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诗不可无我:味其鲜活,趣其真情
----
从施施然几首诗看诗人坚持的性灵说
文/牛黄
“作诗不可无我”,味鲜、自我,以及对现实世界的孜孜以求。
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不接受虚构(施施然语),而当连写诗都不再是从心灵本真出发时,写诗,则谬也!作诗等于制造垃圾!不曾真正抒发心灵的诗人不是真正的诗人。袁枚在其《随园诗话》里指出:“诗人者,不失其赤子之心也”;“作诗不可无我”……作诗不可无我,也就是说,作诗要有真性情,不可无个性。袁宗道《论文》中振振有词:“熊掌豹胎,食之至珍贵者也。生吞活剥,不如一蔬一□矣;牡丹芍药,花之至富丽者也,剪□为之,不如野蓼山葵矣。味欲其鲜,趣欲其真,人必知此,而后可与论诗。”前者强调由功力、磨炼而达到平淡、自然。后者主张由藻饰而达到自然之美。(《续诗品·振采》)认为“诗宜朴不宜巧,然必须大巧之朴;诗宜澹不宜浓,然必须浓后之澹”;叶书山的话说:“然人工未极,则天籁亦无因而至。”袁枚之“性”如果说即是“情”,那么“灵”则近于才,如“用笔构思,全凭天分”,“人可以木,诗不可以木”。只要能咏得真性情便是好作品。
秋天潜伏在我的眼睛里。它吞吃树叶
它吞吃树叶!
夏季的皮肤已经开始剥落。几根青丝
藏进流水里,神情如铁。
——施施然《雾替代我或者我替代雾》
秋天是诗人这首的意象。眼睛行藏秋天,是因为秋天的暴戾恣睢。诗人用“它吞吃树叶/它吞吃树叶”的重复句式,表达她对于秋天的态度。季节的轮回更替,时间行云流水,青春易逝,韶华年轮轻转,人生的奔跑前进抑或退却,一切悲喜,都还未来得及调整。会有一天,时间的漩涡,会隐没一切。人生的方向感以人生的价值观可能是模糊的,是不可能十分明晰。诗人捡拾瞬间无助的感受,发是这样的感叹:雾替代我或者我替代雾。这首表达的是作者瞬间思想感情的唯一性,是她这一个年龄段的迷惘,碰到问题还需要求助于母亲的女性年轻人的一段感情经验,她是新鲜的、无助的、独有的,情深深而意切切或明或暗的雾雨空濛。
月亮沉思着
从地平线升起。晚风摇动
它的思想的翅膀,洒落
一地秋凉
说肃杀,早了点
说“莫使金樽空对月”也早了点
今夜,不为人知的情欲之火
悄悄燃起……星光啊
快从梦里幡然醒来
看这空中悬浮的空城
狼烟尽散。竖琴已焚。我是那
晚归的守城人
----施施然《秋夜暗燃》
“作诗不可无我”,味活:进入自我内心以及对现实世界的积极闯入。
施施然《秋夜暗燃》这首诗,感受十分独特,意境是那么空灵:秋夜的月亮冉冉升起,月光如水,秋风振翅,播洒一地秋凉……
诗人微醉在这境遇中:说秋凉不说肃杀,说“莫使金樽空对月”却嫌早了点,对情绪强弱的把握、对氛围分寸的掐拿,均恰到好处。一切的一切,秋夜暗燃的情绪,皆从她心出,由当时境生,可感不可复制,都是施施然式的。狼烟尽散。竖琴已焚。我是那晚归的守城人……其中,由瑟瑟秋风,挲抚隐情或许心中有那么一点点儿悲情,都尽在不言中。
作诗要有真性情,不可无个性。袁枚提倡的性灵派以抒发人的真性情为主旨,以生命为诗。施施然坚守她的诗歌原则,那就是作诗为文,都必须从心灵出发,在各种传煤上画个圆,尔后,与读者心灵碰撞,即从心灵到心灵。当作者感情真挚,字字发自性灵,毫不伪饰做作,才有着感人肺腑的力量。施诗人践行她的诗风,柔婉清丽,自然清新,充满灵气,也有感世伤怀、微言大义,有远见卓识,巾帼不让须眉,因而,她给诗坛带来了清新的风气,令她的广大读者群百读不厌。且看下面这首诗:
风将我推进一座透明的城池
回过头,来时路
已被岁月折损得弯弯曲曲
望不见尽头
风铃在无声地摇动。一张张脸
水一般滑向落日的方向
像是从我指缝里滑过的时光
一个熟悉的声音指引我向前
那是一声命令
或是祈求。我的血液因此沸腾而不致凝固
我想辨认你的存在
那是另一个陌生的我
缓缓向我走来
走廊迂回,我照见自己错愕的神情
你手拿秘密图纸却爱莫能助
你在时间的背后,看着
我一次次虔诚地迈向孤独,直至
夜的浓汁哗然倾覆
------施施然 《在迷宫里辨认》
施施然宣称:这首诗即是对诗人个体经验的追问,也是对所有人的人生的思考。人生本来就孤独,在艰险世间走出的每一步,都是对自我的找寻。关于人之生死的真相的思考,更偶尔使诗人情绪低落,甚至为人类之于宇宙的渺小、无助与短暂而悲观落泪,但诗人的精神最终还是在诗歌的抒写中得到救赎,哪怕只是暂时的。她这首诗将过去岁月的残缺和遗憾视为折损之后的感受,精神指向是孤独的、无助的。但她追寻着积极向上的主动:“一个熟悉的声音指引我向前”,我的血液因此沸腾而不致凝固,即使我一次次虔诚地迈向孤独,即使夜的浓汁哗然倾覆,我依然信誓旦旦,在迷宫里辨认!
平原的风是直的。它缓缓地
吹。月光也淡淡的
捡拾白天人们遗落一地的心事
隔壁邻居家的画眉鸟儿
已经不叫了——它把所有该叫的
都叫完了。它在睡梦里
说着旧事
说着雾锁深秋。我的唇
暖暖的,在吻别,远远的爱情
-----施施然《没有弧线》
“作诗不可无我”,本真:是对读者以及对现实世界的负责与担当。
施施然对
“担当”一词理解十分的透切。她对社会存在种种现象进行追问后,快人快语:“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如果连这点起码的担当都做不到,请勿妄言‘担当’”。生活是真实的,生活不接受虚构。你看看,她是如何本真地抒发她隐秘的内心世界!这首小诗她未言及什么“担当”,她的情愫担当是人类本真的情感,她的诗情是发自内心的。作者的心事确确,宁静而波澜不惊。邻家的画眉鸟儿早已不叫,浓雾锁着深秋。月光将一地心事捡起,留下一地淡淡的光影。诗人仍在追忆刚刚吻别暖暖的爱情。真实有于铺洒一地月光的清辉。我们看到的那一个敏感、敏锐而尊严的存在,看到诗人的关怀和个性,看到诗人的性情、爱与悲悯。看到诗人对美好的怀念与追求,这样的诗歌,无疑是打动和感动他人的。并非远离尘世游戏之作。施施然这首诗《没有弧线》,就是凝视心灵的好诗,美好心灵即涉及到担当,担当着人类的真善美。抒发心灵真善美的诗人就是真正的诗人。
用什么方法可以阻止
心中正在滋生的暗疾?
一株梅花,零落成泥。另一株
迎着时间的刀锋颤动
不是所有的妥协,都能够得到合理地安放
蔚蓝的夜里,一声蝉鸣
刺穿荒芜,腥甜的痛扑簌簌
砸下来,落满大地
是起程的时候了,就让一切
假定的情节,重新回到假定
不要试图探究我转身之后的风向
当我写下第一行
被秋雨浸湿的文字,心里
有一团火,随马蹄远去
-----施施然《暗火》
“作诗不可无我”,情执:则对自我激情进而有序导流让读者感受和分享。
施施然诗人内心是高尚的。因而她的诗就像冬天梅花的馨香,冷静地给予人们深刻的享受。一枝梅花,零落成泥,另一枝在时间的刀锋上颤动。季节让美伦美奐展示,也会让美色在不知不觉中凋亡。合理与不合理,是一半一半地、或三七开的组合着、存在着。施施然《暗火》中暗火的则可以理解是:激情的热烈迸发;对爱情的执着追求;对美好事物的强烈追寻……等等。
不是所有的妥协,都能够得到合理地安放/蔚蓝的夜里,一声蝉鸣/刺穿荒芜,腥甜的痛扑簌簌/砸下来,落满大地……挫折,或者是失败,并不说明什么,只要是不能任由自我在偶尔失利中颓废和轻啜中轰然倒下!它将会是一个事件的重新开始!没有什么可以阻挠一团暗火的熊熊燃烧!是起程的时候了,就让一切重新回到假定。让一切假定重新开始!让心中这团暗火,让诗意中这团明火,随马蹄声声而远去!
诗歌的积极意义在于我们能够在阅读中受到诗人情绪的强烈感染。燃起对人生、对事业、对爱情,等等美好事物的追求。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