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转载 美人一计,计中男女谁被算计

(2010-04-14 13:35:40)
标签:

《美人计》

解读

九一

分类: 关于施施然诗歌的评论

十六计,美人一计,杀伤力最为巨大。那圣人云:食色性也,可做一个歪解:秀色可餐,迷乱惑性。人有欲转载 <wbr>美人一计,计中男女谁被算计                                                          作者:九一

望,情欲深重,面对美人,心思很难不动。读史有感,可以诗歌来写心之所得。历史作为已经固定过的大存在,但为我们今人看来仍旧争议。人就是这样奇怪:对于未来的不可确定的预言和推断会没完了的异议,因为它尚未发生;对于历史不能眼见为实的仍旧要论证不休,虽然它已经发生。枯燥的教条唯物主义只会叫人硬着头皮信服,铁证如山,望而生畏。用诗歌的形式对历史事实做出自己的解读,不乏有诗人这样去做,诗者作为非专业的历史研究者,诉诸一种诗意的角度和诗歌元素来阐述之,不必摆出多少文物,无须引用什么典籍,靠的是诗者的学识而非学术的素养和想象力的翅膀去扑朔披迷离的史海翱翔。

 

施施然一下子拽出三首短诗,合并在一个框子里,题曰:美人计。

从施施然的诗,我第一次考虑该用什么眼睛来解读。

  

她暗藏毒药。提着笑
杀死月亮、鲤鱼和桃花。风舞过,瞥见
芳草地上一径幽香”

 

暗藏毒药的不是美人。美人只是提着笑。

  

首先要注意一个诗者的叙事结构,还要赞美这独到的认识与语言特色?

那就注意一回吧。无疑,施施然开门见山就点出了正题,用很简练的诗句完整的表达了她对美人计的一种理解。

 

笑里藏刀,美人一笑英雄丢魂落魄,在温柔一刀下,做一个冤死的风流鬼儿的,连月亮,鲤鱼,桃花都难逃过,何况是刚愎自用的粗鄙男儿?这是戏言。

 

施施然无非是用自己的词句来解读美人计——美人暗藏毒药——这是提花之笔,立刻就能给读者一个形象化的提示。道出娇艳背后,温柔背后,是致命的毒药。后来的文本有所改动,“美人”换成“她”,从笼统的泛指被有意的特定化了,一字之别,但全诗的况味就大变了。

 

“她暗藏毒药。提着笑”,这样,主语就从一种权变之术变成一个冷血杀手,而她的暗器就是演戏一样的妩媚之笑。被包围的男人一定不是泛泛之辈的,英武盖世,权威在握,是很强大而有所袭击的价值,关键是此人一定有爱美之心之趣,强攻不可胜之,只好智取,麻痹他的精明,弱化他的斗志,分解他的团队,蛊惑他的神智,进而时机成熟之时,猛的亮出真的刀子,稳准狠的致命一击,死的稀里糊涂,或者悔之晚矣。美人一笑,是用假象来拉开前奏,魂断蓝桥的,还是货真价实的正面突袭。在假象面前,人会为一己之私失去判断力,正是利用其人弱点埋伏下包围圈,层层包围,步步粘连,招招阴柔,万事俱备只欠东风之际,快刀斩乱麻毫不足惜。所谓的美人只不过是一个前台受命的工具,整个包围圈的设计运作都有幕后黑手操纵。用“她”代替“美人”,可以具体化的圈定一个由她出场而存在的阴霾中狞笑的力量,而提醒读者,能够杀死月亮,鲤鱼,桃花的,绝非妇人所能,有此能量的是那近乎幽灵的集团里的决策者以及策划者。这样一个经过特殊训练的冷酷美人只是一枚棋子,下的是风花雪月残局,扮的是美人鱼的奇迹,造的是桃花运数的艳遇,出人意料又在意料之中,在当事人惊愕之前,一张迷离血腥的大网已经张开,叫他失去防备之心,渐渐酥了魂骨,亲密不能离开了,死期便不遥远了。狡兔既死,走狗留着何用?作为棋子的美人在胜负已定便无价值,只能是一个被烹煮的宿命,或者被沉水喂鱼,或者侥幸改头换姓而逃一死,风光一瞬,“风舞过,瞥见/芳草地上一径幽香”,秋风扫落叶一般,青青芳草已蒙霜,死寂而凄凉。美人望去,只留幽香,是死是活就留给读者猜想,后背上冷飕飕的,就意会了。这样的含蓄表达,把结局留给读者,比起直截了当的告知更有渲染力:一个妖艳的悲剧是该同情还是予以驳斥,叫读者自己去选择吧。

 

再看诗的第二节

 

“灯下拭剑,有什么

在酒杯里荡漾。英雄意气

挣扎,心猿意马。她的泪有多晶莹,就折射出

多少危险。而你为何

还在为她轻解罗衫,抛一世英名?”

 

在第一节对美人计的本然和结局做出诗意的交代之后,已经初步架构了一个诗境。一个绝色女子受命扮做一个柔情刺客,但这个阴柔无形却杀伤力极大的杀手却是一个凄凉哀婉的结局。那么,该如何在这样的框架中引导读者走下去呢?这是一个很棘手的问题。巧妙地点拨起了读者的好奇与对悲剧的感同,已经成功了一多半了。但如果后续承接的不好,或者粗劣化的草草收尾,这首诗无疑是失败的,甚至引起读者对于诗者的一种厌倦引致的全盘否定:施施然,我再也不读你的诗了。不管诗者是否有此认知,作为诗者的施施然是极为认真构思并熟练的驾驭着主线向诗歌情绪的高地冲锋,她要引导读者走出那种低迷的悲凉,从朦胧升华到一种强烈的感性认知。

 

“灯下拭剑,有什么/在酒杯里荡漾”?这是一个画面的突然转换,在探试主题的长镜头继而短暂的黑幕后,亮开的是一个特写。这更加鲜明的加强了诗歌凸出的立体感,从而给读者一个强烈的最直观的印象:英雄就是霸王那样的鲁莽多于计谋,英武多于八面玲珑;英雄是敢于担当的豪情与妇人之见的仁慈与柔情,尽管这样的英雄多是悲剧式的,叫人叹息之余,更多的是敬意和向往。仗剑行走,水酒痛饮,美人作陪,一生洒脱,便无憾兮。轰轰烈烈,凄凄然然,即使晚节苦楚,却无悔的,活过了,自在了,也就满足了。英雄难免意气用事,在一种豪情的催化下甚至拿生命不当回事,顶天立地的汉子是无所畏惧的,死了,20年后还是一条好汉。即使不能超生,“杀了夏明翰,还有后来人”,英雄们视死如归,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为了一个民众的正义抛头颅洒热血,愿以血肉之躯为尘世的前进做一块沉默的铺路石。

 

以卵击石是悲剧的。但这种悲剧不可或缺。人类的历史正是从悲剧中走来的。先行者倒下,他的灵魂却成了先驱者。虽然在短暂的光明之后,仍旧是无边无际的黑夜,难道短暂的光明就是虚无的么?我们应该认可这无边的黑夜而无所作为么?黑夜无边,是因为个体的生命有限,熬不到光明之花下一次开放的时候;倘若所有人都沉睡去,光明之花永无开放之日了。在矛盾的行走中,光明召唤着勇士们前行,任何时候,尘世都在呼唤英雄。

 

英雄难过美人关!诚然有无数的硬汉子没有被山压垮,反而越是逼仄,越有举重的力气和坚决。这种一根筋酿造了悲剧的苦酒,琼浆玉液,不如一杯苦酒啊,是至死都不认输的。这是感性多于理性的匹夫之勇,比起诸葛精明,张飞的粗鲁豪放谁更可爱?诸葛精明的像妖,连爱的勇气都没有了;粗鲁汉子反倒重情义的,张飞一生对刘玄德忠诚不二,就像关公,身在曹营心在汉,这样的好兄弟千年难遇啊!张飞粗鲁,甚至粗暴,但知忠孝二字,情意甚浓。侠骨柔情,是最见不得眼泪的,汉子没把自己当成救世主,却看到弱者必出手相助的。勇气来源于善良的大爱,见了泪水他会痛哭,会愤怒,会吼叫着拔刀相向,誓把奸佞霸道斩尽杀绝死不休啊。这是汉子们的致命弱点——常常被人利用的,正是诸葛精明那样的人躲在暗处,看的分明,会教唆怂恿一个貌美如花的蛇蝎女人前去,哭哭啼啼,引诱汉子上钩,把绞索套上自己的脖颈。或许汉子在腥风血雨中也是小心谨慎的,但终究,他天真的在简单的推断之后,把假象当成了真实,本质是光明磊落的,最怵头那些拐七拐八的花花肠子了。他的智慧是简单的,有些天真,一旦轻信便不会怀疑。即使熟读兵书的关公,自负孤傲,比起张飞要沉稳许多,但被激将起来,仍旧须发皆张,以致大意失荆州,败走麦城。就是以奸诈不二于曹公的玄德,当金兰之交相继死去,一种悔恨烧起怒火,为了一个义气,他也不得不出兵攻吴,以对天下有个交代。再读三国,我更佩服孙权,他才是真正的政治家啊。掩卷唏嘘,似乎,楚汉之争,刘邦一定天下;洪武开明,成祖迁都——似乎都说明一个问题:无毒不丈夫。英雄和大丈夫是不一样的,天下是大丈夫的,只有美人是英雄的。他们恨不起来,狠不起来,一念之仁,输给了情意绵绵,或许那死不瞑目,睁着要看的,不是恨这个女人,不是恨自己的多情,仍旧不改那多情的本性啊:我深深爱的,你生活的还好么?牵挂多于悔。

 

这一节,诗者没有明确的阐明自己对于英雄的看法,貌似有贬义和质疑——这样的人死的是否值得?但从整节我们看以感受诗者一种对于历史的迷茫,但仍旧对传说的英雄发自内心的尊敬与崇拜。因为她是一个女人,在期待自己的英雄到来,她以一个女人的名义,以一个妻子的身份,会时刻提醒她的霸王时刻小心,劝他功成身退,不要去争那些毫无意义的功名。她希望看到霸王的辉煌,因为这是她欣赏的男人的价值,但她不需要这些,她只想食人间烟火,陪着爱人去过平淡安宁的隐居生活。而且,她知道一些事情无法逃脱,她时刻准备着去做一个虞姬,为了所爱奉献一切而不惜。所以,最后一节中,诗者借一个幕后美人的口吻,写下这样句子而收尾:

 

“此一去,谁又见过美人复还
管它有没有轮回,这一江默默无语的
春水啊,都是我
涌向你悲从中来的柔情”
 

综述:


这是一首包含量极为丰富的短诗。诗之大小,不在于长短,在于对他想说的准确把握的清晰认识的完整表达。在诗中,诗者知道自己是谁,知道自己需要什么。用诗歌来表达的,不仅是对一段历史的看法,也在暗处寄托了自己的情志。美人计,不限于对美人计的理解之后的鄙夷,对于美人们的价值的考量与反思,用一种同情的情感对被利用却玉陨香消的女子喟叹惋惜,也对男人们做了一种期望和善意的提醒。她眼中的男人应该是重情重义,而且,有所作为而不能碌碌庸俗。她不希望男人是一个悲剧,所以,委婉的规劝:汉子啊,你要理智。最后,她隐约谨慎的一声叹息:我的英雄,你在哪里呢?烟波江上,你是远方的敬仰,江水流去,我在期待的却无回声的深情。

 

这首诗是以古诗词的意境和语感为依托换化现代白话文的语法来行云流水的,收放自如,而构造的意境不虚,有密度的质感,但不拘束而僵化,像是一个一觉醒来而清楚记得的梦境,真实像是存在,读者走进去,会感受一种美好明朗的意味,一种宽广良善的情怀。形式的古诗词的痕迹很明显,但比之诗词的格律,这首诗更加自由。比起大家名人的现代诗,这种自由是粘稠的,像一杯汁状的巧克力,有色泽的深邃,有流体的动感,有固化倾向的质感,有鲜艳和圆润,有口味的甜蜜和回味悠长。独特的语感,独特的视角,独特的思维认识,境意有之,情趣有之,独立有之。魅力四射而不妖艳。

 

没有完美的诗作,没有完美的诗人。一个简单的批评:

 

诗者的认识限于一种理想化和浪漫主义的唯美情调,这会局限诗者的更广阔的视角。诗者读书很多,有敏锐的洞察力和较深入的解析与独到的见解,她很冷静也很独立,善于从纷繁的表象抓住本质,但她不能超越自己过于主观的规避,而想停留自己内心的美感享受层面,不想做深入的探讨与思想高度的迈越。比之杜甫,更倾向于李白,甚至有李商隐的朦胧幽深;比之苏词,更欣赏少游的情意和三变的细腻玲珑。这很矛盾的虽然糅合一起,处理不好会很危险。所以,我劝诗者,少走张恨水或者张爱玲的那种视野。祝福诗者更上一层楼。我的理解是片面的,这里记录的只是一个读者读诗的过程。

 

                                     原文地址:纵横。美人一计,计中男女谁被算计?

 

施施然

九一老师的这篇对《美人计》的深层解读,给了我很大的惊喜!由于快节奏的生活现状、各人人生观、历史观的认知角度、包括个人性情,甚至所涉猎阅读范围等等的客观性差异,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一层看不见却真实存在的隔膜,这就造成一首诗作很多时候被隔靴搔痒地品读,无法直达作者内心。当然,作为诗者,写诗的最主要目的还是抒发和剖白自己的心灵,是自我灵魂的依托。因此有人说“诗不同于散文和小说,诗是留给自己的”。然而九一老师对《美人计》的这番庖丁解牛般的解读,一步步解开了语言的表象,走进了这首诗的灵魂深处。作为诗作者,这是何其的幸福?

非常感谢九一老师对这首浅作的用心解读,也非常感谢最后一段的批语,我用心记下了。

此篇为原作节选。另外,诗的最后一段“谁又见过美人复还”是我后来修改加上的。九一老师收藏的版本里尚无此句。

 

后附完整诗作:

 

美人计

     /施施然

 
她暗藏毒药。提着笑
杀死月亮、鲤鱼和桃花。风舞过,瞥见
芳草地上一径幽香
 
灯下拭剑,有什么
在酒杯里荡漾。英雄意气
挣扎,心猿意马。泪有多晶莹,就折射出
多少危险。而你为何
还在为她轻解罗衫,抛一世英名?
 
此一去,谁又见过美人复还
管它有没有轮回,这一江默默无语的
春水啊,都是我
涌向你悲从中来的柔情
     

             2010-04-03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