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散文】仙姑故里品遗珍

(2009-03-18 13:13:33)
标签:

旅游

增城

何仙姑故里

小楼

湛汝松散文

分类: 乡村巡礼

【散文】仙姑故里品遗珍

仙姑故里品遗珍

文/湛汝松  图/增城之窗

 

到增城小楼旅游的人,大都是为何仙姑而行的。

中国民间对神仙顶礼膜拜由来已久;八大仙人更民间喜闻乐道的故事。近几年,增城市大力发展旅游业,人们听说八大仙中那个手执荷花的温婉女子何仙姑的故里就在小楼,如今还留下仙庙、仙井、仙滕、仙桃等仙姑遗迹。那谁不想到这块风水宝地上沾沾仙气呢?

今年春天,我再次来到仙姑故里。我此行不仅是要沾仙气,更主要的是到仙姑故里寻觅关于何仙姑文化留下的珍贵遗产。

作为仙姑文化主要文物的何仙姑家庙座落在川流不息的增派公路旁边。它面朝碧水长流的增江河,背靠满野碧绿的观音山,是一座面积不大的三间三进砖石台梁式结构建筑。古庙朴素而简洁,唯有门前“何仙姑家庙”匾额下那副“千年履舄遗丹井,百代衣冠拜古祠”的对联,给古庙抹上几分肃穆,几分神秘的色彩。

【散文】仙姑故里品遗珍

走进庙门,眼前是一堵屏风,屏风上方有一块“玉龙扶体”的牌匾。屏风后面是大殿,何仙姑的塑像置于中间的神龛。她体态丰盈,指若兰花,盘膝安坐于莲花座上。仰望仙姑,我想起了那个活在民间的农家女何素女。

【散文】仙姑故里品遗珍

何素女,其父何泰,唐代广东增城小楼人。素女自幼聪颖,勤劳俭朴,明理孝顺。她常到云母溪玩乐,因食云母粉而行动而飞,经常到罗浮山采撷山果供奉父母。然而,就是这位普通的农家少女,十五岁就超度为仙,与汉钟离、吕洞宾、张果老、曹国舅、铁拐李、韩湘子、蓝采和等七仙凑成了中国民间广为流传的“八大仙”。

素女如何成仙?这是一般游客都关注的话题。导游会把人们带到大殿旁边一口古井旁边。这是一口用花岗石垒砌成八角形井台的水井,井边立着一块“天花井” 篆刻碑石;井台旁有“仙泉涓涓,饮者万年”字样。据说,这口古井的水质清纯,甘甜爽口,从不枯竭。井边还有一只石头雕刻的绣花鞋模型,通常导游都会指着那只花鞋的模型,向游客讲述何仙姑为抗父母婚命,投井自尽,遗下花鞋而成仙的故事。

【散文】仙姑故里品遗珍

千载家庙,千年古井,都是珍贵的文物。然而,文物的价值不仅是它物质遗产的价值,更重要的是文物本身的故事。这里说的故事,就是它的非物质文物遗产。仙姑家庙、仙姑古井,是一份珍贵的物质文化遗产;它的珍贵之处,就是因为有在民间延续千年的何仙姑故事。

何仙姑为抗婚投井自尽而成仙的故事,抗井是民间对封建包办婚姻制度的反抗与控诉,升仙寄寓民间对自由生活向往的希冀。但我总觉得投井自尽的说法与素女长期孝顺父母的行为有点变异;而且这种说法总会给人留下一点压抑与伤感。有幸的是关于素女升仙,我在小楼又寻找到另一个版本的民间传说:

何素女健行如飞,经常往来于家乡与罗浮山之间。消息传到当时的皇帝那里。皇帝欲想学会飞天之技,便下旨传素女入宫传术。孝顺父母的素女不羡皇宫之荣华富贵,坚持要在家中待奉双亲。一日,素女在井头打水,忽有一班官差闯进家中,强行要把素女拉走。何母脆在地上死抱着女儿的双脚不放。突然,天降霹雳,素女争脱宫差,朝罗浮方向升腾而去,何母紧紧拉住的,只剩下素女一只花鞋。素女成仙后,留恋家乡,经常回家探望父母。一夜,母亲将素女留下的花鞋交给她。素女见花鞋已破,就坐在荔枝树上补绣花鞋。天将亮,素女匆匆而去,留下绿线一缕,索绕于荔枝上。从此,荔枝长出的果子都有一道明显的绿痕。这就是著名的增城挂绿了。

同是一间仙姑家庙,同是一口仙姑古井,背后就有“抗旨升仙说”和“抗婚投井说”,或者另有其他更多个不同的传说。但我觉得,一个孝顺父母,不畏皇权而成仙,成仙后又带来了挂绿荔枝,福荫家乡后人的传说,总比那为抗父母婚命,投并自尽而成仙的传说美丽动人得多。

何仙姑家庙附近,有一棵长约数十米,经历过一千多春夏秋冬的古藤。古藤学名为“百花鱼滕”,民间美称为“盘龙古藤”。它状如蛟龙腾动,绿绸旋舞,磅礴而飘逸地覆盖着一亩土地。古藤旁边还有一株大榕树,与古藤枝叶交错,让人分不出究竟是藤缠树还是树缠藤。如此罕见的古植物,正是大自然留给增城人民一份奇珍。

【散文】仙姑故里品遗珍

一件文物,当然又有一个美丽的故事。传说何仙姑成仙后经常惦记双亲,眷恋家乡。一日,她返回家乡,在附近的树林里乘凉。谁料师傅吕洞宾闻知,也悄悄的欣然随之而往。匆忙间,吕洞宾的神仙拐杖叉住了何仙姑的绿丝带。何仙姑羞涩掩面往天庭飞去;吕洞宾急忙中丢下仙扙,驾起祥云向何仙姑追去。于是缠着绿丝带的拐杖便留在凡间。何仙姑的绿丝带化为盘龙古藤;吕洞宾的拐杖变成支撑古藤的大树。

我一个人站在浓密的绿荫下,对着这源远流长而又枝繁叶茂的盘龙古藤,回味着仙姑故里一件件珍贵的文物,品读着一个又一个关于何仙姑的民间传说。片刻,我感到有一种的生命活力在心中涌动。我领悟了,何仙姑源于民间,何仙姑的故事也出于民间;很多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都出于民间。增城民间文化源远流长,也如盘龙古藤一样,充满生机活力。(题图:何仙姑纪念塔)

                        《增城日报》副刊刊载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