像侠士一样地去写诗
——赏析施施然的《贺兰山没有迟暮》
文/悟君
按:每次意外地读到这些热爱诗歌的朋友写下的评论文章时,心里都会涌起一阵真切的温暖和感动。你们的喜爱和支持,给予我力量,谢谢!
初读《贺兰山没有迟暮》,我就被诗歌本身深深地吸引住了。如果不是知道施施然是个女诗人,单从这首诗来判断,我怎么也不相信这首诗会出自一位女诗人之手,而且是一位“心在民国的江南”的柔弱女子——施施然所作。
“这回我要郑重地写到马,如同/写到疾风和闪电/以及冷兵器——穿梭在历史的沿途……”诗人一开句就把我们引入“历史的前沿”,而且是“郑重地写到马”;“我的姿势一直向上……西风/在两肋间冲撞。请允许我/以酒取暖,在这枣红色的马背上”,一下子把我们引入对英雄的怀想。“我的姿势一直向上”,反映了生活在英雄辈出的燕赵大地上,一个柔弱的女诗人的“英雄豪气”,正如施施然自己所说的那样:“作为和平年代奔波于自我之路上的后人,我们无法像先人那样做出惊天动地的壮举,可这并不影响我们的超越之心,我们生命里承袭的侠义质朴之血从来就没有止息过……”
好一个“侠义质朴之血”,再一次深切地让我们感受到英雄的可贵。“有一支腊梅开了,而落雪的日子/还迟迟未来”,似一种侠骨柔情,充盈着悸动与不安;诗人以灵敏的感觉潜入历史,“倾听八百年前的嘶杀”,在“在英雄凭栏处,用一根绣花针,刺开/头顶的乌云。一滴黑血/落进当局者的眼睛……”诗的意象跨越历史的时空和距离,把我们关注的情感与时代的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那“一滴黑血”,唤醒了我们内心深处恒久的爱国情感……
从这些看似温婉、却壮美无比的诗句中,我们仿佛看到“怒发冲冠凭阑处”的岳飞,跃马横枪,“踏破贺兰山缺”的英雄气概。“在奔涌的马匹/消隐之前,膜拜之火燃烧在白桦林之前/请允许我,以一次低低的呐喊/唤起远处正在惊醒的啸鸣……”这正是诗人施施然“像侠士一样去写诗”的真实写照,那声音虽然是“一次低低的呐喊”,但足以划破长空,让所有的灵魂在英雄的呼唤中惊醒……
“写诗的过程,在我看来,就是找回‘自己’的过程。诗是我寻找‘自己’的唯一值得信赖的灵魂出口。它帮我挖掘和捕捉每一次感动和震动,安慰我的每一次疼痛甚至苦难。它从我的心灵最柔软的地方出发,穿越时空,穿越现代与古典,抒发着每一滴哪怕是最细微的内心涟漪,它使得‘活着’拥有了最真实的质感和色泽,使我在当下亦有可能获得永恒。”
这是诗人施施然在前不久第三届河北青年诗会上讲过的一段话,结合《贺兰山没有迟暮》这首诗,我们不难看出,诗人是从内心最柔软的地方出发,挖掘和捕捉每一次感动和震动,穿越时空和距离,勇敢地直面生活与这个世界,像侠士一样地去写诗,写下一行行烙有我们精神印迹的精神之诗,凸显了一个充满柔情、却拥有英雄气概的女诗人的美丽特质。这正是施施然诗歌独具魅力的地方!
2010-12-7夜
附诗:
《贺兰山没有迟暮》
文/施施然
这回我要郑重地写到马,如同
写到疾风和闪电
以及冷兵器——穿梭在历史的沿途
我的姿势一直向上……西风
在两肋间冲撞。请允许我
以酒取暖,在这枣红色的马背上
有一支腊梅开了,而落雪的日子
还迟迟未来
我潜入梅花,倾听八百年前的嘶杀
在英雄凭栏处,用一根绣花针,刺开
头顶的乌云。一滴黑血
落进当局者的眼睛。夜哗啦一下
就沉了
在奔涌的马匹
消隐之前,膜拜之火燃烧在白桦林之前
请允许我,以一次低低的呐喊
唤起远处正在惊醒的啸鸣……
2010-9-21
原文地址:王武军新浪博客
加载中,请稍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