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没想那么远”
(2011-04-13 19:03:58)
标签:
个人记录教育 |
分类: 教育笔记 |
餐桌上,孩子的妈妈说,她同事的孩子研究生毕业,没有找到合适的工作,打算去再读一个研究生,她问我如何看。
这个问题其实是简单的问题,它折射出的不过是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如果你自恃某学历,认为理应过哪样的生活,恰好这种生活别人也想过、也有同样的学历而且比你有关系,那结局一般早就定了的,即使再读一个研究生,也一样的结局。
因为是家庭聊天,有孩子在场,所以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得不把问题导向积极的方向。
我说,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处在失业状态下的人数已经累计超过五百万,其中有一些选择去读研究生,试图通过更高学历重新取得竞争优势去改变困境,这很正常。因为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你比别人强,自然就占优势。但比别人强,不仅仅是看学历的,而是看你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为学历去读书,为饭碗去读书,到头来不一定就会有优势,因为知识要靠求,求知的过程是一个意愿的过程而不是被迫的过程。
我举了杨健的例子,我对孩子说:“杨健叔叔当年保送到清华大学,读的是机械工程,后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兼修了语言学,并取得了机械工程和语言学双学士学位,结果呢,毕业后被人民日报看中了,进入报社负责科教方面的工作。因为语言学是他的爱好,又有第一专业的知识功底,所以工作起来如鱼得水并很快被重用。”
我举杨健的例子,是试图强化以兴趣作为主导的学习才能够学有所成,我概括说“选择自己兴趣的专业,是求学的关键,也是走上社会以后成为个人优势的关键”,并问孩子是否认同。
孩子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我没想那么远。”
因为在意料之外,我和他妈妈都一时被他的回答弄矛盾了,一方面希望聊天自然、轻松,另一方面又急切想知道他的想法。
估计孩子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笑着补充说,他的意思是“先把基础知识学好,学扎实了,到时候再去考虑其它问题”。长大以后到社会上干什么,他说:“始终不抛弃学问,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并把事情干好,这是胡适先生的观点,我赞同这个观点。”
这个问题其实是简单的问题,它折射出的不过是一个社会现实,那就是:我们的社会是一个关系社会。如果你自恃某学历,认为理应过哪样的生活,恰好这种生活别人也想过、也有同样的学历而且比你有关系,那结局一般早就定了的,即使再读一个研究生,也一样的结局。
因为是家庭聊天,有孩子在场,所以我回答这个问题时,不得不把问题导向积极的方向。
我说,大学毕业生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处在失业状态下的人数已经累计超过五百万,其中有一些选择去读研究生,试图通过更高学历重新取得竞争优势去改变困境,这很正常。因为社会是竞争的社会,你比别人强,自然就占优势。但比别人强,不仅仅是看学历的,而是看你究竟有没有真才实学。为学历去读书,为饭碗去读书,到头来不一定就会有优势,因为知识要靠求,求知的过程是一个意愿的过程而不是被迫的过程。
我举了杨健的例子,我对孩子说:“杨健叔叔当年保送到清华大学,读的是机械工程,后来在学习的过程中对语言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便兼修了语言学,并取得了机械工程和语言学双学士学位,结果呢,毕业后被人民日报看中了,进入报社负责科教方面的工作。因为语言学是他的爱好,又有第一专业的知识功底,所以工作起来如鱼得水并很快被重用。”
我举杨健的例子,是试图强化以兴趣作为主导的学习才能够学有所成,我概括说“选择自己兴趣的专业,是求学的关键,也是走上社会以后成为个人优势的关键”,并问孩子是否认同。
孩子的回答出乎我的意料,他说:“我没想那么远。”
因为在意料之外,我和他妈妈都一时被他的回答弄矛盾了,一方面希望聊天自然、轻松,另一方面又急切想知道他的想法。
估计孩子看出了我们的心思,他笑着补充说,他的意思是“先把基础知识学好,学扎实了,到时候再去考虑其它问题”。长大以后到社会上干什么,他说:“始终不抛弃学问,做自己愿意做的事并把事情干好,这是胡适先生的观点,我赞同这个观点。”
前一篇:《当尼采哭泣》
后一篇:“我们,不再是主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