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不要体罚孩子,以及如何体罚
(2010-07-08 16:25:07)
标签:
个人记录教育 |
分类: 教育笔记 |
以下是给一位友人的留言,经复制后作为博文记录。
体罚孩子,我认为是有必要的。对于传统教育中的“棍棒出英雄”一说,我认为有一定的道理。一味地赞叹或者所谓一味“大拇指教育”,那是扯蛋。注意,我说的是“一味”;教育,本来就是多种方式兼而有之的活,不存在什么绝对或唯一的方式。
但体罚要讲究方法,一是不能滥用,要找对“罚之必深刻”的时机,一般来讲,不是关乎原则的问题如不是为了品质引导,最好不要体罚,特别是学习方面无论怎么不听话或者无论多么不如愿都不能体罚;二是体罚要经由父母动手迅速转为孩子自己动手,也就是,由孩子依据错误的程度自己选择打几下并由自己打。
在这方面,我是取得了很好的效果的。起初,由我打了一次,随后每次均交由他自己处罚自己。“程序”大致如下:
跟他指出错误,并告诉他“你的错误必须进行处罚”;他说“是的”,我则问“你认为需要打几下”,如果他说三下或者十下,我会依据错误的程度去决定是否认可或者调整。如一次他说打三下,我说“你这错误很严重而且没有被你充分地认识,三下太轻了,应该十下”;再如一次他说打十下,我说“错误是犯了,但认识较好,减五下吧”--这样做,主要是帮助孩子从概念上对错误有一个度的认识,并依据处罚的度促进孩子的自主认识。要知道,凡事既有原则但同时有度,这是一个辩证的事实存在,相关的教育也不能千篇一律,其目的须始终指向一个方向即对事物的辨识与自我约束而不是处罚本身。
打的时候他开始会自己轻轻地不痛不痒地敲,这个时候,我故意表示不能容忍,接过手来狠狠地打,打得他眼泪汪汪。这又为什么呢,这是为了维护体罚的严肃,既然是体罚,就不能开玩笑,而且这个时候,他的爷爷奶奶或保姆等,都不能参进来讨人情。维护了严肃性,斩断了他的侥幸心理,体罚才能达到教育的目的。
另外,还要注意几点,一是只能打手掌,其它地方是不能轻易打的,尤其是头或者身体其它器官部位;打手掌还有一个原因,即打起来非常响,这样会加强现场效果;二是不能用器械包括什么小树枝等,因为这东西很容易在心理上造成阴影,尤其有可能导致孩子未来成长期对物件反感并施以情绪;三是孩子过了一定的年龄一定不能再体罚,哪怕非常严重的问题也不能,因为有了自尊和相应的思考能力以后,体罚就失去了原有的效能,既无意义,亦有可能造成孩子的叛逆和暴躁;我是依据孩子的成长情况,在小学二年级以后就再没有进行体罚了(事实上,如果体罚的方法处理得好,到一定时期也基本用不上体罚了,孩子会自觉听道理并讲道理);四是一定不能当着外人的面体罚,要顾及孩子的自尊心哪怕幼年,但要当着亲人尤其是爷爷奶奶包括保姆的面进行体罚,(保姆,严格地讲是家庭中的一员,不是外人),这样做,主要是为了家庭从整体上认可对孩子犯错后进行处罚的必要性,同时让孩子对错误的认识更深刻,从而力达体罚的效果。
敲了这么多字,没有经过整理的,当然还有很多细节如体罚当中的语言细节以及体罚后适当时间进行必要的一定安抚等等都没敲了,比较之下,其它不那么重要了......