湛江新闻网讯:近日,当代著名诗人施施然和南方诗歌研究所所长张德明教授参加了湛师人文学院周末读书会,与60多名学生一起交流诗歌创作与阅读的经验和感受。
读书会上,施施然首先向同学们讲述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的经历,并鼓励同学们要保持对诗歌的激情和热爱,同时也要广泛涉猎,积极练笔,将自己对生活的感悟与理解,通过诗歌诉诸笔端,展示给更多的人。在谈到如何进行诗歌创作的时候,她提出,要通过寻找不同的意象和形象来表达自己心中所想,用陌生的、含蓄的语句表达出来,并力求达到诗歌的音乐美、绘画美和建筑美,做到“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在自由交流环节,她热情并耐心地回答了数十位同学的提问,从诗歌创作的困惑、诗歌章节的设计再到人生态度与诗歌创作的关系等方面,她一一进行了解答。对于同学们提交给她的部分诗作,她还进行了现场点评,并提出了宝贵的修改意见。
会上,张德明教授对本次周末读书会做了精彩点评,他首先肯定了施施然对诗歌创作意象要陌生化、含蓄化的观点,并表示诗歌就是一种吞吞吐吐的朦胧艺术,讲究“无理而妙”的修辞处理,隐喻、象征和暗示是其基本的艺术技法。他还鼓励同学们多读书,多写诗,争取在大学阶段就在文学期刊上发表作品,力争成为一位受人关注的作家。
本文来源于湛江新闻网:http://news.gdzjdaily.com.cn/zjxw/content/2013-05/13/content_1687182.htm

本报讯(记者邓亚明)
5月10日,一场由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有关教授、南方诗歌研究中心诗评家和部分湛江本土诗人参加的诗歌研讨会在湛江师范学院人文学院会议室热烈举行。会议研讨的是来自河北的70后著名女诗人、新红颜写作代表施施然的诗歌作品。
施施然原名袁诗萍,画家兼诗人,国画作品多次入选国内画展并被收藏,出版诗集《柿子树》、诗画集《走在民国的街道上》两部,曾获“张坚诗歌奖年度诗人奖”,《中国诗歌》“十佳网络诗人”等,作品发表于《诗刊》《光明日报》《青年文学》《天涯》《诗选刊》《星星》《绿风》《山花》《钟山》《上海诗人》、美国《新大陆》等海内外百余家报刊,部分诗作被译为英语、瑞典语、维吾尔语,入选《中国年度优秀诗歌》《中国诗歌排行榜》《21世纪中国文学大系》《十年诗选:2000-2010》《中国诗歌年代大展》《中国新诗年鉴》等几十种年度精选,现在广州美术学院国画系高级研修班进修。
研讨会开始时,先由湛江师范学院朗诵艺术团的学生朗诵施施然的诗歌代表作《走在民国的街道上》组诗,然后由湛师教授、诗评家发言。南方诗歌研究中心主任、博士后、诗评家张德明这样评价施施然的“新红颜写作”:“自然写作,随心所欲,促成了施施然诗歌天然去雕饰的真纯朴质之美,她的诗歌如淙淙溪泉,清亮照影,如空谷幽兰,芳美可掬。那是自然的弦乐声声,那是自由的曼舞翩翩。施施然的写作是自由的,也是自然的,惟其自由与自然,她的诗歌才能打破人为设定的一切域限,思绪如脱缰之野马,如漫天之云岚,信笔而书,韵味天成。施施然在诗歌创作中有意识地吸收和借鉴了中国古典戏曲的表现手法,这对中国新诗如何继承传统文化、丰富自身的艺术表现力来说,不啻为一种极为有意义的尝试。”
5月11日,施施然还与湛师人文学院学生举行座谈,回答大学生有关“新红颜写作”等问题的提问。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