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生活记录食物情感文化美食编辑美食 |
分类: 领悟 |
下午,大风。出门发现,小区里的银杏树,一夜之间变得稀稀落落。一地落叶。
大迦迦说,这种阴冷丧气的天,务必要吃滚烫的肉……
跟我妈迎着风,去菜市场。买了一条鱼。回去的路上,风愈发大,刮起很多落叶卷着沙子。我把头埋围巾里说:你听,大鱼在哭泣!然后,大鱼适时剧烈跳动。我妈尖叫一声,扔掉袋子。鱼在马路上翻滚,我在一旁像傻子一样大笑。
到家后,温暖的房间让它愈发挣扎,不断跳跃。我狠心将它扔到冰箱冷冻室。十分钟后,拿出,剁掉头尾,鱼身切成五厘米宽的段。头尾加上豆腐、青蒜炖汤;鱼身加上木耳、黄花红烧。砂锅在小火上煨着,鱼段用中火剪得金黄,厨房里很快弥漫起一阵白雾……电饭锅在一旁开始冒热气,闻到米饭特有的香味儿。一切都很有爱的样子。瞬间满足。
好像也有过不爱在家吃饭的日子。从家里出来,自由难得。觉得锅台炉灶是最束缚女人的地方,觉得妈妈一辈子为家人做饭十分辛苦。那时候,觉得花花世界,什么都好。辗转于大大小小的饭馆之间,以为不用做饭、不用洗碗,就有美食享用,是社会一大进步。
很多年过去,在脑海里搜索自己喜欢的食物,才发现,能留下深刻印象的食物,完全不是哪家餐馆的哪道招牌菜……那些最简单、最普通的充饥的食物,反而是吃不腻、吃不够的。
从小到大,吃最多的就是妈妈做的红烧肉。五花肉切块,加上排骨,焯水后一起放锅中煮。没有任何多余的调料,就是酱油、糖、黄酒。小火慢炖,两小时后,加盐出锅。有时候,会放几个煮好的鸡蛋,出锅后变成卤蛋。做一锅出来,可以吃好几顿。用汤汁拌饭,也分外好吃。
最简单的是西红柿鸡蛋拌面。把西红柿鸡蛋炒出来,和拉好的面拌在一起。百吃不厌。
冬天的晚上,妈妈很爱做南瓜土豆汤。炖得绵软浓稠,汤是好看的金黄色。
印象最深的是爸爸做的病号饭。小时候每次我生病,必定要在床上摆上小桌子,等着爸爸下厨。感觉有点像阳春面,清汤,面条很细很软,里面有鸡蛋花。十分开胃好吃。因为我不生病的时候,他是从不下厨的。所以,这一碗面在记忆中无比难得珍贵。
后来,吃的最多的饭就是L做的。他擅长做一种自创的火锅菜。把豆瓣酱炒香,加入姜片、蒜瓣、葱段。然后,放红薯、土豆垫底。再放香菇、蘑菇、金针菇。还有已经用开水化开的冻豆腐。接着是白菜、西兰花。然后是各种丸子。最后是羊肉、粉条。
吃得多了,十分有经验。冻豆腐要提前化开,多冲几次去掉豆腥味。家乐福卖得安井包心鱼丸、牛肉丸最好吃。咬开有香浓的肉汁。菜市场的鲜粉条最最好的配搭……还在中粮网买过海底捞的火锅调料,可以往锅里加一点点,比很多外面卖的火锅好吃。
守着一个满满的、冒着热气的锅。喝着小酒、聊着小天。十分满足。
还有用鸡腿菇、茶树菇、白灵菇、竹荪做的汤,只加点盐,就很好喝。
有时候,也会自己做饭。
买现成的咖喱,和土豆、胡萝卜炖一起。卖相、味道都不错。
曾经做过水煮鱼,有时成功,有时失败。
一个人时,会给自己炖梨汤、绿豆薏米汤、还有玉米粥。这些汤汤水水的东西,让人感觉温暖。
记得去年冬天做酒酿圆子。水放多了,糯米稀软,捞不起来。圆子都拖着长长的尾巴……
慢慢的,发现做饭不仅仅是技艺。而是传递情感的方式。穿着睡衣,舒舒服服吃完饭,从沙发上挪到床上,会胜过任何一地的山珍海味。如果有人家里从不开火,自然会少了很多人间烟火的气息。尤其夫妻,必须一起做饭、一起吃饭。否则,家就像宿舍,不像家。偏偏,现在那么多城市人,完全没时间更没心思把时间花厨房里。
曾经做过几年美食编辑。搜寻上至星级酒店,下至胡同里的各色美食。必须先吃一遍,再写稿。也有过惊喜、心动。但是,很多时候,看着大大盘子里装着的那一点点精致食物,会觉得乏味。有时候,打着灯、布好了景,跟着摄影师对着盘子猛按快门,调整一根香菜的角度,会觉得这个东西,毫无生命。匆匆吃完,想着的,无外是早点回家。那些精美的食物,留不下一点痕迹。
有一天在微博上发现以前一朋友,十分热衷穿衣打扮、远离庖厨的大美妞,居然也自己做饭,带着便当上班。突然对她心生爱慕。原来一切,都会在不经意中改变、成长。
我们办公室的妞们,最近也流行带便当。卡通盒子,食物码放可爱。有人带紫薯、有人带玉米、有人带南瓜饭。更多的则是自家炒的小青菜、肉片、下面是米饭。还有能干姑娘自己泡酸豆角,炒酸豆角肉末。
跟一朋友无意中说到带便当上班。出乎意料,他觉得这是件丢人的事……
没有争辩。只是庆幸自己已经过了这个阶段。不会特别在意别人的眼光,也不会妄加揣测别人的想法。
这个世界很花花。我喜欢的,我想要的,很简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