润物:谁在真正制造“地王”神话
北京广渠门15号地,40.6亿元人民币的成交价、每平米16240的楼面价。又一个地王诞生了。
瞪目结舌,随着资本市场和楼市的回暖,全国的地王一个接一个如雨后春笋般诞生。年初的开发商资金链短缺叫苦不迭犹在耳边徘徊,反手为云,覆手为雨,现在四处攻城略地的还是这些开发商。腰缠万贯,雄心满满,在土地招牌挂现场,以亿为增级,频频举牌而举重若轻,年初银两短缺的苦相和风险已被癫狂的征服欲所取代。
开发商的豪情是有底气的,资本市场的回暖、银行信贷的偏向和楼市上半年的热销爆发,防止金融危机和经济危机的宽松的货币政策和信贷政策,让开发商完全摆脱了资金的困扰。对楼市后市的良好预期,开发商“再生产”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
开发商在制造“地王”推波助澜上可称万恶,若将“地王”罪魁推其身上,有失偏颇。从单纯的市场经济背景分析,开发商作为市场主体,追求利润最大化是其天性,在高资本、高风险和高利润的行业,是在刀尖上跳舞,上一步即上天堂,下一步则下地狱。为获得利润在市场上不择手段是其必然,和银行勾结,和政府交易、霸王购房者是用最低的成本撬动最大的利润,是商业市场的商业规则。开发商要在竞争对手中脱颖而出,首先要过“原材料”这关,土地的招牌挂将所有要“再生产”的开发商聚到一起,出价价高者得到土地。地王诞生是必然的事情。
谁在真正制造地王的神话?是土地垄断出让制,地方政府的贪婪,是土地招拍挂政策。地方政府垄断掌握了土地垄断,可以以极少的代价补偿取得大量土地的出让权力,市场主体无法参与一级市场的任何的市场活动,政府取得土地代价廉价,而土地进入市场却极度火热。地方政府只要利用行政垄断就可以获取暴利,地方政府卖地财政的极度依赖,不是市场主体,却将房地产市场根本的“原材料”土地掌握在手中,参与市场的利润分成,不是市场主体,却比开发商更加贪婪,地方政府的工作人员可以在单位自建房和经济适用房中实在置业,而不像普通购房者一样要承受高房价之苦,所以他们在土地出让之际,尽显贪婪,价格当然越高越好。
同时土地招拍挂政策,开发商除了参与土地交易中心参与竞价,没有任何其他途径获得土地的机会,开发商同场飙价,加上国企和央企的开发商财大气粗,视金钱如粪土,频频抬价,地王自然而然就这样诞生了。
国土资源部副部长鹿心社在国土资源部新闻发布会上说,土地成本在中国房地产成本中的比例为23.2%。相较之下,美国是28%,韩国是50%-65%,日本是60%-75%,中国的房地产土地成本要远低于这些国家。鹿心社的话很有艺术,一方面为未来地价可再次飙升做好铺垫,一方面意思是赚了钱的开发商不要把民怨往地方政府引导,要注意和谐。你们赚了钱就应该受点委屈。
地王诞生,房价肯定要涨,当民怨四起的时候,开发商和政府就是狗咬狗一嘴毛。谁都做了婊子又要立牌坊,赚了黑心钱,硬说自己是慈善家。开发商是不用为国民负责的,因为它只为自己在市场中的表现负责。高房价引发的经济停滞、影响社会和谐时,地方政府们和伟大公仆们必须要面对的。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