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签:
智立方上海世博会中国品牌杂谈 |
分类: 杨石头-国家社会系列 |

“石头,你怎么不抓紧来看看上海世博啊”
过去曾一起为奥组委工作,现在为世博局效力的同事电话来。
“呵呵,我怕不看是遗憾,看了更遗憾啊”我笑着调侃道。
其实,世博真正要看的不是去挤着看看热闹,而是要看下一个经济社会发展和人类未来的思考是什么。这背后的探索本源,要远比大杂烩式新奇怪美的成就展重要。而探索的真正意义,并不在于发现新大陆,而在于发现新视角。
对中国而言,如果2008是民族主义的高点,2009是国家主义高点,那么2010就是国际化的高点,这中国国际化的元年,也并不是上海世博会带来的,上海世博会只是成为了一个助推器而已。这种快速国际化的进程是由三个重要推力所带动的。
1-历史轨迹:
中国的国际化参考的第一步不是欧美,而是亚洲,从1964年的东京奥运会与1988年的汉城奥运会,你就会发现,之后的这两个国家国内市场迅速国际化,紧接着就是国家品牌产品行销全球,代表品牌就是日本的索尼、松下,韩国的三星、现代。
2-市场容量:
100万人口的城市欧洲算大城市了,在中国有366个,现在包括382个城市、283个地级市、1636个县,全部都开始整个消费升级,而整个中国的城市化进程只走到发达国家的1/3。后续的持续消费力继续增强。美国是目前最有消费力的市场,而中国是最有持续力的市场。
3-政治崛起:
随着世界经济危机的压力,中国已经成为除西方之外,另一种全球可以效仿的模式方法。随着中国规模经济、劳动力经济的优势逐步减弱,新的势力经济与未来预期经济将会成为新的能量源,而这种能量源与中国政治的崛起是融合一体的。成为一种政治强,经济跟强,经济更强,政治更强的互动推展。
从最初作为英国“日不落帝国”工业文明的产物,到见证美国经济大国的崛起,再到被认为是日本国家现代化的标志,世博会似乎无意中扮演了世界经济版图变换交替的国际化舞台。现在,轮到中国了。中国在这个期间之所以强力推动“自主创新”与“中国创造”战略,背后的动因是有三个日益加强的课题:梦想有没有途径?创新有没有平台?发展可不可持续?
智立方公司曾做过一个研究,发现现在的中国新生事物的衍生量1年相当于西方世界的4年,而现在中国的7分钟相当于非洲的1年,在这个国内市场迅速国际化的时代,未来150个星期(三年),对中国而言,最重要的不是产品的创新(OEM与ODM在亚洲都可横向完成),而是品牌与渠道。如果说我们要开始去赢得下一个未来,就必须从国际看中国,从未来看现在。
最后,我们用国际市场的品牌营销的模式打一个比喻吧:
美国是打的固定靶:社会层级均衡稳定,分层清楚,标准化程度高,可复制力强。
日本打的是移动靶:出口为生,严重细分的消费群,密切关注市场的消费动向。
而中国打的是飞靶:经济发展不均衡,最先进招数的与最落后的方法并存,机会与陷阱同在,不知道什么时候会冒出什么,你必须随时做好准备拔枪射击。
在这个时刻,曾见证与推动中国广告发展,也是伴随石头一路成长的的《国际广告》,在2010年的7月改版成为《国际品牌观察》,可谓是看到了大势动向,抓住了未来所需,从更高的角度看更远的未来,石头相信《国际品牌观察》将帮助我们品牌营销人做到心中有谱、洞察先机、一枪中的,赢得我们生命中最波澜壮阔的下一个十年。
智立方Think3 Grou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