在美国、中国(部分方面)已经取得了成功,这无疑是油气勘探开发史上的一场革命。

    在中国大约6年前,中国石油勘探开发界,还很少有人了解到“泥页岩里可以生产出油气,而且天然气产量可观”。这是因为早期勘探开发理论,只认为“泥页岩是生油气层而存在”,现在既是“生油气层”,又是“储油气层”,而且还可以生产出油气来。今年9月份,在美国华盛顿召开的“全球推介页岩气大会”上,提供了美国2009年页岩气产量889亿立方米,超过了全中国830亿立方米常规天然气产量。这一不可思议的变化,从某种意义上改变了传统找油气的思路和方式及对象。实际上在前年就有人联名向有关部门建议重视页岩气勘探开发问题。中国从去年才在页岩气领域开始了实质性的工作,而且势头还可以。

    全球油气勘探开发领域,在十多年前就勘探开发对象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勘探开发的重点对象是深海、极地、非常规油气和老油田提高采收率。这里只谈老油田提高采收率问题。美国及国际石油公司早在20多年前,就在老油田提高采收率上做文章,他们的战略思路是让“老油田焕发青春”。具体技术思路,就是利用“二氧化碳驱油”,效果十分明显,提高采收率12—30多个百分点。他们把这一做法形容为“游戏规则的改变”。他们认为“一次、二次、三次采油是不得已而为之”,现在的技术可以使新发现的油田采收率一次就可以达到过去“一、二、三次采油达到的水平”。如果从采收率角度讲,老油田提高采收率和找到新油田的性质是一样的。中国石油推行的“老油田二次开发”就走的是这条技术路线。

    人们议论的煤制油项目,从二次世界大战前有些国家就在研究,但今天在中国真正成功了。中国神化集团在鄂尔多斯首次试制成功,年产可以达到200万吨,了不起。据说成本每桶40美元(怀疑)。不论怎么说煤制油是成功了,而且是在被议论、被质疑声中搞成了。在中国经济发展需求能源的情况下,我认为各种能源形式,只要有利于国家根本利益,不从根本上破坏环境,都应给以积极的支持颌肯定。

    国际石油公司有些做法值得我们商榷。如“不注重所谓探明储量”,而是注重“技术可采储量”和“经济可采储量”。所谓“技术可采储量”是指技术可以开采的储量,而经济可采储量是和油价挂钩,油价高经济可采储量就大,反之亦然。这一做法合情合理,而且符合实际。另外他们计算储量,参数的选取很有特点,比如他们不讲所谓“有效厚度”,而是注重“储层厚度”,这一选择的最终是储量结果就大不一样了。虽然我们不一定赞扬他们的做法,但是值得我们思考和商榷。

    所以说,新能源的确发生着巨大变化,但化石能源本身同样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一趋势不能不引起我们重视,不能不引起我们深入的思考。如果我们认识还停留在过去,我们将跟不上时代的发展,或者,我们就是一个落伍者,而不是一个改变者。改变者就是创造者。在曲变中前进!在曲变中生存!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前一篇:工程美学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