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教育态度(3)
(2010-07-09 14:01:05)
标签:
个人记录教育 |
分类: 教育笔记 |
之所以从孩子五年级对成长教育开始记录,一方面我是自孩子四年级开始才担负起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这既是兑现曾经对孩子妈妈的承诺,也是顺应个人理解的成长规律即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从母亲的空间探向父亲的空间,也就是讲,在这个空间转移的阶段,父亲必须担负起全面细致的(教育)引导责任;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在记录的同时也是对个人教育思路、方式方法等整理并反省的过程;另一方面,教育的种种包括期间的得失作为一种生活经历资料存留下来,以便于未来孩子某一天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了解父爱并由此去付出父爱。
而至于写下的东西能否被他人或社会认可,内心讲,是次要的,甚至在理智之中、在与个人目标比较之下可以忽略掉它。作为人尤其是社会人,我一样有着虚荣,有着人性的种种本能欲望,但个人跌宕起伏的经历尤其是几十年的心旅磨砺,让我对精神的渴求远甚于物性的渴求,对于自己的本能以及潜伏的动物性,能够知其然从而懂得终究的割舍。
所以,对于友人的兴致和(发表文章的)好意,我还是作了回绝。
之所以回绝,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从教育的规律和现实讲,我对种种权威向来不怀好感。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唯有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况且,教育本身存在着未知,尤其在我们这个体制下、在我们这个神奇且人性的国度,教育并非完全代表着与之对应的未来。
“我不知道孩子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只能在变化中即时调整教育方法,给孩子一个相对坦顺的成长引导”。这,才是亦就是我的教育态度。
附:
孩子的成长比我当年要快
儿子今天组织全班同学去给启蒙师(秦老师)贺生日。对此我比较满意,主要有三:
------------------------
孩子该到哪里读初中
湖大附中今日来了通知,称“袁野被录取”。对这一结果,我反应平静。虽然该校近几年各学科在全国赛事上屡创佳绩,与三大名校--师大附中、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并驾齐驱,而且这次考试是从两百多个考生中择优录取仅16位,但对于孩子初中择校一事,我考虑的重点并非放在哪所学校上,而是放在我与孩子交流的便捷上。
在个人看来,孩子进入初中,父亲的责任比任何时候都要大。理由有三:
1.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心身的变化有待密切关注并予积极导引;
2.学业不能屈从应试压力,孩子未来升学关键在于学习态度;
3.与(孩子)老师沟通的重要性较其它学业阶段(如小学、高中)突显。
即将到来的初中三年,我的计划是:
1.进一步向孩子展开个人空间,以此尽量避免孩子因为青春期带来的过幅波动;
2.深化各科知识的内含与处延,效果上力达“双通”--融会贯通、逐类旁通;
3.加强大球类尤其是篮球运动的兴趣引导;
4.与孩子结伴旅游,加深历史、民族文化概念,并予图片、文字同步记录;
5.加强与孩子各科老师的交流与沟通,聘请英语特教;
6.聘请萨克斯高级家教,适当参加公益性演出;
7.适当带孩子参与社交及商务活动。
基于以上七点,经多方面比较,我倾向按传统途径--即经过升学统考--将孩子送入宁乡城北中学。城北中学是我的初中母校,教学质量在宁乡同类学校中位列第一,虽与长沙几大名校差距较大,但我非常熟悉且人脉关系相对居优,便于更好地实现“七点计划”。
为此,几天前和孩子进行了足膝交谈,旨在方向上预先给予导引。因为孩子除参加湖大附中录考外,还将参加长郡中学和师大附中的录学考试。一旦考取,难免在学校选择上产生分歧。
在升学统考之前,我之所以同意孩子参加几所名校的“额外录考”,是基于培养孩子自信心考虑的。我清楚,考取并非难事。
事实亦同样在意料中,孩子得知第一场即湖大附中考录结果后,在他妈妈面前高兴得可以,摆出了骄傲的姿态,“你的儿子还不错吧。”他说。
这显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有两件事需积极应对,一种是针对自信心的正确引导,另一种仍然是有关择校的问题。前者不是难题,给孩子讲明道理就可以了,我对孩子说:“男子汉有两点可贵,一是压力面前看长处,二是成绩面前看不足。”一句话再附带几个历史故事,基本就能够OK。而关于择校的问题,却仍然需要仔细考虑。因为孩子一高兴,提出:“我认为还是去湖大附中读书好一些。”
对于孩子的意见,我只能以“你的事情你决定”暂作搪塞,至于学校最终的选择,缓等一段时间再说。原因有两点:一是让孩子平静应对升学统考;二是孩子的自主性不能忽略,哪个学校都有其利弊,“教育计划”的实施可依据学校情况在方法方式上进行相应调整。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