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载中…
个人资料
  • 博客等级:
  • 博客积分:
  • 博客访问:
  • 关注人气:
  • 获赠金笔:0支
  • 赠出金笔:0支
  • 荣誉徽章:
正文 字体大小:

我的教育态度(3)

(2010-07-09 14:01:05)
标签:

个人记录

教育

分类: 教育笔记
  一位从事编辑工作的友人来电话,说是对我博客中的几篇关于成长教育的文章比较感兴趣,其中突出的是写于孩子五年级时的一篇日记《孩子的成长比我当年要快》以及写于去年的一篇《孩子该到哪里读初中》。老实讲,被人肯定并使之兴致,满足了我一定的虚荣心,也对成长教育的信心有了一股莫名的提升,尽管有可能是短暂的快感。

  之所以从孩子五年级对成长教育开始记录,一方面我是自孩子四年级开始才担负起家庭教育的主要角色,这既是兑现曾经对孩子妈妈的承诺,也是顺应个人理解的成长规律即孩子在这个阶段开始从母亲的空间探向父亲的空间,也就是讲,在这个空间转移的阶段,父亲必须担负起全面细致的(教育)引导责任;将这一过程记录下来,在记录的同时也是对个人教育思路、方式方法等整理并反省的过程;另一方面,教育的种种包括期间的得失作为一种生活经历资料存留下来,以便于未来孩子某一天了解自己的成长历程、了解父爱并由此去付出父爱。

  而至于写下的东西能否被他人或社会认可,内心讲,是次要的,甚至在理智之中、在与个人目标比较之下可以忽略掉它。作为人尤其是社会人,我一样有着虚荣,有着人性的种种本能欲望,但个人跌宕起伏的经历尤其是几十年的心旅磨砺,让我对精神的渴求远甚于物性的渴求,对于自己的本能以及潜伏的动物性,能够知其然从而懂得终究的割舍。

  所以,对于友人的兴致和(发表文章的)好意,我还是作了回绝。

  之所以回绝,还有另一个重要的原因,即:从教育的规律和现实讲,我对种种权威向来不怀好感。在我看来,每个孩子都是独一无二的,唯有适合自己孩子的教育方法才是最好的教育方法;况且,教育本身存在着未知,尤其在我们这个体制下、在我们这个神奇且人性的国度,教育并非完全代表着与之对应的未来。

  “我不知道孩子的未来会有什么样的变化,我只能在变化中即时调整教育方法,给孩子一个相对坦顺的成长引导”。这,才是亦就是我的教育态度。

 

附:

 

孩子的成长比我当年要快

  儿子今天组织全班同学去给启蒙师(秦老师)贺生日。对此我比较满意,主要有三:

    1.知礼。秦老师因身体原因已经弃教休养,孩子们还能一如既往地尊师、感恩,我为之欣然。

    在秦老师离校前,儿子曾借双休出了一期《感谢、祝愿》的专题黑板报,稿件是同学们写的,由他负责版面设计、审稿和书写。这件事从一开始我就知道,虽然很支持,却一直不露声色,仅饭桌上给他讲了几个尊师的历史典故;从他当时听得津津有味又约有所思的表情中,我估计黑板报的效果应该不错。后来,我特意去看过,的确还可以,策划水平超过了他的实际年龄。从今天再次组织同学去为秦老师祝贺生日这件事来看,餐桌上讲的历史故事,他显然在逐渐消化。

    2.有节。我是昨晚从他妈妈那才知道这一计划的,听说他为此召开过一次班干部会议和一次班会,买什么礼物、哪样筹资、人员分工等等均做了比较细致的安排,搞得还蛮象一回事。特别让我高兴的是,在每人出资三块钱的安排上,他主动承担起家境困难的同学那份。这一点不简单,说明小娃娃开始处事有节。

    3.锻炼。黑板报和贺生日两件事,哪一件我都没过问,而且故意当作不知。欣喜的是,事情不仅条理清晰,效率和效果都还不错。组织能力既得到了锻炼,信心也得到一定程度的促进,这于他的成长至关重要。

    下午,陆续有朋友打电话来夸他,原来朋友们在街上看见几十个孩子在他的指挥下列队有序行进。知其事,我当然很得意,同时觉得有两点应该找孩子谈一谈,一是管理方法,二是安全。因为在朋友们的称赞声中,孩子的表现过于突出,说明管理方法没有跟上他的思路,应该乘机帮孩子提高一点要求;另外,孩子们(假期里)自发的集体活动还涉及到安全的问题,毕竟都是些小萝卜头。

    孩子回来以后,看上去有点疲惫,我估计正是组织活动因为责任心太强给累的。但我不心疼,只有高兴,还有骄傲,因为这种累的最初体验他足足比我提早了五年!(我是初三才开始组织班级活动的)

    我直接了当地表扬了他。从他的眼神里,看得出情绪在波动:起初是惊讶,转又兴奋,到我询问组织的过程和活动各个环节并不断给予肯定时,他已经是洋洋得意了。逞他不经意,我问道:“你应该累了吧。”他学着大人的样子耸了耸肩,做出无奈状:“是啊,几十个人走在街上,我很担心的,还有几个同学不听话。”

    “我觉得你方法上要改进。”我忍住笑,转了话题,语气尽量表现认真,“比如说,你可以把同学们分成几个组,每个组安排一个组长,让他们象你一样去管理好每一个组,你只须管好组长就行了,这样你不就轻松了?”随后,我以自己学生时代组织同学春游、野炊的几个例子,跟他讲解了组织的方法以及如何管理好一只队伍,边讲解边对照他做得不错的地方再次加以肯定和赞赏。他一直很有兴趣地听着,从他满足又谦虚的点头里,我相信这次交流将会促进他更好地成长。

------------------------

孩子该到哪里读初中

  湖大附中今日来了通知,称“袁野被录取”。对这一结果,我反应平静。虽然该校近几年各学科在全国赛事上屡创佳绩,与三大名校--师大附中、长郡中学、雅礼中学--并驾齐驱,而且这次考试是从两百多个考生中择优录取仅16位,但对于孩子初中择校一事,我考虑的重点并非放在哪所学校上,而是放在我与孩子交流的便捷上。

  在个人看来,孩子进入初中,父亲的责任比任何时候都要大。理由有三:

  1.孩子即将进入青春期,心身的变化有待密切关注并予积极导引;

  2.学业不能屈从应试压力,孩子未来升学关键在于学习态度;

  3.与(孩子)老师沟通的重要性较其它学业阶段(如小学、高中)突显。

 

即将到来的初中三年,我的计划是:

  1.进一步向孩子展开个人空间,以此尽量避免孩子因为青春期带来的过幅波动;

  2.深化各科知识的内含与处延,效果上力达“双通”--融会贯通、逐类旁通;

  3.加强大球类尤其是篮球运动的兴趣引导;

  4.与孩子结伴旅游,加深历史、民族文化概念,并予图片、文字同步记录;

  5.加强与孩子各科老师的交流与沟通,聘请英语特教;

  6.聘请萨克斯高级家教,适当参加公益性演出;

  7.适当带孩子参与社交及商务活动。

 

  基于以上七点,经多方面比较,我倾向按传统途径--即经过升学统考--将孩子送入宁乡城北中学。城北中学是我的初中母校,教学质量在宁乡同类学校中位列第一,虽与长沙几大名校差距较大,但我非常熟悉且人脉关系相对居优,便于更好地实现“七点计划”。

  为此,几天前和孩子进行了足膝交谈,旨在方向上预先给予导引。因为孩子除参加湖大附中录考外,还将参加长郡中学和师大附中的录学考试。一旦考取,难免在学校选择上产生分歧。

  在升学统考之前,我之所以同意孩子参加几所名校的“额外录考”,是基于培养孩子自信心考虑的。我清楚,考取并非难事。

  事实亦同样在意料中,孩子得知第一场即湖大附中考录结果后,在他妈妈面前高兴得可以,摆出了骄傲的姿态,“你的儿子还不错吧。”他说。

  这显然是一个良好的开端。接下来,有两件事需积极应对,一种是针对自信心的正确引导,另一种仍然是有关择校的问题。前者不是难题,给孩子讲明道理就可以了,我对孩子说:“男子汉有两点可贵,一是压力面前看长处,二是成绩面前看不足。”一句话再附带几个历史故事,基本就能够OK。而关于择校的问题,却仍然需要仔细考虑。因为孩子一高兴,提出:“我认为还是去湖大附中读书好一些。”

  对于孩子的意见,我只能以“你的事情你决定”暂作搪塞,至于学校最终的选择,缓等一段时间再说。原因有两点:一是让孩子平静应对升学统考;二是孩子的自主性不能忽略,哪个学校都有其利弊,“教育计划”的实施可依据学校情况在方法方式上进行相应调整。

0

阅读 收藏 喜欢 打印举报/Report
  

新浪BLOG意见反馈留言板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联系我们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