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程美学
从都江堰水利工程看工程美学的实践和应用
(2010,7.30)
美学,最初的意义是“对感观的感受”。“美”本身是人的一种感觉,不同的人对美有不同的感受,通常连思辩和思考都用不着,往往是直觉在瞬间反应。
工程美学是什么? 就是从工程建设的审美关系出发,以工程造型美的规律及表现艺术作为主要对象,研究工程与美学的关系以及人们对工程美的意识、认识、本质,美感经验,美的(视觉、社会、时间)效果,美的创造,美的发展及其美的意义的学问。
工程美学在现实中如何体现?工程美学的对象是工程,而工程美学的产生和发展恰恰是在工程之中,形成工程美学的基础是“科学、技术、工程”,基本的理论依据是“宇宙和谐论”和“实践论”,其本质与特性,是根据不同工程类型的美,在感受、欣赏、判断、标准等方面产生的美感和审美活动‘
都江堰水利工程,是工程美学表现的一个完美典型,2250多年前李冰父子应该是一个现实的完美主义者。都江堰水利工程,在美学特征,美学价值,水工建筑,人文景观,无坝引水,水资源利用,自然环境,自然和谐等方面达到了登峰造极。用现代观念解释是科学、技术、工程和美学的完美的交融与结合。
都江堰水利工程,位于四川成都平原西部,都江堰市西侧的岷江上,距成都56公里。准确地讲是建于公元前256年,战国时期秦国蜀郡太守李冰,率众修建的一座大型水利工程,也是世界现存的最古老而且仍发挥着巨大的作用。都江堰水利工程,也是一座造福人民的伟大水利工程,完全可以称得上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奇迹,开创了中国古代水利史上的新纪元,也是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如果说大禹是传说中治水鼻祖,那么李冰父子就是真正有历史记载的伟大的无可争议的真正的治水英雄。
人类在开发利用水资源的漫长历程中,大体上经历了“原始水利、工程经济水利和生态经济环境水利”三个阶段。都江堰水利工程,通过鱼嘴、飞沙堰、宝瓶口等工程设施,巧夺天工的利用“山势、地势、水势”而度势,道法自然的跨越了人类利用水资源的三个阶段,使人不可理解的是早在2250多年前,就如此完美的实践了“生态经济环境水利”的理念,成为当之无愧的世界最佳水资源利用的典范。
都江堰水利工程至今为止,是全世界年代最久、唯一留存、以无坝引水为特征的宏大水利工程。以其“历史跨度大、工程规模大、科技含量大、灌区范围大、社会经济效益大”的特点和意境美、构思美、环境美而闻名遐迩、享誉中外,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都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用。
首先是都江堰水利工程设计巧妙构思。工程设计是工程的灵魂,而工程设计之前的工程构思,则是灵魂的灵魂。进一步讲构思又源于工程设计师的专业和综合性的知识,光有知识还不够,还得看设计师有没有超人的悟性。都江堰水利工程,李冰父子极其巧妙的科学的利用“山势、地势、水势”的势能,建造了人类划时代的不朽工程,其意境创造了人间工程建设的奇迹,根本的一点是李冰父子务实的科学态度和对自然环境的深入了解,工程设计和建设才到了出神入画的的最高境界。
其次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实用价值。工程主要有“鱼嘴分水堤、飞沙堰溢洪道、宝瓶口进水”三大部分和“百丈堤、人字堤”等附属工程构成。渠首枢纽主要由“鱼嘴、飞沙堰、宝瓶口”三者有机配合,相互制约,协调运行,引水灌田,分洪减灾,具有“四六分,平潦旱”的功效,科学地解决了江水自动分流(鱼嘴分水堤四六分水)、自动排沙(鱼嘴分水堤二八分沙)、控制进水流量(宝瓶口与飞沙堰)等问题,消除了水患,使川西平原成为“水旱从人”的“天府之国”。经济效益和实用性极强,如今还保持着一劳永逸的经济功效。1998年灌溉面积达到到66.87万公顷,灌溉面积已达40余县。
第三是都江堰水利工程的环境美学。都江堰水利工程以不破坏自然资源,充分利用自然资源,为人类服务为基本前提,变害为利,使人、地、水三者自然和谐、高度协调。工程构筑物组合与环境自然物的完美关联,充分体现了“环境优先的概念”和“工程构筑物与环境组合”设计理念,充分利用地理环境“西北高、东南低”的自然地理条件,根据江河出山口处地理环境特殊的地形、水脉、水势,乘势利导,达到了“无坝引水,自流灌溉”天随人愿理想境界,使堤防、分水、泄洪、排沙、控流相互依存,共为体系,保证了防洪、灌溉、水运和社会用水综合效益的充分发挥。
第四是都江堰水利工程造型表现是一种高超的自然美。我国随着现代化建设的高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进步,各种工程不断涌现,人们在追求工程使用功能的同时,也在追求工程的造型自然美。从工程造型形体的基本构成,点、线、面、体的描绘出发,工程造型自然美,具有多样性和共同性,以及遵循自然美的基本法则。都江堰水利工程就是自然美的完美典型,它表现的是一种持久的审美表现能力,外在表现是自然与环境的完美结合,在很大程度上是体现了“和谐的美学”观点。从现代认识角度讲,更多的是体现了自身自然的和谐、与自然环境的和谐、与人文环境的和谐,与经济效果的和谐,与历史承载的和谐。实际上我们所说的“和谐”就是一种“极致的美”。都江堰水利工程,从形态设计与形体构成,是真正意义上大写了美的本质,“自然美、布局美、意境美、文化美”的工程美学价值。
第五是都江堰水利工程工程留给后人的启示。中国现代建筑规模和集中度,可谓称得上史无前例和世界独一无二。但是,大多数建筑工程,出自设计者性格上的固执和爱好上的孤癖一帮人的装腔作势的表现,缺少科学的、宜人的功能,好像一堆没拼砌的积木,乱糟糟的,没有真实的体现工程美的本质,缺少合情合理的关系,而是杂乱无章,从空间逻辑上看,有些工程建筑,好像是一个个怪兽,无缘无故,掺杂在现代常人之中,莫明其妙,使人感觉很别扭,很不舒服,是强加于人。这些小聪明设计的低智建筑,没有真实的质感美表现,让人看到的是被掩盖的假装上去的小玩意,好像一个披金戴银的低俗贵妇在卖弄风骚,实际不是鹤立鸡群,而是自我孤独和无知,与常人距离很远,很难亲近,一点也不想与"常人"和“社会”打成一片;本质的表现是没有文脉基因,便不会有永恒的美。
工程建筑的装腔作势,或许一时有些新鲜,或许让人大吃一惊,赢得一些赞扬,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人们欣赏水平的提高,社会审美意识的稳定,最终会因缺少真实而失宠。道理很简单,当人们发现工程建筑,没有“自然的、和谐的、平易的”可贵之处后,其美就大打折扣了,最后逐渐被人们冷落、遗忘、憎恨和鄙视。
中国古代的工程,许多工程都完美的体现了美的本质,如“万里长城”、“京杭大运河”、“秦直道”、“郑国渠”、“泾惠渠”、“西安城墙”、“北京故宫”、“赵构桥”。这些工程建筑和都江堰水利工程一样,都是中华文化的杰作,关键是这些工程有真正的建筑灵魂,即道法自然的体现了与环境、与人、社会的真正的和谐,这些恰恰体现的工程的本质美。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