爱“拼”才会赢——山节藻棁南禅寺

分类: 器物学 |
那个时代名见经传的非遗传人,百花齐放。比如,会制作木鸢的鲁班;再比如,齐桓公堂前的斫轮手。
千载而下,匠心独运的木工作品更代不乏人。比如,诸葛亮的木牛流马;再比如,让隋炀帝意夺神飞的迷楼……
木工之妙,就连天启皇帝都置宝座于度外,醉心于其中。
然,究其竟,无非“榫卯”二字!
所谓“榫”,乃凸出之部分,或曰榫头;所谓“卯”,乃凹进之部分,或曰榫眼、榫槽。
中国传统文化,讲究“一阴一阳之谓道”。制器尚象,借象明理,阴阳之妙,尽在榫卯之中矣。
榫卯之中,其最典型者,莫过于斗拱。
民国早期,梁思成和林徽因根据敦煌壁画,跋涉于山西五台县的崇山峻岭之中,寻找到传说中的南禅寺和大佛光寺。
当看到气势雄伟的唐朝木构建筑时,梁思成不仅感慨地说:“在这里,是斗拱,而不是屋顶,塑造了建筑的形象!中国古典建筑中的斗拱艺术,在这里发挥得登峰造极!”
斗拱艺术之妙,非可言说!
上手,“拼”而已矣!
小涛于近日,幸得“晚峰——营造中国”之盲盒。
拆开之后,不想,竟是南禅寺柱头斗拱模型!
展开图纸的那一刻,时光仿佛定格到2005年,小涛跟随省文物局的古建专家们,伫立于南禅寺前……

榫卯之灵魂,高山仰止;结构之美妙,非可言说!黄铜质的铆钉,直追上古之吉金;偷心造的铺作,不输雷家之样式。

抛开阑额、大斗的术语;拿起精致、小巧的构件;对照结构、分解的图纸;开始一板、一眼地拼接……

窗外日光弹指过席前花影坐间移
不觉间,南禅寺古朴俊逸的山节藻棁,已经在小涛的办公桌上拔地而起、初具规模!
待严丝合缝,只需木槌的叮叮当当罢了。
孔子曰:“知之不如好之,好之不如乐之。”于动手实践中体会榫卯结构的智慧与乐趣,真妙不可言!
孟子曰:“独乐乐,不如众乐乐。”故,草成此篇,以飨同道!
更多惊喜,敬请扫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